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乡村振兴20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排在首位,是因为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只有产业振兴的经济基础打好了,才能有条件建设好乡村环境、乡村文化和乡村治理,才能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水产业特别是水产养殖业及相关产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现代水产“五大产业”,对于推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五大产业”指的是:设施化水产养殖业、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大水面生态增殖渔业、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产业、休闲渔业产业。
“五大产业”具有共同的显著特点和优势:一是环境友好、安全可控,符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发展方向;二是能科学高效利用土地和水域资源,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三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为产业兴旺作出重要贡献;四是能够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设施化水产养殖是指以现代化设施装备为基本养殖条件的一类集约化养殖产业模式,它集现代工程、装备、机电、生物、环保、饲料、信息技术等多种工程技术手段为一体,在陆上或海上营造出适合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水域环境条件,能够实现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和精准生产,从而保障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健康、安全的养殖生产目标。
设施化水产养殖可涵盖多种技术模式,当前比较常见的有: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三池两坝”池塘循环水养殖、池塘底排污尾水处理技术模式等)、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流水槽+”循环水养殖(流水槽+湿地、+稻田、+池塘、+湖泊等)、陆基设施化循环水养殖(多种材料的罐状池循环水养殖、集装箱式循环水养殖)、鱼菜共生设施化养殖、近海抗风浪网箱养殖、近海贝藻类养殖、深远海大型设施化养殖(大型养殖平台、养殖工船等)。
设施化水产养殖具有五方面显著优势:一是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大幅较高。可以高效利用土地和水域资源,如流水槽、陆基设施化养殖等模式,同样水面可以实现传统池塘养殖几倍的水产品产量。二是养殖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可控。可以对养殖用水、饲料等进行人为调控处理,有效保障产品健康和质量安全。三是养殖用水可以实现生态环保达标排放。对养殖用水进行净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可以保持养殖用水处于最佳状态,实现养殖用水循环使用、养殖用水量减少、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要求。四是有效拓展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内陆和近岸有限水域资源、开发深远海水域资源,大幅拓展养殖业发展空间。五是有效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生产管理装备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高,可以大幅节约劳动力资源,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设施化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绿色发展。关键是进一步提升养殖尾水的处理质量和循环利用率,实现绿色健康养殖,在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同时,确保生态、健康、安全。同时,需要注意全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如设施装备改进、养殖品种优化、高质高效饲料开发、病害防控、产品冷链建设、产品和市场开发等,既是设施化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也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是在稻田养鱼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典型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目前已发展出稻鱼、稻虾、稻蟹、稻鳖、稻蛙、稻螺、稻鱼鸭等多种养殖技术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的显著优势是,“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稻渔互促、提质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该模式根据生态生物学原理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对稻田浅水生态系统进行必要的工程改造,充分利用水稻和水生动物的生物学习性,通过农技渔技结合,实现稻田和水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在保证水稻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额外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优质水产品,既增加了水产品供给,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同时,由于稻渔互促互惠,大幅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改善了稻米和水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稻米的价格和经济效益也得到很大提升。一些地方还将稻渔综合种养与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一举多得”。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规范,即要在“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情况下规范有序发展。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有4.5亿亩,2020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800万亩,利用率仅约8.4%,还有很大发展潜力。要按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通则》等技术标准规范,控制沟坑占比,保障粮食产量。稻渔产业的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将对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大水面生态增殖渔业,是指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采取“人放天养”的方式,即根据水域自然承载力和生产力,人工放养适宜的水产种类苗种,不投喂人工饲料,并根据评估的可捕量科学捕捞增殖产品。大水面生态增殖渔业将成为今后大水面渔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大水面生态增殖渔业具有显著特色。不仅可以生产出优质的水产品,还可通过放养滤食性品种降低水域富营养化,起到“以渔养水”、净化水质的目的,为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发挥作用。此外,大水面增殖渔业还可通过与休闲观光旅游等产业融合,促进渔民增收和产业经济发展。浙江省千岛湖、吉林省查干湖等,都是大水面生态增殖渔业的成功案例。
大水面生态增殖渔业的发展,关键是要创新。一是科技创新,要开展大水面生产力、承载力、可捕量等调查评估,研究最佳品种结构、数量及水域生态系统,开发大水面捕捞技术和装备,为科学增殖、捕捞提供科技支撑。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大水面增养殖容量计算方法》行业标准(SC/T1149-2020),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产业创新,研究将大水面渔业与上下游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如苗种繁育、产品开发、观光旅游、渔业文化等,实现互促共进、协同发展。三是管理创新,理顺和完善大水面经营管理体制机制,调动政府、企业、金融、市场等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大水面渔业的良性发展。
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产业,是在盐碱水比较丰富的盐碱地集中区域,以水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通过挖塘蓄水、台田改盐,并辅助修建排灌设施,在池塘养殖水生动植物,在台田种植耐盐经济农作物,实现“以渔治碱、改土造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的目标。
发展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产业意义重大。我国绝大部分盐碱地和盐碱水域长期处于荒置状态。在盐碱地和盐碱水域开展水产养殖和渔农综合利用,“以渔降盐、以渔治碱、种养结合”,既利用盐碱水养殖水产品,发展水产养殖业,增加水产品的供给,又可改造盐碱地为农田,变废为宝,增加大量耕地面积。将“白色荒漠”的盐碱地,改造成为可以种养结合的“鱼米绿洲”,既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有重要战略意义,又对增加渔业发展新空间、增加农业土地资源及盐碱环境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促进这些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也有重要作用。
发展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产业潜力巨大。我国是盐碱水域和盐碱国土较多的国家,盐碱地资源约14.9亿亩,盐碱水域约6.9亿亩,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内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沿海地带。目前我国对盐碱水的利用还十分有限,开发潜力很大,应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开发利用。
休闲渔业,是指以渔业场所、渔业装备、渔业产品、渔业文化等为手段,为人们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渔事体验等休闲服务的产业形态。也可以说,休闲渔业是把旅游观光等休闲娱乐活动与渔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提高农渔民收入,促进渔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渔业产业形态。
近年来我国休闲渔业蓬勃发展。自2003年实施休闲渔业监测统计以来,我国休闲渔业产值及其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比例呈总体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19.56%。2019年,我国全年休闲渔业产值达943.18亿元,占我国渔业经济总产值的3.57%。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连续3年编制发布休闲渔业发展监测报告,连续举办5届休闲渔业发展高峰论坛,还组织开展休闲渔业品牌培育等工作,为休闲渔业发展提供支撑。上海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集美大学等高等院校纷纷设立了水族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集美大学还成立了休闲渔业创新发展中心,为休闲渔业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休闲渔业已成为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和现代渔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总之,在“十四五”开局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大力发展水产“五大产业”,对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拓展渔业发展新空间、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渔民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将会同全国推广体系和会员单位做好“五大产业”科技支撑和服务工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