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刘博艳,刘豆豆,李浩宇,张红霞,许梦帆,杨超凡,尹宝重*
(1.河北科技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近年来,茎基腐病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小麦主产区普遍发生,且呈逐渐上升趋势,对小麦产量造成较大影响[1~3]。低温胁迫导致小麦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4,5]。加强对茎基腐病发生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对构建茎基腐病防控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低温灾害是冬小麦常见的一种非生物灾害,不仅会直接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和发育[6],还会造成植株抗逆性下降,加剧病害侵染。尤其随着气候干暖化,冬前甚至越冬期小麦生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加快,这虽然增加了小麦分蘖和生物量积累,但也增加了春季低温灾害发生的风险。王永华等[7]研究表明,拔节期温度越低,对小麦为害越严重,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减产幅度达40%~60%。低温灾害是河北平原小麦产区频发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是春季低温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更大,受害严重地块小麦不能正常抽穗[3,8,9]。而李小虎等[10]和张继梅等[11]研究表明,适度推迟播期可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风险。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适度抑制冬前长势,降低春季低温灾害的致灾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茎基腐病的为害程度。
春季气温回升,小麦生长加快,是茎基腐病致病菌侵染加快的时期,而此时小麦抗逆性下降又增加了病原菌侵染的几率。而且,已有报道表明,低温胁迫还会导致小麦抗逆性明显降低,进而加剧病原菌的侵染[12]。但总体看,目前有关低温胁迫对小麦茎基腐病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为了系统、全面地了解低温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采用对茎基腐病抗性不同的2 个小麦品种为试材,分别在小麦起身期、拔节期和抽穗期进行低温处理,研究不同时期低温胁迫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特征的影响,旨为拓宽冬小麦茎基腐病发病机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020~2021 年小麦季在河北农业大学创新基地,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春季不同时期低温胁迫对冬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特征的影响。小麦试材为对茎基腐病抗性不同的2 个品种,其中藁优2018 为高感品种,石优17 为中抗品种。供试病原菌为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
2020 年10 月12 日在花盆(上、下直径和高度均为30 cm)内播种小麦,盆栽用土为试验田原状土添加假禾谷镰刀菌麦粒接菌体100 g/盆。小麦播深3 cm,播量15 株/盆,将花盆3/4 埋于土壤中进行常规管理。分别在起身前期、起身后期、拔节期和抽穗期,根据各时期小麦低温受害指标,采用人工气候箱(箱内空气相对湿度40%、CO2浓度400 mg/L)模拟不同时期的低温环境(表1),对小麦进行连续3 d 的低温(LT)处理,处理完成后将花盆取出使植株处于自然环境下生长;以始终处于自然环境生长的植株为对照(CK)。每处理6 盆,3 次重复。
表1 不同处理低温的设置时间与温度Table 1 Setting time and temperature of low temperature for different treatments (℃)
低温处理结束后第10 天和第20 天,每盆随机选3 株,按5 级分类法记录病级。计算病茎率和病情指数[13]。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比较LT 处理与CK 指标的差异显著性。
接种假禾谷镰刀菌条件下,2 个小麦品种均有茎基腐病的发生(表2)。低温胁迫结束后第10 天和第20 天,石优17 低温处理的平均病茎率分别为53.4%和64.3%,藁优2018 低温处理的平均病茎率分别为64.1%和68.7%,均显著高于其CK;且2 个时期,藁优2018 的平均病茎率均高于石优17。表明低温会加剧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感病品种较中抗品种发病严重,且病茎率随着胁迫结束后时间的延长而提高。
表2 不同时期低温处理结束后第10 天和第20 天的小麦病茎率Table 2 The diseased stem rate of wheat on the 10th and 20th day after low temperature treatm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
进一步对参试品种不同时期低温处理后第10 天的病茎率差异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同一品种相同时期,低温处理的病茎率普遍高于CK,其中,起身初期低温处理与CK 差异均不显著;而其他时期,2 个品种低温处理的病茎率均显著高于其CK,石优17、藁优2018 的平均病茎率分别较其CK 高12.0 百分点和12.8 百分点,且感病品种藁优2018 的病茎率均高于石优17。低温胁迫结束后第20 天,2 个品种依然表现为春季早期(起身初期) 低温处理的病茎率与CK 差异不显著,胁迫时间推迟后低温处理的病茎率均显著高于其CK,起身后期—抽穗期石优17、藁优2018 低温处理的平均病茎率分别较其CK 高7.5 百分点和8.7 百分点,且依然表现为感病品种藁优2018 的发病率更高。
接种假禾谷镰刀菌条件下,2 个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茎基腐病发生(表3)。低温胁迫结束后第10 天和第20 天,石优17 低温处理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40.9 和47.3,藁优2018 低温处理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52.0 和58.9,均显著高于其CK;且2 个时期,藁优2018 的平均病情指数均高于石优17。表明低温会加重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感病品种较中抗品种发病严重,且病情指数随着胁迫结束后时间的延长而提高。
表3 不同时期低温处理结束后第10 天和第20 天的小麦病情指数Table 3 The disease index of wheat on the 10th and 20th day after low temperature treatm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进一步对参试品种不同时期低温处理后的病情指数差异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同一时期,2 个品种低温处理的病情指数均显著高于其CK,其中,低温胁迫结束后第10 天石优17、藁优2018 低温处理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较其CK 高24.5%和16.3%,第20 天2个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较其CK 高22.3%和16.7%。同时还发现,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推迟,2 个品种的病情指数均呈增大趋势,如,与起身初期低温处理相比,抽穗期低温处理胁迫结束后第10 天的病情指数高46.7%(2 个品种均值),第20 天的病情指数高71.7%(2 个品种均值)。也就是说,起身初期出现低温,自胁迫结束后第10 天开始就已经显著加重了茎基腐病的发生,且发病程度随着胁迫结束后时间的延长而提高。
低温是北方麦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低温胁迫对小麦生长发育、生理特性以及产量形成均有显著影响[6,7,9]。受天气复杂多变、滥用化肥导致土壤盐渍化加重、秸秆还田年份增加、品种抗病性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小麦茎基腐病呈逐年扩散并加重的态势,发生面积逐渐增大,目前已上升为小麦主要病害之一[14~16]。尤其近年来,玉米秸秆还田、镇压减少、连年浅旋耕等耕作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作业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但也导致了大量病原菌在植株残体中存活,田间积累量迅速增大,加上栽培过程中肥料施用不均衡、农事操作粗犷、气候条件恶劣等,致使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17]。特别是在河北平原气候干暖化背景下[8,18],小麦冬前及早春阶段生育加速,导致小麦抵御逆境的能力降低,也加剧了茎基腐病的发生程度[19,20]。
本研究结果显示,春季低温胁迫可加剧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春季早期出现低温对茎基腐病加剧影响较弱,而低温出现的时间越晚,则发病程度越重;低温胁迫下,感病品种的发病较中抗品种更重。因此,在小麦农事管理中,减少春季低温灾害发生的频率,尤其通过镇压、灌水、喷施调节剂等措施缓解春季低温胁迫对小麦的不利影响,是降低茎基腐病发生的重要手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