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文/袁诚 赵建华 程艳华
为减少稻田养殖小龙虾污水排放对周围水域环境的污染,降低化学制剂对养殖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小龙虾病害的发生,采用全生态养殖模式和微生态制剂拌料与调水等技术,进行稻田小龙虾全程不换水绿色高效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在全程不换水的条件下,经100d~120d养殖,小龙虾产量达130kg/亩~160kg/亩,养成率在98%以上,发病率在2%以下,单季净收益3300元/亩~4700元/亩。
小龙虾,学名称克氏原螯虾,现已成为我国产量最大的淡水虾类养殖品种之一。近年来,小龙虾市场供不应求,小龙虾养殖面积也逐年增大。国内稻虾养殖面积已达到2000万亩以上,单季小龙虾产量为100kg/亩~140kg/亩。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稻田秸秆腐烂及养殖过程中水质污染严重威胁着小龙虾的生存,养殖户大量使用杀菌剂和抗生素防病治病,导致小龙虾药物残留、品质下降,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探寻小龙虾绿色高效养殖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从2014年开始,笔者对稻田小龙虾全程不换水绿色高效养殖技术做了探索和研究,并进行了生产性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在全程不换水的条件下,小龙虾单季产量达130kg/亩~160kg/亩,养成率在98%以上,发病率均在2%以下,单季净收益3300元/亩~4700元/亩。现将近年来形成的养殖技术作一总结和介绍。
选择水源充沛、水质良好的稻田。水、路、电三通且四周开阔。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无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污染。
以东西走向为宜,面积10亩~20亩,坡比为1:1.2~1:1.5,田埂高出田面1m左右,池埂内侧与田面等高处留50cm~70cm的平台,环沟低于田面50cm~60cm,沟宽3m~4m。采用高灌低排方式设置进、出水口,并安装60目~80目过滤网,防止野杂鱼卵和其他敌害生物的进入。稻田四周埋设防逃网,防止小龙虾逃逸。
秸杆经长期浸泡后,会腐烂败坏水质,造成秋季投放的成虾和幼虾大量死亡,第二年早春时成虾少、虾苗出池迟。建议在水稻收割时,稻茬保留50cm~60cm,秸杆粉碎后平铺在稻茬上,待秸杆干枯后3d~5d即可加水至15cm~20cm。然后将干石灰活化后全池泼洒,杀菌、杀虫并防止滋生青苔,用量为5kg~8kg(池中若无虾,则可以25kg~30kg)。一周后,选择连续晴好的天气,使用EM菌+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按2:2:1的比例)活化后全池泼洒,进行调水。
小龙虾养殖成功与否,关键因素之一是水草。稻虾连作的虾池以种植伊乐藻为宜,可起到增加水体溶氧、净化水质、提供饵料等作用,也有利于小龙虾栖息和藏身。秋冬季节是移栽伊乐藻的最佳时节,当水温达到5℃以上时,伊乐藻即可生长。种植密度不宜过大,以长成后不超过水50%左右为宜。建议株距4m~6m,行距8m~10m,以条块状分布为宜,利于阳光通透池底。
为便于提早形成水草丛,利于小龙虾躲藏及攀爬,在水草生长过程中可施用专用草肥,促进根系生长和植株分孽,使水草叶片厚实,植株挺拔而不疯长,延缓水草衰败期,有助于后期水质的管理。水草生长过程中,叶面易聚集污垢而影响光合作用;因此在水草生长的中后期,应定期泼洒枯草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净化水质、分解污垢,以维护水草良好的长势。
小龙虾的种苗分为亲虾(俗称种虾)和虾苗两种类型,其来源主要分为野生种苗和人工露天养殖种苗。野生种苗价格虽低,但因性野不能较快适应人工喂养的环境,成活率低,不宜作为养殖种苗。应选择规格整齐、活力好的人工露天养殖种苗投放,虽价格偏高,但成活率高,综合成本相对较低。在放苗前7d~15d,施用发酵有机肥肥水,以水体呈嫩绿色、透明度30cm~40cm为佳,有条件的可直接施用专用生物肥。
稻虾连作种苗投放一般分为夏秋季投放亲虾和春季投放虾苗两种方式。虾苗主要在每年春季3月下旬至6月中旬投放,最适投苗期为4月上中旬。亲虾一般在每年的7月中旬至9月中旬投放,以8月份最佳。笔者通过近年的观察,6月上中旬小龙虾的价格基本处于低谷期,若将此时的“青二条”(10g/尾~15g/尾)投入秧苗分孽期的农田或种植水草的沟渠中作为亲虾培育,不仅成本低,而且还能提高秋繁早苗的数量和规格。相对于投虾苗来说,投放亲虾的成活率和养殖成本都好于虾苗。种苗投放需一次性投足,如亲虾投入不足,翌年春季可补充部分虾苗。对于新虾池,虾苗规格为140尾/kg~240尾/kg、投苗量40kg/亩~50kg/亩为宜;亲虾规格为30只/kg~50只/kg,亩投放量为15kg~20kg为宜;“青二条”亩投放量则以10kg~15kg为宜。对于老虾池,可适度补充种苗,具体投放量视小龙虾存池数量而定。
稻田小龙虾全程不换水绿色高效养殖对水质的要求特别高,关键水质指标控制范围为:氨氮≤0.2mg/L,亚硝酸盐≤0.1mg/L,硫化氢≤0.05mg/L,DO≥4mg/L,COD≤15mg/L,pH7.3~8.2。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对水质进行调控。如水体的pH值低于7.3,应及时用生石灰进行调节,用量为3kg/次~5kg/次;如pH高于8.5,应添加碳酸氢钠来增强水的缓冲能力,稳定pH值。
1.生物调水。前期用光合细菌有助于肥水,并能分解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消除池底黑臭,减少发病因子,促进虾的生长。中后期多采用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的复合菌群来分解残渣剩饵、调节水质。
2.水位控制。虾池第一次进水控制在20cm~30cm,有利于水体培肥,为小龙虾的生长提供生物饵料,控制水体透明度以预防青苔的滋生。养殖中后期再加水至50cm~60cm,之后只需及时补充蒸发、渗漏损失的水,不必换水。
选用蛋白质含量在28%~32%的颗粒配合饲料,按“四定原则”投喂。早春当水温回升到8℃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2月20日前后)每隔2d~3d在下午15:00前后投喂1次。随着水温回升,逐步调整为1次/d(一般在3月5日前后),至水温维持在15℃以上时,每日早晚各投喂1次,早上在太阳出来前1h开始投喂、傍晚宜在太阳落山后1h开始投喂,效果最好,傍晚的投喂量约占全天投喂量的60%以上。投饲量根据水温、天气和水质等情况灵活掌握,通常为虾体总质量的3%~6%。如果投料后3h还有剩料,应适当减量,如果饲料不到2h就被吃完,应适当加量。在生产实践中,采用多点位饵料台观察法,有利于准确掌握小龙虾摄食状况,便于及时调整投喂量,以减少残饵和排泄物对水体的污染。
近年来,笔者针对小龙虾“黑五月”病害的防治,与国内一些科研院所合作,从病虾组织分离出豚鼠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和副溶血弧菌等主要致病菌,并研发出生物防治此致病菌的复合菌群。该菌群含有4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可以产生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非淀粉多糖酶。小龙虾摄食了添加该菌群的饲料,复合菌能够在体内定植,起到提高饲料报酬和特异性拮抗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等病原细菌的繁殖,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小龙虾的排泄物中含有芽孢杆菌的代谢产物,有较好的降解氨氮、残余饵料(蛋白质和淀粉)能力。具体做法是于4月5日前后,即用活化后的复合菌拌料投喂,每次拌料连续7d,间隔期为3d~5d,1kg复合菌可拌饲料1000kg。通过三年多的试验示范,示范区养殖的小龙虾发病率都在2%以下。试验发现,即使共用同一水源的相邻虾池小龙虾出现发病死亡,使用复合菌拌料的小龙虾基本没有受到危害,防病促长效果非常显著。这是稻田小龙虾全程不换水绿色高效养殖的重要措施之一。
1.水位调节。早春随着水温的回升,虾池水深由原来的30cm逐步增加到50cm~60cm。建议不宜超过70cm,否则不但会增加调水改底成本,还不利于小龙虾早上市,在生产过程中力求做到不换水,以减少小龙虾应激反应。
2.水草维护。虾池中的水草生长过慢过弱则追施专用肥,水草生长过旺过密则需人工疏草,保障小龙虾有较适宜的活动环境。虾池中若出现夹草现象,很可能是投料不足,或是水质恶化所致,应及早采取措施。
3.慎用药物。当种苗投放后,不可频繁使用消毒剂及杀虫剂,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须慎用,可选择对有益微生物杀伤力小的消毒剂和杀虫剂。另外,尽量不使用化学调水改底产品,而使用微生态制剂。
4.巡塘检测。坚持早晚巡塘,观察摄食状况,检查进排水口及防逃设施,定期检测氨氮、亚硝酸盐、COD、pH值和小龙虾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
适时捕捞是稻田小龙虾全程不换水绿色养殖成功的重要保障,采用“入网即售”的方式可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对于年前投放亲虾的虾池,一般在3月10日前后可捕捞出售成虾和虾苗,最迟应在4月5日前后。对于4月10日前后投放虾苗的虾池,应在商品虾能上市时及早捕捞上市,至6月10日~20日将虾捕净后整田插秧。通过近年来对示范区养殖效果调研,养殖效益好的虾农都是在清明节前开始出售小龙虾,此时量少价格高,利润也高,至4月25日的收入基本能达到单季总收入的一半,到“五一”小长假结束,销售收入达到单季总收入的2/3以上,后期近1个月的时间里随着水温的升高和价格的下行,销售收入相对较低。
由于稻田养虾的池水深度一般只有40cm~60cm,虾池安装微孔增氧装置及增氧机效率较低。因此,在虾池内种植伊乐藻等沉水植物十分必要,它具有净化水质、增加水体溶解氧、提供饵料及作为栖息地等四大功能,是稻田小龙虾全程不换水绿色高效养殖成功的重要前提。
水稻收割以后,在水草种植的区域先施底肥后翻耕,使土质疏松有肥力,有利于移栽伊乐藻的快速成活生长。伊乐藻到4月中下旬,会出现露头开花现象,此时,应割掉露出水面的草头,控制水草在水下15cm处,同时对于生长茂密区域进行开行疏草,避免水体缺氧和底部水草腐烂,造成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超标,引发小龙虾病害。
当前,养殖户对小龙虾“黑五月”病害有谈虎色变之惧,部分厂家和商家趁机大力推广抗生素类化学药物。这些化学药物的确能杀灭一些病原菌,但也能杀死有益微生物。长期滥用抗生素类药物,不仅会促使有害菌产生抗药性,还会导致小龙虾严重的药物残留,并破坏养殖环境。
微生态制剂调控技术不仅能降低养殖成本(单季亩成本在100元左右)、增加收益、减少劳力投入,还是减少水环境污染、绿色环保的方法。使用微生态制剂有四大功效。一是可加速有机物分解转化,促进水草和藻类对氮、磷、钾等物质的利用,增加了水体生物供氧量;二是有利于培育藻类及浮游动物等生物饵料,减少饲料投喂量(试验区单季小龙虾亩投料量仅为80kg~100kg左右,较普通养殖区的饲料投喂量减少30%~40%);三是有益菌大量繁殖形成优势菌群可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四是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因子浓度,达到改善养殖水体环境和预防了小龙虾病害发生的目的。
采用“入网即售”的方式可以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年前投放亲虾的虾池。由于小龙虾个体间繁殖不同步、群体繁殖周期较长,秋繁苗及春繁苗在虾池中会接连不断地出现。因此在春季的虾池中不必担心小龙虾被捕绝的情况出现。当然,也要考虑小龙虾上市规格等因素,适时休捕。“入网即售”捕捞方式有四大优点。一是及早降低小龙虾的存池量,利于个体生长;二是避免了受伤个体回池造成感染发病,甚至传播病菌;三是满足春季市场对成虾和虾苗的需求;四是节省劳力,省去工人在捕捞出售过程中挑选虾苗放回虾池的时间。
养殖小龙虾采用全程不换水方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COD太高和硝酸盐的累积。前者大量消耗溶解氧,并可引起弧菌的大量生长;后者虽然没有毒性,但过高的硝酸盐含量对虾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因此4月份以前注重肥水培藻,早期的肥水不仅能为虾苗提供生物饵料,还能有效抑制青苔的生长。4月份以后,随着水温的上升,水体的负载增加,应以培菌为主,培藻为辅。定期补充芽孢杆菌及EM菌等微生态制剂,同时每隔10d~15d进行生物改底,分解池塘底部残饵及其他有机物,改善底部环境。全程不换水养殖方式既省劳力节约成本,又可避免因水体交换造成小龙虾应激反应,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