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进程中在外乡贤参与农业经营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5-25

李祥,张苇锟,李民梁

(1.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2.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广东 湛江 524088;3.岭南师范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4.湛江科技学院,广东 湛江 524094)

80、90新生代农民普遍成长的环境较为优越,缺少农业情怀,更多地投身于城镇的二三产业[1]。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60%的农村家庭有家庭成员到城镇务工,从事农业生产多为老人和妇女[2,3],平均年龄为47.3岁[4],农村地区的“老龄化”“低龄化”等问题日益加剧[5~7]。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传承、复兴、重构和发扬中国乡土传统乡贤文化已成共识[8],需要营造有利于完善乡村发展的制度环境,重塑乡村文化网络,实现乡贤与乡村产业的有机衔接[9~11]。在乡村治理进程中,存在人才外流严重、农民素质较低等问题[12],外乡贤参与农业经营是推进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基础[13],有利于农业经营转型与升级,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与资本[14];有效与农民建立信任机制,推进乡村建设[15,16];减少农地撂荒和稀缺农地资源浪费以及粗放经营[17]等现象发生。基于此,通过分析广东吴川L村在外乡贤参与农村经营活动,明晰在外乡贤参与推动农业经营再造的内在机理,对促成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具有现实意义。

1 生成逻辑:在外乡贤参与、乡土特质与农业经营再造

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18]到2005年农业税的废除[19],村落自治机构面临精英人才不足、集体经济收入不足和管理组织虚化等问题,难以有效管理和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加之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民公共生活逐渐衰弱、乡村自治组织存在“村社合一”“政经不分”的问题[20,21],致使乡村发展乏力。因此,振兴乡村须注入具备乡土特质的“载体”,通过重构村落公共权威,从而为乡村振兴积蓄发展力量。

1.1 乡土的根

“家文化”“恋土情结”是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根基[22,23],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24],乡贤自古以来就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乡贤源于乡村,契合乡里乡情,紧贴乡土情结。在乡村振兴新时代背景下,乡贤是现代乡土孕育在各行各业的精英[25],是古代乡土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生于斯、长于斯”[26],在外打拼多年成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先进的管理思维和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即使远在他乡,也对乡土社会有着水乳交融、斩不断的情愫,以其善言善行、智慧能力、财富积累推动乡村建设,把个人追求融入乡村利益追求中,垂范乡邻,服务桑梓;把个人奋斗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中,敦风化俗,在乡里乡外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乡土威望和荣誉,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27]。因此,乡贤文化滋润着当代乡土社会的精神土壤,乡村振兴进程中,需要乡贤治理的回归,以其财富和智慧改变乡村物质容貌。

1.2 乡村向心力重塑

我国农村地区“空心村”“老龄化”问题愈加突出[28,29],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需要热爱乡村、组织行动能力强、受到广大乡亲拥戴的人才或组织参与其中,在外乡贤就是最佳人选之一。他们可以将其社会价值意识理念与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目标有机结合,凝聚在外务工人员的“向心力”[30]以及建设家乡的行动力,有效化解邻里矛盾。因此,在外乡贤的参与到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中,可以有效促进外出务工的异乡游子回归与汇聚,并参与其中。

1.3 农业经营再造

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镇、计划生育政策致使农村生育率下滑[31]的背景下,依靠代际耕作[32]的小农经济已不适应目前的农村现状,极大加剧了农业经营危机。在外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为农业经营再造创造了机遇。在外乡贤有着熟练的专业技能、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敢拼的创新精神,反哺家乡建设,成为推动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33];在外乡贤有着较强的组织能力、敏锐的市场化意识和先进的品牌化理念,可以有效提升农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竞争力和占有率,深化乡村产业经营[34,35]。

2 成功案例

2.1 L村概况

L村位于广东湛江吴川黄坡镇鉴江下游西畔,距黄坡镇约3 km,面积约1 km2。全村共计403户1 803人,耕地面积120 hm2,人多地少。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 0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5 460元,村民种地意愿不高,大多数劳动力外出务工以满足家庭成员的日常支出。该村历史乡贤文化浓厚,家族祠堂、乡贤坊、粤西文化尚存。

2.2 在外乡贤参与农业经营再造

十八大以来,吴川市委市政府为了根治乡村的“脏乱差”,2013年以“引、赋、放”为主线,通过政策支持、产业扶持、制度激励、优化服务等手段吸引在外乡贤,赋权在外乡贤,为在外乡贤回家乡创业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L村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政策与精神,2015年,以番薯为主打农产品,通过吴川总商会向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富有乡土情怀的企业家乡贤发出“回乡添砖添彩”的邀请,嫁接乡土文化情怀,凝聚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与现代管理组织文化业态、现代管理理念结合,打造乡村优势农产品文化品牌,打造富含文化肌理的在外乡贤参与推动农业经营再造的实践模式(图1),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业经营再造。

图1 L村在外乡贤参与、推动农业经营再造的实践模式Fig.1 The practice mode of rural elites out of town participat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reengineering in L Village

2.2.1 成立乡贤理事会,动员村民投入乡村建设 L村成立了乡贤理事会,秉承“农民受益、乡村振兴”的原则,成立了厉行“入股自愿、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形式自由”机制的经济合作社,并联合思想觉悟好、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合作社理事会成员,积极动员全体村民加入合作社;在外乡贤积极促进劳力智力回乡、信息回馈和技术回援。积极动员远乡谋生的青壮年回乡投身于家乡建设,联合农技中心、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技术培训,提升其生产能力;村落建设过程中,注重村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构建,提升其民主组织水平,整合村落社会系统,进而塑造农业生产经营公共空间。

2.2.2 成立土地合作社,创新社内分配制度 在外乡贤通过调配资本回流、项目回迁,动员村民将其承包地的经营权以股份形式入股土地合作社,享受股权收益。对当地农地施行“分片承包”管理,以书面契约托管给广东源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代为耕作。不断完善社内盈余分配制度,目前为农户提供按本期利润的60%分红和股权量化分红2种分红方式,村民可以通过在土地合作社工作获取工资薪酬,如果社员既是股东又是管理人员,仅能选择第二种股权分配方式,且股权分红与自身绩效挂钩;在土地入股分红基础上,合作社实施“两提”方式用于社内和村集体建设的运作;强化种地主体的再激励制度,即粮食直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和良种补贴等政策性补贴落实到种地主体;定期公布财务报表,接受农户的监督。

2.2.3 推动品牌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L村土地合作社已形成“公司(乡贤理事会)+农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双订单(收购订单、认购订单)”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即L村土地合作社与万合隆农牧有限公司签订了《L村番薯经营协议书》,规定公司的番薯收购价格要高于市场价格,签订期限为10 a,以确保农户的长期收益;L村积极迎合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种植结构,推广稻谷番薯轮耕模式;延长番薯生产的加工、烘焙、包装等“三合一”产业链,在番薯精深加工基础上衍生出薯粉、薯干等熟食品,提高番薯的附加值,将产品打入国内中高端食品市场,大大增加销量,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

2.2.4 引进社会化服务,降低农业经营成本 L村的在外乡贤强化城市与乡村的要素流动,引资本和劳动力逆流,弥补乡村因要素、资本和文化等资源不足的问题,将传统农业生产与乡村文化、休闲娱乐有机结合,演变成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空间;充分利用地理与优势,打造“番薯”文化产业区;整合L村的鉴江近岸土地和江心岛屿,充分挖掘其旅游价值,打造临水特色景观和水上娱乐项目,与农耕文化体验区串联成乡村旅游靓丽风景线。

2.3 取得的成效

在外乡贤回归,促进了劳动力和资本回流,盘活了土地资源,深度发掘了乡土优势农产品(番薯)价值,造就“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加快了当地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不断升值,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3.1 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显著提高 以特色农产品撬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为L村创造了可观的收入。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40.8万元,贫困人口人均收入16 743元,27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被评为湛江市先进文明村。

2.3.2 村落的向心力显著增强 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快速崛起,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回流,重塑村落公共生产经营体。2018年L村800多户农户种植番薯,种植面积超过40 hm2,总产量达破50万kg,村民种植番薯积极性明显提升。

2.3.3 品牌效应显著扩大 邀请著名作家为番薯赋诗以增加文化蕴味,并且将“稳村番薯”申请为国家级名优农产品品牌商标,“一村一品”的农业经营产业格局得以形成。番薯价格由0.6~1元/kg涨到10~14元/kg。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和广州年货展览会现场共销售产品4 000箱左右。

2.3.4 农业观光业拓展深化 借助地理优势,充分挖掘其旅游价值,打造临水特色景观和水上娱乐项目,与农耕文化体验区、名特优品展销区串联成乡村旅游靓丽风景线。2018年3月的游客数量就高达2 000人。

3 流程分析

在外乡贤用其广泛的乡亲基础成功搭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凝聚乡土向心力,利用资源、财富、智慧、学识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L村的农业经营再造取得较好的效果。

3.1 在外乡贤的人格魅力与村民向心力凝聚是基础

在外乡贤以其智慧见识、经验技能和人格魅力,构筑了一个与乡村荣辱和相互肯定、彼此关怀和利益诉求相合的共融体,唤醒了异乡游子内心深处的乡愁,促使其回家乡再创业以确保乡村生产经营主体的充足,进而推动村落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带领农民致富,给农业经营注入新动能,增强农民投入乡村建设信心;增进农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村落公共利益的认同、担当和维护。

拥有社会资本、经营能力的企业精英和占有其他互补性资源的农民形成行动共同体,齐心协力完成农业经营再造,在外乡贤在这个过程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36]。创新合作社内的分配制度,协调利益冲突,扩大农户在农业经营经济活动中的分配比例,促进农户脱贫致富,增强进城务工农民回流的向心力;建立“公司(乡贤理事会)+合作社+特色产业+农户”的发展模式,较好地协调了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等主体利益,让农户在农业经营中从旁观者转化为参与者,增强了农户在农业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了农户参与农业生产的信心,为农业经营产业化培育了充实的内生动力。创新“土地股权”入社,明确股权分配方式供农户选择,对既是股东又是管理人员实行差异化管理,减少行动主体间的矛盾,增强了农户组织凝聚力。

图2 L村在外乡贤参与农业经营再造的流程图Fig.2 Flow chart of rural elites out of town participating i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reengineering in L Village

3.2 在外乡贤的农村市场化思想与农业经营深化是动力

在农业经营产业化过程中,要素是其运转之核心[37]。L村前期缺乏组织和运营能力,农村市场化无法发挥村民的聚合力。在外乡贤成立了土地合作社,推进土地产权改革,将村集体的土地和农户的土地以折现股价的方式入股到土地合作社,做好土地与劳动力在股价上的分配折价机制,前三年采用保底分红,三年后与农户签订一定比例的分成契约,在一定程度上聚合了农户家庭的资源要素,更好地在农业经营过程中实现资源的保值增值,也催生了L村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强化城市与乡村的要素流动,引资本和劳动力回流;把传统的农业生产与乡村文化、休闲娱乐结合起来,深度发展三产融合,推广乡村文化的同时也发展和壮大了乡村旅游业。

3.3 政府的赋权与财政支持是保障

地方政府放松在外乡贤参与的治权,优化和精简农地流转规模经营的行政审批程序,推进“放管服”制度设计,出台多项正式制度措施给乡贤回归搭平台、助政策,盘活在外乡贤回归的治权;财政政策给予了大力支持,积极筹备资金投入到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等方面。2015年当地政府找准发展瓶颈,强化基地保障,拨款推进包括农田水利、环境治理、公共事业、乡村旅游等项目27个;2016年已完成自来水工程、农田水利硬底化排灌渠等六大项目,初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美化村容村貌,也为在外乡贤推动农业经营再造奠定了优质的基础与保障。

4 结语

乡贤是现代乡土孕育在各行各业的精英,在外乡贤是人流和资金流的重要乡土汇聚者,更能凝聚乡村村民的向心力,重构乡村想象,有着较强的组织能力、敏锐的市场化意识和先进的品牌化理念。在外乡贤参与农业经营,符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也是推进乡村发展的内生性基础,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生活富裕”提供了人才的助推力,增强了农村的生计资本,有利于农业经营转型升级。在广东吴川L村的实践中,农业经营成果得益于在外乡贤参与取得村内村民的内生性认同。在外乡贤参与农业经营再造的运作动力来源于政府赋权、在外乡贤凝聚村民和在外农村市场化思想3个方面,今后要制定高效的激励性制度,营造完善的市场运行环境,通过治理权限下放和财政政策支持,调动在外乡贤参与乡村经济建设的主体能动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