时间:2024-05-25
◎ 文/卢昌彩
大食物观拓展传统粮食边界,赋予渔业发展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如何准确把握***总书记“大食物观”重要论述,从新的视角深刻认识渔业在大食物观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大食物观背景下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崭新机遇,提出了大食物观背景下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路径选择与保障措施,以期更好地落实“大食物观”重要论述,推动我国渔业高质量发展。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顺应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观,折射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水产品是重要的、特色鲜明的食物品种,是居民摄取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在大食物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食物观拓展传统粮食边界,赋予渔业发展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要准确把握***总书记“大食物观”重要论述,从新的视角深刻认识渔业在大食物观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大食物观指导向江河湖海要食物。
大食物观是我国传统食物安全观的发展和演进,是指围绕人民群众膳食结构的改善需求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需求,提供足够、健康、营养、安全的多元食物。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为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提供了崭新机遇。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说过,“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水产品是优质粮食,蛋白质含量是谷物的2倍多,比肉禽蛋高5成。过去30多年来,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从1989年的1333万t增加到2021年的6690万t,年均增速5%;其中水产养殖产量从693万t增加到5394万t,年均增长率为6.4%,水产品尤其是水产养殖产品已经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百年变局、世纪疫情、俄乌冲突相互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国际粮价大幅飙升,保障粮食安全,既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产能,更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多元保障食物供给安全。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食物消费结构逐渐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吃得均衡”转型升级,越来越多地对饮食提出了安全、营养、健康需求。统计显示,我国食物人均消费量从1978年的515kg增长到1400kg,而原粮人均消费量则由1978年的247.8kg下降到130kg。水产品是高质量的蛋白质,富含人体需要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人类健康非常重要,消费趋于逐年增加趋势。我国人均水产品消费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5kg增长到接近30kg,为城乡居民膳食营养提供了1/4的优质动物蛋白,但仍然低于我国“膳食宝塔”推荐的居民水产品摄入量,我国水产品消费潜力巨大,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大有可为。
我国宜渔的湖泊、水库、江河面积近400万ha,发展内陆大水面渔业前景广阔。我国拥有300万km2主张管辖海域,舟山、黄渤海、南海、北部湾等四大渔场举世闻名,海域生物种类繁多,海洋生物有2万多种,其中鱼类约1700种、虾类300多种、蟹类600多种、头足类90多种,构成主要捕捞对象的有100余种,年可捕量为800万t~1000万t,素有“天然鱼仓”之称。海洋生物资源具有总量大、可再生等特点,随着工程技术和生态技术突破,拓展深远海、建设海洋牧场成为可能,蓝色农业更具发展空间,是建设“海上粮仓”、提供优质粮食的重要渠道。
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关键要以***总书记“大食物观”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渔业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产品需求为根本目的,以绿色低碳循环渔业发展为导向,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生产和生态协调、发展和安全统筹,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渔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提升渔业初级产品稳产保供和质量效益,助力渔区共同富裕,为改善膳食营养结构、保障食物有效供给、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新贡献。
把生态优先战略贯穿于近海捕捞全过程,重点放在提升渔获物规格和品质上,坚持走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严格控制海洋捕捞强度和实施海洋渔船及装备设施更新改造两手抓,深化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优化近海捕捞作业结构,重点压减对资源杀伤力强的张网、拖网类作业渔船,积极转向钓业、围网等选择性好的作业方式。实施重要经济鱼类最小可捕标准及幼鱼比例管理,发展负责任捕捞,向市场提供合法合规的捕捞水产品。科学测算重点海区渔场生产力,推动限额捕捞试点扩大整县或整个海区,促进海洋捕捞强度与渔业资源的可再生能力相适应,为人民群众源源不断地提供天然优质海洋捕捞水产品。
“十三五”以来,我国水产养殖面积每年平均减少130万亩,传统养殖空间日趋受限,深远海养殖已成为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重要途径。借鉴10万吨级的“国信1号”、海南民德养殖工船、中集来福士“经海004号”智能网箱投产等深远海养殖开拓经验,充分利用我国深远海养殖资源,加强深远海大型装备养殖试验,推进自动饲喂、环境调控、产品收集、疫病防治等集成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单位水体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将深远海养殖打造成技术先进、装备优良、生态和谐的新型养殖业态,成为我国环保、碳汇、装备技术先进的养殖海产品生产优势区。
水产养殖与环境保护是可以兼顾的。中国淡水养殖以草食性、滤食性、杂食性鱼类为主,每年从淡水中固定二氧化碳180万t,在“双碳”发展战略为淡水养殖蹚出了新路。贯彻农业农村部等三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大水面生态渔业与流域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合理确定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空间,依法合理开发利用淡水湖泊、水库等水域资源,强化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推广以养殖容量为基础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科学发展生态环保网箱,妥善处置残饵和粪污,严格控制底层扰动性鱼类和草食性鱼类,鼓励在湖泊水库发展不投饵滤食性、草食性鱼类等增殖渔业,把浮游生物转化为鱼产品,实现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以渔净水,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把我国大水面打造成生态和品质优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陆生态养殖生产优势区。
建设海洋牧场既是保护海洋生态和修补渔业资源的良策所在,也是增强海洋天然捕捞产品供给有效途径。贯彻落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年)》,通过分批创建、典型示范、辐射带动,推动人工鱼礁投放、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底播增殖和海藻种植等,实行“养海牧渔”,补充生物种群,增强水域生态功能,提高海域渔业生产力。同步推进海洋牧场可视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创新海洋牧场建管模式和评估方法,使海洋牧场提供食物看得见、摸得着。
积极参与全球渔业治理,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远洋渔业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推动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和机器换人,巩固提升公海渔业,稳妥有序发展极地渔业,做优做强过洋性渔业,推动我国渔业企业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等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积极开展对外水产养殖技术合作,推动水产养殖“走出去”战略,促进远洋渔业和对外渔业合作高质量发展。引导企业逐步提高自捕鱼运回比例,促进远洋渔业全产业链发展。
树立大食物观,是***三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构筑我国大食物格局的指南针,也是指导新时代现代渔业发展的新理念。要提高政治站位,抓好顶层设计,深入研究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保障措施。
按照树立大食物观的要求,实施基本养殖水域保护制度,编制向江河湖海要食物专项规划,调整中央渔业发展补助资金投资导向,统筹用好一般性转移支付,引导金融信贷投向,推行渔业政策性保险,研究新拓展空间的产权、使用和管理以及相关税费等,支持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海洋牧场建设、渔船更新改造、国际履约能力提升,立法保障江河湖库的养殖方式和养殖空间,合力拉动向江河湖海要食物。
举全国渔业科技力量,重点突破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涉及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推广,重点加强养殖生物学基础研究,深化大水面养殖容量研究,攻克适合深远海养殖的品种、养殖装备和设施及其配套健康养殖技术,加强育种基础理论、原创性技术、突破性新品种研发,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鱼类种业体系,积极解决“卡脖子”技术,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为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提供科技支撑。
开展江河湖海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监测评估,为完善休禁渔制度和资源养护提供支撑。坚持并不断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优化调整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有效保护重要水产种质资源及其栖息环境。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助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完善黄河等内陆重点水域禁渔期制度,推动实施黄河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查,强化黄河水生生物资源管理制度措施。加强外来水生生物入侵防范和治理,维护我国江河湖海生态安全。
聚焦长江禁捕、涉外渔业、休禁渔管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健全渔政执法体系,提升渔政执法能力,强化“中国渔政亮剑”专项执法行动,提升行刑衔接效率,严厉打击使用电毒炸、涉渔“三无”船舶和“绝户网”等严重违法行为,积极参与和支持国际社会打击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IUU)捕捞有关工作,保护好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
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合作,进一步发挥“两微一端”等新兴媒体的作用,汇聚社会各界智慧和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报道大食物观和渔业高质量发展关系,开展全国性水产品消费知识宣传和国民营养教育,提高国民水产品消费意识,讲好中国渔业故事,进一步唱响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主旋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