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建立健全监管长效工作机制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验交流

时间:2024-05-25

建立健全监管长效工作机制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验交流

江西省渔业局局长 张金宝

近年来,江西省各级渔业部门持续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相结合,“专项整治”和“长效监管机制”两手抓,取得了没有发生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故)的好成绩。2016年,农业部组织实施的江西省水产养殖基地和市场销售水产品的平均监测合格率达到100%。

第一,坚持实施和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度。自2011年以来,江西省将包括水产品在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科学设定考核标准,建立考核“风向标”,向各设区市及省直管试点县(市)政府下达了责任书,推动属地管理责任的落实,有效落实了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抓行业必抓安全,抓生产必抓安全”的机制,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监管体系。

第二,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检验体系建设。一是不断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能力建设,建立了江西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2012年,中心通过了省级实验室资质认定复评审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资质认定涵盖了渔业病害、渔业环境、水产品质量安全等三方面的检验检测要求。二是积极发挥地市级、县级农(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机构的功能和作用。遵循“省预警、市监督、县定量、乡速测”的分工原则,初步建立了“上下互通、分级响应、联防联控、科学处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应急管理体系。

第三,建立和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象数据库。为了严格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每年都将全省水产养殖大户、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基地)、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等纳入重点监管对象,建立了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象数据库。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将水产品质量安全情况与政策扶持挂钩,对有不良记录的生产者,列入“黑名单”管理,在争取项目、开展认证、产业扶持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近年来,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上两下”的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已建立了一个包含1570户水产养殖生产基地的监管对象数据库,且每年均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第四,积极组织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2016年,全省新增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8家,新增示范基地面积34.8万余亩。目前,全省拥有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基地)数量达518家,示范基地面积127万余亩,占全省水产养殖总面积的比重达到了19.32%。另外,先后与兽药、农业综合执法有关职能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农资打假”、“三鱼二药”等4次专项整治行动,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对水产养殖场(户)实施现场检查135个(次)。

第五,持续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全省各级渔业部门利用送科技下乡、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新闻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贯彻《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相关法律知识,累计发放涉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技术资料数十万份。2016年,全省利用《惠农直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85次,发放了各类宣传资料1.8万份;举办了涉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的培训75场次,培训人员5000多人(次)。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巡视员 付日新

山东省扎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渔业发展新理念,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相结合,不断健全监管长效工作机制,保持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向好的态势。2016年,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9.2%,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抓好“三个”突出,扎实推进源头整治。围绕“三鱼两药”等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连续多年开展治理整顿,在对重点养殖品种大菱鲆整治中重点抓好“三个突出”。一是突出严打重管,全面加强监测执法,依据与省公安厅联合制定《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意见》,仅日照市2016年就向公安移交了10宗大菱鲆药残超标案件;二是突出教育引导,连续多年举办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暨主题日活动和延伸至基层的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借用短信、网络、微信等多种平台,向公众大力宣传水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三是突出应急疏导,在2016年大菱鲆养殖户网络不良报道提出澄清请求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加强对养殖户的正面疏导,确保了产业的安全和稳定。

做到“三个”注重,不断创新监管方式。省财政拿出600余万专项资金,选择“一市一县一品”开展省级水产品质量追溯试点。在试点工作中:一是注重上层设计,谋划实施质量信息化工程,统领信息化追溯工作;二是注重平台搭建,建立山东省水产品质量信息网,建设监管人员、执法人员、监督企业数据库,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初步完成追溯系统开发工作;三是注重技术支撑,以监管、执法部门和渔业项目、“双安”创建县渔业实施单位为重点,连续三年开展省级水产品快速检测现场技能培训,大力推行水产品药残快检技术,超过300个单位配备快检设备。

强化“四个”支撑,夯实水产品质量安全基础。一是加强信息化支撑,在推进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运用高科技现代装备,积极打造海洋牧场观测网,实现海洋生态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二是加大组织化支撑,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合作社,实现“大渔带小渔”的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发展;三是加强模式创新支撑,大力推广立体生态的“泽潭模式”、陆海接力的“明波模式”等为代表的标准化健康模式,打造18万公顷省级以上健康养殖示范场;四是实施品牌引领支撑,在水产品牌打造方面,累计认证产品1224个,累计申报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47个,无公害产品认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数量继续位居全国首位;胶东刺参、黄河口大闸蟹等11个品牌入选省农产品知名品牌和全国2016年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

落实两个责任,努力营造社会共治氛围。一是水产品质量安全层层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综合考核,各级“属地监管责任”进一步得到强化,制度、措施更加严谨规范;二是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得到重视,各级质量监管部门在执法检查、工作督察、巡查服务、宣传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养殖单位质量安全提升措施,企业内在素质不断强化;三是责任落实制度手段更加完善,出台《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十三五”规划》,提出五大任务目标、九大重点任务和八大工程,全面布局谋划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进入立法最后收尾阶段,依法落实两个责任法制保障更加完善;建立市级交叉督导工作机制,工作和责任落实督促手段更加健全。

河北省农业厅总渔业师 闫建民

河北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部局要求和省厅工作部署,科学谋划,整体协调,积极行动,全面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年水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平稳,未发生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紧抓重点,科学部署。按照全省五厅局联合印发的《河北省畜禽水产品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兽药残留超标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和农业部“打赢水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的硬仗”有关要求,结合省实际,拟定了2016年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点和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为全年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明确了方向和目标。同时通过进行定期分析研判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确保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工作有效落实。全年各市、县(市、区)均制定了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了领导机构,明确了分工,落实了责任。

二是紧抓质量,加大检测。重点突出水产品源头的监管和综合治理,通过加大抽检力度,实现水产品生产过程抽检全覆盖。其中,在国家组织的检测中,市场例行检测200个,合格率86.5%,同比有所降低;水产苗种、渔用投入品抽检合格率100%;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150个,抽检合格率100%,未发生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提高水产品质量,省厅(办)首次制定印发了《2016年河北省产地水产品与水产苗种质量安全监督抽查计划》,指导省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开展监督抽查,共采集产地水产品样品183个,其中有2个样品不合格,检测合格率为98.9%,并对不合格产品进行了严肃查处,确保了产地水产品与水产苗种质量安全。同时,为加强风险监测,进一步摸清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指导省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编写下发了《关于开展河北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的通知》。结合全国各地不断发生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加大了用标专项检查、生产综合检查、产品检测、水产养殖执法检查等,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主动作为,提高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

三是紧抓成效,突出整治。省农安局印发《关于组织开展水产苗种和渔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水产苗种和渔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工作,不断加大整顿和规范力度,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推进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2016年全年累计组织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和专项整治1200多次,出动监管或执法人员5000多人次,检查水产苗种、养殖企业、市场等2000多家(次),下达整改通知书或提出整改意见的150多份(次),为消除区域性、行业性的问题隐患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紧抓监管,健全机构。省、市、县主管部门均成立了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各级普遍建立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坚持开展定期或不定期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检打联动等行动。目前省、市及渔业重点县基本建立了渔政执法机构,全省有渔政机构129个,渔政执法人员1200人,对违法养殖和阳性样品查处率达到100%。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巡视员 刘常标

近年来,福建省按照农业部关于水产品安全工作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保安全、促民生、保稳定”的工作方针,全面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1213行动计划,创新机制,强化监管,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省部级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合格率99.7%,连续十年保持97%以上。

落实责任,提升监管水平。印发《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水产行业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方案》、《水产品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兽药残留超标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持续强化能力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实现省市县全覆盖。加大专项经费投入,推动标准化生产基地、追溯体系、水产品监督抽查、风险监测、快速检测、渔业品牌和检测能力建设。推动省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省”、创建质量强省和“效能挂牌督办”内容,强化对地市评价考核。

转变方式,夯实质量基础。认真落实水产养殖证管理制度,全省78个县(市、区)和15个重点养殖水域颁布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大力发展节能、生态、高效、安全的现代设施养殖模式;启动三都湾、南日岛、沙埕港等重点养殖区传统渔排改造;积极拓展外海养殖空间,改造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持续推进外海贝藻类吊养、贝类底播、池塘混养等健康生态养殖模式,有效降低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完善规范,坚持标准生产。实施“海洋渔业+标准化”行动,目前已累计达到104个。推进水产养殖标准化生产,建设3万亩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质量安全示范区,建成8个国家级质量安全出口水产品示范区;持续开展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创建面积达28万亩;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总面积超过12万亩。

建设平台,完善追溯管理。建设福建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平台,升级完善监管系统平台,开发手机客户端,举办福建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标识上线发布会,推广可追溯新标识;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39种水产品、172家养殖企业纳入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渔药使用监管,完善兽药管理平台,加大违禁药查处力度,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并及时通报农业行政监管部门。

突出重点,强化监督抽检。一是抓重点监管,对重大节假日、重点环节、重点养殖水域、大宗养殖产品,加大抽查密度和检测项目。二是抓监督抽查,2016年共开展监督抽查1053批次。三是抓风险监测,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市场例行监测、稻田主养品种农药残留、养殖河鲀毒素风险监测、织纹螺毒素检测400多批次;配合省卫计委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卫生风险监测1190批次。四是抓快速检测,为全省所有市、县(区)配备水产品药残快速检测设备,2016年全省共开展风险监测6590批次。

创新机制,严格执法查处。一是强化案件督办,将检出禁用药物的单位列为水产养殖执法的督办案件。二是强化行刑衔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三是强化专项整治,采取拉网式排查。四是建立黑名单制度,完善“黑名单”企业限期整改和动态管理制度。五是强化应急处置,完善与工商、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跨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提升应急处置水平。

培育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实施渔业品牌战略,打造渔业区域公共品牌,评选宁德大黄鱼、莆田南日鲍等福建省20大渔业品牌。各地发挥地域特色,举办鱼丸节、海藻节、金鱼节、大黄鱼节、石斑鱼节、鲈鱼节等活动,评选本地特色优势渔业区域品牌。

加大宣传,实现社会共治。一是强化社会监督,通过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透明度。二是加强媒体合作,利用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等传统媒体与“海洋云”微信等新媒体,宣传水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三是开展“放心渔资下乡进村宣传周”、“食品安全宣传周”、“水产品质量安全主题日”等活动,提高养殖户法律意识,普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知识。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 洪伟东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根据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部署要求,始终把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摆在“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2016年,省级水产样品抽检9900个,产地抽检合格率达97.8%,苗种合格率达97.1%,全年没有发生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主动作为,狠抓落实。一是领导重视,强化督查督导。厅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贯彻落实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2016年7月和11月,由厅党组成员带队分2次组成20个督查组,赴全省督查水产品质量安全情况,推动各地相关工作开展。二是强化监管,实施“四个增加”。一是增加重点品种的抽检,从2016年的抽检样品数,超过全国下达广东数量的18倍;二是增加三抽(即抽检水产品、抽检养殖水体、抽检底泥或沉积物);三是增加水产品激素类专项监测;四是增加对蟹、鳖、鳗、黄颡鱼等重点品种的抽检,全面推进监管措施落实落细。

多方联动,形成监管合力。一是会同省食药监局,推动出台《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目前,草案已进入三审程序,有望成为全国首部水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性法规。二是联合省食安办、省农业厅、省食药监局、省通信管理局、省卫计委制发整治文件促落实,确保专项整治工作按期推进、落到实处。三是与省食药监局、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建立定期联合会商机制,推动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四是与食品药品监管、畜牧兽医、公安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联合执法行动联合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对水产品在运输流通环节以及批发市场等销售环节存在监管盲区、盲点问题进行整治。

加强互动,扩大社会参与。一是加强上下合作,推进“一县一品牌”活动。省厅积极与各地市及相关行业协会合作互动,推进广东渔业品牌工作的开展。二是整合社会力量,实现共商共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向社会借力;与农业部质检中心、南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组建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专家委员会,定期会商水产品质量安全重点难点问题。三是加强宣传引导,扩大社会参与。一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普及知识,提高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二是委托南方网等媒体专门收集网络舆情,对社会关注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热点、难点、焦点等问题,持续跟进,并及时有效的掌握舆论导向。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业者责任感。

突出重点,提升监管效率。一是主抓龙头,示范带动。除了多方联动,协同作战之外,在实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行“二八原则”,用80%的精力抓20%的龙头或大型企业。管好了这些企业,就能树立龙头示范作用,带动全省水产品质量的提升。二是主抓重点,有的放矢。抓重点,有三抓,主要是抓重点时期、抓重点品种、抓重点区域。三是主抓品牌,博采众长。以建设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为目标,推广具有竞争力的区域品牌。积极利用会展经济,通过广州渔业博览会、青岛渔业博览会等平台,打造水产品品牌,实现以品牌提品质、以品牌扩市场。

农业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副研究员 沈晓盛

农业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以下简称“中心”)主要从事水产品质量检测与安全性评价,渔业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检测与质量安全研究工作。中心下设业务办公室、检测一室和检测二室三个职能部门,其中检测一室负责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检测与研究工作,检测二室负责渔业环境方面的检测工作。

强化中心质量管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是发挥日常管理在检测工作中的作用。中心严格按照质量手册规定要求,每年开展一次管理体系的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通过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的制定、实施和跟踪,使中心质量体系得到了持续改进和有效运行。二是实时跟踪标准更新。中心采用定人实时在线跟踪管理、技术负责人确认的方式对实验室现有的300余项标准进行及时跟踪管理,对于新发布的标准做到及时上报变更,确保在用检测标准实时有效。三是严格执行质量控制:实行日常质量监督和定时考核相结合,每项工作都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执行,保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并不断改进。

重视人员技术培训,积极参与国际实验室能力比对工作。中心对新进技术人员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并有计划地进行内部上岗考核,直至新进人员可以独立上岗。中心每年制定较为完善的业务培训计划,每年组织近60多人次参加各级各类技术研讨和业务培训。全部技术人员每年都能得到至少1次以上的培训,考核合格率100%。能力验证是检验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有效手段。根据中心业务需要, 2005年参加了由国家认监委组织的重金属和药物残留的实验室比对,均通过考核。从2006年开始中心积极探索参加国际实验室能力验证,每年都参加5-8项(次)的国际实验室能力验证,截至目前中心所有的常检指标均通过FAPAS国际实验室能力验证。

发挥研究型检测机构的优势,为检测能力提高提供技术支撑。中心提出“检测带科研、科研促检测”的工作思路。中心鼓励年轻科研人员结合检测工作积极进行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好效果。仅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方面,从2011年至今共开展了47项相关研究工作,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基金项目)、行业专项、科技支撑以及上海市人才类基金等,累积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同时,中心每年还承担2-3项国家标准、水产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截至目前中心共主持和参与的标准30多项,发布标准10余项。

加强团队建设,提高检测和科研人员的能动作用。中心从2011年开始,开展“创青年文明号,建一流质检中心”的上海市“青年文明号”的创建。通过创建活动,提高了检测和科研人员的能动作用,检测和科研效率得到提高,在近3年中,水产品质量安全团队17人每年完成检测和科研经费量约1000万元左右。农业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上海)质量安全团队2009年获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先进集体,2012年获得上海市农委系统“青年文明号”称号,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上海市青年文明号”。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发挥水产品专业检测中心的作用。为保持中心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人员的稳定,从2006年开始,中心积极参与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局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工作,并且发挥中心的专业特长,为上海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出力,也得到了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肯定。目前,中心为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公开的合同实验室,承担流通和餐饮环节水产品及制品的风险监测工作。从2016年开始,上海市将所有的风险监测工作推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投标,中心也积极转变思路,主动地参与实验室遴选和投标工作。通过遴选和投标工作,不仅能体现中心在上海40多家检测机构中的位置,还能促进中心发展,时刻保持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发挥了水产品中心专业检测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位水产品质量安全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