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审签:李清 审核:梁艳 分析员:阴鸿达
审签:李清 审核:梁艳 分析员:阴鸿达
7月伴随着气温以及水温升高,水产养殖也进入疾病高发季。同时多地陆续进入雨季,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引发多种疾病。根据近年同期全国水产养殖疾病测报数据和今年天气情况,我们对7月易发疾病进行了预测,提出雨季水产养殖防病措施建议,供参考。
7月水产养殖应该重点关注草鱼出血病、鲤浮肿病、锦鲤疱疹病毒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刺激隐核虫病、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和虾肝肠胞虫病等疾病。
1.草鱼出血病: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危害草鱼及青鱼,发病水温为20℃~30℃。病鱼鳃盖或鳍条基部出血,肌肉点状出血、肝脾充血。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和四川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2.鲤浮肿病:病原为鲤浮肿病毒,主要危害鲤和锦鲤,发病水温为17℃~30℃,尤其在20℃~28℃易暴发。病鱼上浮、聚堆游边,眼球凹陷,鱼种阶段有时出现全身浮肿。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北京和内蒙古等省市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3.锦鲤疱疹病毒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Ⅲ型(又称锦鲤疱疹病毒),主要危害鲤、锦鲤及其变种,发病水温为18℃~28℃。病鱼停止游泳,眼球凹陷,鳞片有血丝,皮肤上出现苍白的斑块与水泡,鳃出血并产生大量黏液或组织坏死。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安徽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4.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Ⅱ型,主要危害鲫、金鱼及鲫杂交变种,发病水温为22℃~28℃。病鱼体色发黑,体表广泛性充血或出血,尤其以鳃盖、下颌、前胸和腹部最为严重,鳃丝肿胀,解剖后可见淡黄色或者红色腹水,肝、脾、肾等器官肿大、充血,鳔壁出现点状或斑块状充血。江苏和湖北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5.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原为神经坏死病毒,主要危害石斑鱼、鲈、牙鲆和大菱鲆等海水鱼类,发病水温为30℃~32℃。病鱼厌食,间歇性乱窜打转、离群或侧躺于池底,鱼体畸形,体色发黑,头部出血,眼球浑浊外凸,腹部膨大。广东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6.刺激隐核虫病:病原为刺激隐核虫,俗称“白点病”或“海水小瓜虫病”,主要危害大黄鱼、卵形鲳鲹和石斑鱼等海水鱼类,发病水温为22℃~26℃。水体有机物含量高、水流缓慢、养殖密度过大情况下可诱发该病暴发。病鱼体表和鳃出现大量黏液和小白点,镜检小白点可见有圆形或卵圆形、体色不透明、缓慢旋转运动的虫体。广东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1.白斑综合征: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主要危害对虾和克氏原螯虾,发病水温为18℃~30℃。病虾停止摄食,临死时在池塘边水面游动。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天津、上海、江苏和广东等省市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2.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病原为十足目虹彩病毒1,主要危害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发病水温为16℃~32℃,虾体长4cm~7cm时最易被感染。病虾肝胰腺萎缩,肌肉发白,鳃和足发黑。浙江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3.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病原为副溶血弧菌,主要危害对虾,发病急,死亡率高。河北、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4.虾肝肠胞虫病:病原为虾肝肠胞虫,主要危害对虾,发病水温为24℃~31℃。病虾群体中体长差异大、个体瘦小、肝胰腺颜色深。江苏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1.及时修补被雨水冲刷损坏的塘埂及设施。与外河水位差较高的池塘,应调节水位,减少水位差,防止倒埂逃鱼。
2.洪水携带泥沙进入池塘,造成水体浑浊,引起光照不足,易造成池塘缺氧现象,应增加开增氧机时间,必要时24h开机。
3.降雨易导致水温降低,鱼类摄食减少,应适当降低饲料投喂量,防止饲料浪费,预防水质恶化,可在饲料中添加合法的饲料添加剂,增强养殖动物抗病和抗应激能力。
4.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特别是防止雷击、设施漏电、电线落水等引发的触电意外。
1.对灾后死亡的水生动物要及时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死鱼烂虾等对环境造成污染,谨防水灾次生危害的发生。及时清除池塘四周杂草及水体漂浮物,防止其腐烂污染水体。
2.及时修复受洪水淹没的池塘和设施,迅速恢复正常生产。
3.加强灾后防疫工作,做好养殖水体消毒,采用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对池塘水体均匀泼洒消毒,以有效地防止因伤引起的继发性细菌性疾病。
4.稳步增加投饲量,饲料中添加合法的饲料添加剂,提高养殖品种抗应激能力。如果已经发生细菌性病害,需对症用药。
5.对池塘逃鱼、应激死亡等情况进行观察、判断,摸清存塘量,根据市场行情和周边苗种供应状况,重新调整生产计划,确定补苗计划,及时补放苗种。
6.及时调控池塘水质,准备好生产物资,通过精细化管理,弥补洪水带来的损失。具备生产的基本条件之后,根据池塘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水质调控措施,使池塘水质保持肥活嫩爽,加强投喂管理和疾病预防,减少洪水等带来的损失。
审签:刘天密
审核:王秀英 分析员:符丹凤
进入7月,海南面临的不仅有高温,还有多发的台风。台风带来的强降雨极易造成养殖环境突变,导致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使得生物体的免疫力明显下降。水生动物摄食量加大,养殖水体中残饵和排泄物逐渐增加,病原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水体中的溶氧量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增多等,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广大养殖户应加强养殖管理,积极做好养殖病害的预防工作。
1.南美白对虾:易发生白斑综合征、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虾肝肠胞虫病等。
2.石斑鱼:易发生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弧菌引起的烂身病和细菌性肠炎病等。
3.罗非鱼:易发生链球菌病、细菌性烂鳃病(柱状黄杆菌病)等。
4.卵形鲳鲹:易发生刺激隐核虫病、烂身病、细菌病等。
5.东风螺:易发生细菌病害等。
(一)预防措施
针对以上病害,广大养殖户应适时采取积极防治措施,确保水产养殖健康发展,有效减少病害损失。
1.加强苗种检测,并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坚持从良种场或声誉好的苗种繁育场引进苗种,确保投放不携带病原、无伤、体质健壮的苗种。
2.加强水体监测和水质管理。养殖前,应做好水体消毒等工作,杀灭各种有害病原。定期监测养殖水体情况,适时调节水质,多开增氧机,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浓度,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
3.科学投喂,维持消化道健康。投喂营养全面的优质饵料,保证饵料新鲜无害;定时、定点、定量投喂,定期消毒投料台;每10d左右拌料投喂维生素C、E和免疫多糖等,连喂3d~5d,每天一次,增强养殖动物免疫力。如遇上连续天气变化或发生鱼虾类游塘等现象,应及时调整投喂量,避免残余饵料等污染水体,加重病情。
4.坚持每天巡查。注意观察水体和养殖生物的活动与摄食情况,及时发现可能的致病因素,尽早采取适当防治措施,减少损失。
(二)治疗措施
罗非鱼链球菌病可在第一天,外用优质碘制剂(兑水后)全池泼洒,隔天再用一次。磺胺类拌饵投喂,每天2次~3次,连用5d~7d,使用抗生素后应遵守休药期规定。发病后应暂停投喂饵料,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及时排换新水和消毒水体;多开增氧机,增加水体的溶解氧。
石斑鱼细菌性烂身病可通过改善水质、外消内服来处理。外消可选择戊二醛等对养殖水体消毒,减少病原菌;内服可选择国标抗生素如恩诺沙星、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等拌料投喂,使用抗生素后应遵守休药期规定。
对虾病毒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常见预防措施有:一是排换水,注意进水应选择大潮期以及高潮位时进行,尽量抽取最新鲜的海水,做好虾池清淤、消毒和调水等工作。可以使用强氧化剂(如碘制剂)对水体进行消毒,然后泼洒复合微生物改善水体环境,多开增氧机,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二是投喂维生素C、E和免疫多糖类物质,增强虾体免疫力。
深水网箱养殖卵形鲳鲹易受海水水质变化影响发生细菌性病害、寄生虫病害等,应适当降低养殖密度。若发现天气异常,水质变化时,应将网箱移动到海水交换量大、水体环境相对稳定的区域进行养殖。发现死鱼要及时有效处理,防止病害扩散蔓延。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联系当地病害防治技术人员,科学合理用药,严禁使用违禁药物。
东风螺发病多是由细菌引起的,可用高聚碘浸泡螺体。及时捞出侧卧在沙面上的螺或死螺进行无害化处理。注重水源的消毒净化,定期冲洗养殖池底部的沙层。生产工具可用碘制剂进行消毒,拌饵投喂一些提高免疫力或预防的药物,有效提高东风螺免疫力。
审签:何金钊
审核:韩书煜 分析员:施金谷
7月,广西高温季节来临,天气多变,闷热多雨。且受6月的洪涝灾害影响,局部地区水产养殖动物会出现体表受伤、免疫力下降等情况。在7月的高温、台风和雷暴雨等天气的综合影响下,更加容易引发病害危害,需做好灾后的防疫工作,做好养殖水体的消毒,及时修复受损设施,提升水产养殖动物免疫力,并且加强台风、洪水预防措施。
(一)淡水养殖鱼类
易发因伤引起的继发性细菌性疾病,如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流行性溃疡综合征、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链球菌病、诺卡氏菌病等,同时也需注意草鱼出血病。此外,也会发生指环虫病、三代虫病、车轮虫病等寄生虫疾病。重点关注草鱼、罗非鱼、鲈鱼、黄颡鱼等品种。
1.草鱼:发生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以及寄生虫类等继发性综合交叉感染疾病,草鱼出血病也需加强防控。重点关注各草鱼主养区。
2.罗非鱼:易发生链球菌病,重点关注桂东(梧州、玉林),桂中(柳州)及桂南(北海)等罗非鱼主养区。
3.加州鲈:易发诺卡氏菌病、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等疾病。重点关注加州鲈陆基高位圆池养殖区。
4.黄颡鱼:本月为爱德华氏菌病高发期,且需要关注因洪涝灾害造成的体表损伤引起的继发性病害,重点关注黄颡鱼主养区。
(二)海水养殖鱼类
1.石斑鱼:易发苗种期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重点关注沿海养殖区域。
2.卵形鲳鲹:易发细菌性败血症病,重点关注沿海养殖区域。
(三)养殖虾类
1.海水养殖对虾:长期雷暴雨造成的应激性死亡、虹彩病毒病、白斑综合征、弧菌病、偷死病等将危害养殖对虾,重点关注沿海对虾养殖区域。
2.淡水养殖虾类:易发虹彩病毒病及白斑综合征,洪涝灾害造成的虾类逃脱等也需关注,重点关注各淡水虾类主养区。
(四)非生物源性疾病
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导致的养殖水体缺氧、泛池,水产养殖动物逃脱等将危害各种海淡水养殖动物,各养殖区均需重点防控。
1.加强洪水期生产管理,做好灾后复产管理工作
洪水期间要注意养殖设施的加强加固以及修复工作,及时修复雨水、内涝损坏的塘基或防护拦网设施,防止逃逸;做好场地的整理,水体和养殖动物体表的消毒,及时对灾后死亡的水生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水体产生大量病原菌引发继发性细菌病;注意增强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力,饲料中可添加国标用免疫增强剂,以提高养殖品种的抗应激及抗病能力;设施严重受损且短期内无法修复的,应及时转移或收获销售养殖产品,以减少损失。
2.加强防台风意识,提前做好养殖设施加固及维护工作
鉴于今年气候极端,建议密切关注台风动态,提前做足预防台风的工作;注意做好设施加固工作,池塘养殖根据不同条件可预降池塘水位,防止风暴增水造成养殖动物逃离和窜塘,必要时要加装防逃围网,以防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加强饲养管理工作
在暴雨前,清除养殖池四周杂草及粪肥等,防止异物冲入养殖水体,对虾养殖池建议在塘基四周适量均匀抛洒生石灰粉;雷暴雨及台风天气前3d~5d,拌饲料内服免疫增强剂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能力;雷暴雨及台风前1d,检测养殖水体的pH、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发现有超标的,延长开机增氧时间,并用颗粒氧+腐殖酸钠改良水质,预防缺氧;检测增氧机等养殖设施是否处于安全的状态;根据雨势风势减半投喂饲料或停止投喂饲料。
4.加强疾病监测工作
加强病害监测,发现养殖动物异常及时采样检测,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治。
审签:邓丕岳
审核:徐 涛 分析员:倪乐海
7月,山东省各地进入高温期,水温随气温升高而升高,降水量明显增加。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水产养殖病害逐渐增多,水产养殖病害进入高发期,养殖单位应注意提前做好养殖疾病预防工作。
1.淡水鱼类:易感染赤皮病、肠炎病、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等细菌性疾病。重点关注内陆淡水养殖区域。
2.海水鱼类:易发生腹水病、肠炎病等。重点关注沿海鲆鲽类工厂化养殖区。
3.甲壳类:养殖对虾易感染白斑综合征、弧菌病等。重点关注对虾主养区。
1.预防淡水鱼类的各种疾病,应注意定期消毒水体和食台,做到科学适量投喂,大雨过后要密切注意池塘水质变化,及时做好水质调控。
预防淡水鱼类的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可采用聚维酮碘全池泼洒消毒;细菌性败血症流行季节,可用生石灰每半个月化浆全池泼洒消毒进行预防。治疗淡水鱼类的烂鳃病可用氟苯尼考;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和赤皮病可用甲砜霉素;肠炎病可用大蒜素等拌饲投喂。
2.预防鲆鲽类肠炎病、腹水病,坚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要注意养殖用水须经严格过滤或消毒,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控制投饵量,避免投喂不新鲜的杂鱼。发病时,及时隔离、清除病鱼,并加强吸污,加大换水量,同时注意养鱼池及工具及时消毒。使用地下卤水或混合自然海水养殖时还要注意盐度变化,特别是降雨较多时。
3.虾类的白斑综合征,应以预防为主。选择健康虾苗,做好水体消毒和水质调控工作,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使用维生素C提高对虾抗病能力,同时可采用混养罗非鱼、鲶鱼等进行生物防控,利用鱼类吞食病虾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对虾弧菌病的预防,可使用溴氯海因等定期全池泼洒消毒,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清热解毒、清肝健脾的中药和复合维生素、矿物盐及大蒜素等。治疗可用氟苯尼考或生大蒜汁拌饲投喂。
审签:孙绍永
审核:刘晓丽 分析员:李全振
7月,河北省进入盛夏,是全年气温和水温较高的月份,各种水生动物生长迅速,摄食旺盛。随着池塘中残饵及排泄物增多,水体中病原微生物增加,易造成水质恶化,逐渐增多的恶劣天气易使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各种病害开始增加。根据近几年同期水产养殖病情测报监测数据,河北省需重点关注以下水生动物疾病。
1.鲤浮肿病:病原为鲤浮肿病毒,主要危害鲤和锦鲤等,发病水温为17℃~30℃,尤其在20℃~28℃易发病,水平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发病急,死亡率高,换水、用药不当或水质、天气突变,可诱发该病暴发。患病鱼行动迟缓,呈昏睡状,眼球凹陷,烂鳃。河北省内陆鲤鱼和锦鲤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2.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由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感染引起,水温在9℃~36℃均流行,发病主要原因是水质不佳,病原菌、寄生虫大量滋生。特别是高温季节,池水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较高,可诱发该病。突然大量换水或暴雨造成大量外源水进入也可诱发疾病。主要危害草鱼、鲫、鲤、鲢、鳙等多种淡水养殖鱼类。特点是发病鱼种类多,流行范围广,尤其多呈急性流行,发病后死亡率高。河北省内陆淡水鱼类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3.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等,淡水鱼主要危害草鱼、鲤、鲫鱼等,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水温在18℃以上时易发病并流行,25℃~30℃是流行高峰期,海水鱼主要危害牙鲆、大菱鲆、半滑舌鳎等。河北省内陆淡水鱼主养区和沿海海水鱼工厂化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4.白斑综合征: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主要危害对虾等,发病水温为18℃~30℃。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患病对虾停止摄食,临死时在池塘边水面游动。河北省对虾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5.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病原为副溶血弧菌,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等,一般死亡主要发生在放苗30d~35d。常为急性死亡,而且死亡率最高可达100%,经口感染是该病原传播的主要途径。河北省对虾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另外,淡水鱼类需注意细菌性烂鳃病、车轮虫病等;海水鱼类需注意刺激隐核虫病等;中华鳖需注意鳖红底板病、鳖溃烂病等;海参养殖需注意高温危害。
(一)预防措施
1.控制养殖密度,使水体负荷适度;建议对虾养殖池混养适量规格适宜的鱼类,让鱼摄食病虾;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抗应激措施;加强巡塘,预防浮头,适时开机增氧,保证充足溶氧。
2.定期用氯制剂或碘制剂等对池水消毒,定期调节水质,定期换水或加注新水,避免大换水,保持优良水质。
3.提高饲料质量,可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多维、免疫增强剂等提高鱼体抗病力。根据天气、水质和鱼体活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不过量投喂。
(二)治疗措施
1.鲤浮肿病:应对发病池塘及相邻池塘进行隔离饲养,养殖器具等需消毒并专用,死鱼无害化处理,发病鱼池的水禁止排放,限制发病养殖场病鱼的移动和运输。正在发病的池塘,应停止换水,开机增氧,保持充足溶氧,减少应激刺激,停止投喂饵料。发病初期停止用药,可在发病4d~5d后全池泼洒抗病毒中药(三黄粉等)1次~2次。
2.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和细菌性肠炎病:可用国标渔药抗生素拌饵投喂,同时对水体消毒。
3.对虾白斑综合征:可通过改善养殖密度、在饲料中添加V或复合维生素等增强虾类体质控制病情发展。
4.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可采取改善水质和底质、减少投喂量并在饲料中添加有益菌、间隔拌喂保肝药物等控制措施。
5.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请参考“www.adds.org.cn(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
审签:杨雪松
审核:王 俊 分析员:莫 茜
7月是水产养殖重要的生产季节,将迎来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当月气温一般在22℃~32℃,养殖水温为24℃~29℃。随着鱼类活动量加大,饲料、渔药等养殖投入品增多,同时受气温炎热,雷雨天气等因素影响,养殖水质容易恶化,极易发生水产养殖病害,因此,要注意加强防控,做好饵料投喂、水质调节、及时巡塘等养殖管理工作。根据近年四川省水产养殖病情监测情况,7月需重点关注以下疾病并做好防控准备。
1.锚头鳋病:由多种锚头鳋寄生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危害草鱼、鲢、鳙、鲤、鲫、鳅等,鱼种和成鱼阶段均可感染,在水温15℃~33℃时更易发病并可在短时间内引起鱼种的暴发性死亡。主要症状为病鱼体表或口腔处可见大型虫体,寄生处充血发红,发病鱼烦躁不安,食欲不旺,继而鱼体消瘦。
2.细菌性肠炎:从鱼种至成鱼都可发病,尤其是草鱼、鲫鱼等吃食性鱼类最易得病,是养殖鱼类中危害较严重的疾病之一,水温18℃以上易发病,25℃~30℃是流行高峰期,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死亡率较高。主要症状为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突,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含血液体从肛门流出。草鱼、鲫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3.细菌性烂鳃病:鱼种和成鱼均可感染,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危害对象广泛,包含草鱼、鲫、鲤、鳜、加州鲈、斑点叉尾鮰等,是一种较常见鱼病,各养殖区域应重视。主要症状为病鱼游动缓慢,体色变黑,鳃盖内表皮腐蚀形成透明空洞,鳃丝肿胀等。
4.鮰类肠败血症:主要发生对象为斑点叉尾鮰,因鮰鱼规格和个体免疫力等差异,该病的临床症状不尽相同,表现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形式。急性型死亡率高,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头穿孔”。该病从苗种到成鱼均可发生,流行时间跨度大,流行水温为24℃~28℃。重点关注绵阳、乐山、自贡、成都等斑点叉尾鮰主养区。
5.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主要危害对象为鲫、鲢、鳙、鳜、加州鲈、草鱼等,具有病程较急、死亡率高等特点。主要症状为病鱼体表充血、出血,有腹水,黏液增多,肠道表现为肠炎等。该病历年来对四川省养殖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各养殖区应重点防控。
1.加强雨季生产管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采取增氧措施,防止缺氧泛塘。强化饲料营养,在饲料中添加合法饲料添加剂,以增强养殖鱼类的抗病和抗应激能力。对洪涝灾害后死亡的水生动物要及时收集,做好无害化处理,防止进一步污染。
2.及时报告疫情: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现象,应及时按相关程序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
3.规范科学用药:坚持以防为主,一旦发病需要药物治疗时,要选用有针对性的敏感药物交替使用,并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严禁使用假、劣兽药以及禁止使用的药品和其他化合物。
审签:冯守明
审核:马文婷 分析员:林春友
7月,天津市鱼虾池塘养殖进入疾病高发季节。淡水养殖鱼类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危害将加重,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易发白斑综合征、肝肠胞虫病,同时应关注鲤病毒病、河蟹牛奶病潜在发病风险。
1.池塘养殖鱼类:易发生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同时应关注鲤病毒病可能造成的危害。重点关注区域为淡水、半咸水鱼类养殖区。
2.海水工厂化养殖鱼类:易发生溃疡病、腹水病。重点关注区域为海水工厂化养鱼区。
3.南美白对虾:易发生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虾肝肠胞虫病。重点关注区域为南美白对虾养殖区。
4.河蟹:易发牛奶病。重点关注河蟹养殖区。
1.鱼类病毒病的防治方法:投喂免疫制剂,提高养殖鱼类的免疫力、抗病力。改善养殖环境,减少鱼类应激。发病后,对发病池塘要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禁止发病塘鱼类用于其他养殖或繁殖活动,另对发病塘及养殖用水进行严格消毒。
2.鱼类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溃疡病、腹水病防治方法:定期对养殖环境消毒,以减少养殖水体致病菌数量。发病后,全池泼洒国标消毒剂,病情严重时连泼两次,晴天时隔天泼洒;同时投喂含敏感抗菌药物成分的国标渔药药饵,连喂6d。
3.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征防治方法:在虾池中混养适量的鱼类,让鱼吃掉病虾,可减少疾病在养殖虾中的传播。保持养殖水环境的相对稳定,减少对虾应激。投喂免疫制剂,增强南美白对虾的抗病力。
4.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防治方法:调节水质,改善池塘养殖环境。定期泼洒国标消毒剂,减少养殖水体致病菌数量。对虾发病后,同时投喂含敏感抗菌药物成分的国标渔药药饵。
5.虾肝肠胞虫病防治方法:加强水源蜻蜓卵及蜻蜓幼虫清除工作,防止外来生物携带病原感染养殖虾。改善养殖环境,加强饵料投喂。投喂生物饵料需先-40℃冷冻再解冻24h后投喂。加强对养殖池虾肝肠胞虫的检测,对发病塘虾及养殖水进行严格管控,防止此病传播。
6.河蟹牛奶病防治方法:加强底质管理,加强改底频次,减少底部有机质积累,抑制病原菌繁殖。保证充足饵料,增强体质,防止健康蟹摄食发病蟹。加强对养殖蟹的病原检测,发现病蟹及时捞出。
审签:刘肖汉 审核:方 苹
分析员:倪金俤、王晶晶
7月进入盛夏季节,“小暑接大暑”,天气更加闷热,气温、水温迅速升高,水产养殖动物进入生长旺盛期。随着投饵量增加,残饵、代谢物增多,池塘氨氮、亚硝酸盐等可能会超标,加之雷暴雨等多变天气,极易引起养殖水域环境恶化,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等疾病进入高发期。应格外关注天气变化,避免极端高温闷热天气导致的缺氧泛塘,加强饲养管理、水质调控和防汛防逃等工作。
1.鱼类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烂鳃病、黏孢子虫病:淡水鱼高密度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2.草鱼出血病:重点关注盐城、淮安等草鱼高密度养殖区。
3.斑点叉尾鮰病毒病:重点关注盐城、宿迁等地区鮰鱼养殖区。
4.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重点关注扬州、苏州等鳜鱼养殖区。
5.虾蟹烂鳃病、肠炎病、甲壳溃疡病、虾类病毒病、虾肝肠胞虫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重点关注盐城、南通、淮安等虾蟹类养殖地区。
1.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1)鱼种尽量就地培育,减少运输,并注意下塘前要进行鱼体消毒。(2)加强日常饲养管理,不投喂变质饲料,提高鱼体抗病力。(3)该病流行季节,用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每半个月1次,以调节水质。食场定期用漂白粉、漂白粉精等进行消毒。(4)发病鱼池用过的工具要进行消毒,病死鱼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5)发病时,可同时内服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抗菌药物。(6)进行水体消毒,可用碘制剂等全池泼洒。
2.草鱼肠炎病:养殖中严格执行苗种消毒、饵料消毒、工具消毒、食场消毒及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等措施。投喂新鲜饲料,不投喂发霉变质饲料,投喂混有大蒜素粉的饲料,提高抵抗力。另外,可使用中草药,如三黄散、板蓝根末和大黄五倍子散等,用法用量参照使用说明,但必须对症、对因使用。
3.斑点叉尾鮰病毒病:对养殖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加强苗种生产管理;加强综合预防措施,水源、鱼、设施等进行严格消毒;渔场中设置隔离带,加强疫病监测,掌握流行病学情况;养殖抗病品种、杂交种。发现患病鱼必须销毁,并对养殖水体、工具、场地等进行消毒。
4.淡水鱼黏孢子虫病: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购买携带有病原的苗种;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彻底消毒;不投喂携带黏孢子虫病的鲜活小杂鱼虾,或经煮熟后再投喂;发现病鱼、死鱼及时捞出,并作焚烧处理。治疗使用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中草药或抗原虫药。
5.虾肝肠胞虫病:购买病原检疫结果为阴性的苗种。养殖池塘、饲料与虾类粪便分离,及时清除虾粪便,避免对虾摄食粪便,降低粪便污染对虾饲料和水体的风险。投喂冰鲜饲料存在传播虾肝肠胞虫的风险,推荐养殖中使用商品化饲料。发现对虾有发病迹象,应立即送样品到县(市)级以上水产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或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检测。确诊虾池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限制养殖场病虾的移动和运输,及时捞出病虾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6.虾类急性肝胰腺坏死病:采购经检疫合格的种苗;科学设置养殖密度;改善育苗场和养殖场水质条件;养殖池塘应进行有效的清淤、消毒、翻晒,池塘结构和水流控制应有利于对粪便等的收集和处置。怀疑虾类发生细菌病的情况下,可采取改善水质和底质、在饲料中添加有益菌、间隔拌喂药物等控制措施。对于急性发病且死亡率较高的池塘,应立即送样品到县(市)级以上水产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或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检测。确诊虾池采取隔离措施,限制养殖场病虾的移动和运输,及时捞出病虾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发病池塘进行彻底清塘,发病池塘尾水经消毒处理后排放,清塘后需对养殖池塘、设施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7.其他注意事项:虾类病毒性疾病重在预防,从提高对虾抗应激能力、改善和优化水体环境、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等方面着手,尽量少用药,要在准确诊断的基础上对症或对因用药,防止细菌继发感染等,实施全面健康的养殖管理。平时多关注天气变化,密切关注暴雨、台风等突发性天气,及时加固养殖设施。高温闷热天气,关注水生动物应激反应,适时加开增氧机,谨防缺氧泛塘。
审签:张人铭
审核:陈 朋 分析员:韩军军
7月,新疆水产养殖进入生产旺季,随着气温以及水温升高,病害也进入高发季,应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水质调控。
1.草鱼出血病:主要危害草鱼鱼种,发病水温20℃~30℃,25℃~28℃为发病高峰。
2.细菌性肠炎病:主要危害对象为草鱼、鲤、鲫、团头鲂、罗非鱼等。此病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25℃~30℃是流行高峰期。
3.斑点叉尾鮰病毒病:主要危害斑点叉尾鮰当年鱼,流行水温为20℃~30℃。
4.白斑综合征:主要发生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一般水温在18℃~30℃时易暴发。
5.急性肝胰腺坏死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等甲壳类。
(一)预防措施
1.加强日常管理,做好养殖用具的消毒。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水体指标的日常监测工作,及时调节水质或加注新水,保持优良水质和养殖环境。
2.科学投喂。投喂饲料时,坚持做到定质、定位、定时、定量的“四定”原则和“少食多餐”原则,在饲料中加入免疫多糖等提高水生动物抗病力。根据天气、水质和鱼体活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
3.加强疫病监测,一旦发现疑似白斑综合征、草鱼出血病等,应立即向当地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报告,并送样品到有资质实验室诊断。
(二)治疗措施
1.草鱼出血病:目前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最有效的控制措施是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或草鱼出血病活(减毒)疫苗。在发病季节使用聚维酮碘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也可用生石灰等消毒剂全池泼洒,有预防及辅助治疗作用。
2.细菌性肠炎病:使用山青五黄散、三黄散、板蓝根末和大黄五倍子散等中草药治疗,用法用量参照使用说明。复方磺胺二甲氧嘧啶和恩诺沙星粉等抗菌药物拌饵投喂,但必须对症、对因使用。
3.斑点叉尾鮰病毒病: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故要加强日常的预防管理,加强苗种生产管理,加强综合预防措施,进行水源、鱼、设施等的严格消毒。发现患病鱼必须销毁,并对养殖水体、工具、场地等进行消毒。
4.白斑综合征:应通过改善养殖密度、泼洒复合益生菌改良水质、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和免疫多糖增强体质等措施防止病情发展。
5.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在早期的养殖中应严格控制饲料投喂量,宜采用少食多餐的投喂方式,避免饲料在水中停留过长时间或发生残留。虾池之间设备和工具不能交叉使用,并定期消毒。对于急性发病且死亡率较高的池塘,应立即送样品到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检测。确诊的养殖场应立即对发病池塘进行彻底清塘,发病池塘尾水经消毒处理后排放,清塘后需对养殖池塘、设施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