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原生鱼类

时间:2024-05-25

文/周然 郑维川

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成立于2000年4月,位于重庆市南川区,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四川省南川金佛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40597ha,其中,核心区面积9870ha。2014年6月23日,保护区申遗成功,成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一部分。

保护区位于大娄山脉东北端,属川东褶皱山系,主要包括金佛山、柏枝山和箐坝山,因地形地貌独特,成为众多第四纪冰期孑遗物种的庇护所,造就了当地丰富的生物物种,其中包含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金钱豹、白颊黑叶猴、林麝和Ⅰ级重点保护植物银杉、珙桐、银杏等。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和发达的水系,也维系了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其中不乏大鲵、金佛拟小鲵、金沙鲈鲤等国家Ⅱ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和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等级的红点齿蟾等物种。

一、保护区水系概况

保护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润多雨,年平均气温8.3℃,平均降水量1390.5mm,以低山峡谷、中山台地两大地貌为主,具有典型的石灰岩溶岩特征。中山台地周围有梯级断层悬崖,上层由栖霞系灰岩构成了较大面积的缓坡与平台。山势高,切割强烈,溶洞广布,多陡岩和峡谷,峡谷高差最深达1600余m。

多雨湿润的气候和溶岩地区高地台、深峡谷地貌孕育了保护区丰富的水系,河流呈树状分布于保护区内,丰水期在每年6月~10月,平水期在每年3月~5月,枯水期在11月~次年2月。因地下水源丰沛,各树状支流全年无自然断流现象。该区域常年为长江上游一级支流乌江、綦江水系提供清洁的水源补给。

保护区范围内,以金佛山为中心,发育了七条中小型河流,是金佛山周边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虽年平均径流量不大,但生态价值较为重要,其水生生态的完整性与所在流域特别是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息息相关。

二、保护区的鱼类资源

金佛山周边溪流河底由大量砾石组成,不乏激流河滩和深潭,水质清澈,工业污染少,水生生物丰富,与下游河段充分贯通,为鱼类提供常年稳定的环境,适宜各种原生鱼类生存。近年来,通过对河流周边居民渔获、钓获物调查统计发现,金佛山周边溪流河段主要有云南纵纹鲃(Virgatobarbus y u n n a n e n s i s)、宽口光唇鱼(Acrossocheilus monticola)、大鳞马口鱲(Opsariichthys macrolepis)、南方马口鱼(O p s a r i i c h t h y s bidens)、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乌江荷马条鳅(Homatula w u j i a n g e n s i s)、红尾荷马条鳅(Homatula variegatus)、西昌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sichangensis)、切尾拟鲿(Pseudobagrus truncatus)、金沙鲈鲤(Percocypris pingi)、泉水鱼(Pseudogyrinocheilus procheilus)、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华鲮(Sinilabeo rendahli)、短须颌须鮈(Gnathopogon imberbis)等14种鱼类,涉及2目4科12属。其中,底栖鱼类6种,中下层鱼类6种,中上层鱼类2种。保护区内多为杂食性鱼类,口下位特征鱼类较多,达11种;肉食性鱼类2种;长江上游地区特有鱼类13种;国家Ⅱ级保护鱼类1种。

因保护区周边溪流所处气候、地理环境相近,原生鱼共性特征明显,大鳞马口鱲、云南纵纹鲃为主要优势种。

宽口光唇鱼、南方马口鱼、泉水鱼、云南盘鮈、切尾拟鲿等鱼类主要在水流急、含氧量高、常年有一定充沛水量的深潭及溪段属优势种群。

乌江荷马条鳅、红尾荷马条鳅等底栖爬鳅科鱼类,适应10℃~20℃的偏冷水环境,是部分人为影响形成的断流河道中为数不多的残留鱼种。

西昌华吸鳅,作为金佛山地区主要的平鳍鳅科鱼类,分布较广,对水中溶氧量要求高,凭借进化的胸鳍、腹鳍吸附在石头上,在激流中被动吸氧,也可匍匐跃动,摄取食物。

华鲮、短须颌须鮈等中下层鱼类仅在龙岩江、凤咀江等河段有发现记录。作为2021年1月新颁布施行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列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的金沙鲈鲤野生种,仅在当地人以往的渔获中有记录,主要为洄游亲鱼产卵孵化后的亚成体。

金佛山峡谷冷水环境下生长的齐口裂腹鱼,对水中溶氧量要求高,适合在低水温环境下生存,虽曾为经济型鱼类,但目前金佛山地区的个体普遍不超过20cm。

云南盘鮈

宽口光唇鱼

南方马口鱼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水系与周边长江上游支流水系广泛连接贯通,鱼类与外界基因长期交流充分,常见鱼种居多。未发现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封闭环境或地理隔离环境下形成独有鱼种,这也反映出川东南、渝南及黔北山区的鱼类特点。

同时,因保护区溪流水体小,偏冷水性特点,鱼类对水中含氧量要求高,鱼类饵料以天然为主,生长缓慢,原生鱼类主要为小型鱼类和中型鱼类中的亚成体。

此外,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未施行前,因地处山区,当地群众鱼类资源保护意识不强,电鱼、网鱼、地笼捕鱼等现象较为普遍,仅靠每年2月~6月的禁渔期,不足以对鱼类种群恢复起到促进作用,因此鱼类个体普遍在500g以下。

三、保护原生鱼类资源就是保护人类珍贵的财富

(一)积极落实禁渔政策,推进鱼类资源保护与恢复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全面推进。地处长江上游乌江、綦江水系的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周边河流实行了更加严格的鱼类禁捕政策,保护区范围内的所有溪流均纳入到禁捕范围。“十年禁渔”政策可以让该地区的河流生物特别是原生鱼类资源得到充分的修生养息,对鱼类资源的保护和恢复,以及水域生态的重建具有重要作用,对保护区的自然生态整体保护也是一个积极有效的补充。禁渔政策如得到严格有效落实,杜绝电鱼、地笼捕鱼、拦河网鱼等对鱼类种群破坏较大的行为在保护区出现,将对当地恢复原生鱼种群发挥重要作用。

(二)维持原生态平衡

保护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当地原生鱼类重要的洄游产卵地和栖息地。在鱼类资源保护过程中,应努力做好鱼种资源的原生性保护和恢复,确保原生态平衡。一方面可对齐口裂腹鱼、云南纵纹鲃、泉水鱼等曾经的优势鱼种开展就地人工养殖,并根据鱼类资源监测情况,科学开展增殖放流活动,补充原生鱼类种群数量。另一方面,建议引导当地养殖户做好渔场科学管理,避免养殖杂交鲟、罗非鱼、短头梭鲃等外来鱼种时发生养殖逃逸,破坏原有的水生生态平衡。

(三)降低水环境污染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水环境保护与鱼类资源保护息息相关。应进一步减少、并逐渐杜绝源头地区生活、生产污水直接向河道排放,做好溪流周边人工垃圾无害化处理。同时,应尽量减少各类规划不合理、建设不科学的小水坝、引水工程对原始河道的影响和破坏,畅通鱼类洄游通道,为当地鱼类资源可持续保护创造良好环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