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南楠 李大勇 杨翠 赵丹 刘玲 段国华
摘 要:乡村振兴是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重要战略。报告中指出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做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农业迅速崛起,农业高校人才培养和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质量人才输出起到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业高校;人才;培养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提出了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要对人才培养重视起来[1-2]。地方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培养出更需要的高层次农业人才。本文扼要阐释了当前农业高校人才的现状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
1 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农业人才在思想上的认知
部分农业高校学生对农业行业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农业现代技术对农业行业以及农业理论知识对农村产业的深远影响,不能更好地将农业现代技术与知识理论相结合从而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
1.2 农业人才在学习和就业上的偏差
部分涉农专业学生在学习上兴趣低下,没有自主学习农业知识的想法,对农业学科不了解也不想了解[3]。部分涉农高校学生选择工作时不再将专业对口作为工作选择的标准,更多地看重工作性质、上班地点及福利待遇等,导致不少大学生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差较大[4]。
2 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和方向
2.1 农业高校人才培养之招生模式
农业高校招生层面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招生标准,大力开展免费农业科招生,吸引学生报名。在日常教学以及理念引导过程中积极倡导和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还有在寒暑期鼓励学生进入到农村,参与基层锻炼和实践[5]。
2.2 农业高校人才培养之课程安排
农业高校的课程安排应该突出地方特色性和专业性,可将高校课程划分为三大模块,即基础教育模块,学生专业必修课程和学生专业选修模块。课程类别可分为专业综合设计性课程和岗位衔接实践性课程。
2.3 农业高校人才培养之师资力量
建设一支既能传播知识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很有必要的。农业高校教师在授课时要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让“教”与“学”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农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4 农业高校人才培养之制度保障
2.4.1 考核制度和学分制度
农业高校人才培养应制定灵活的考核制度和学分制度,积极鼓励农业高校人才参加农业类的各种比赛、竞赛以及深入农村的实践活动。依据取得的成绩适当对学生进行嘉奖,同时对学生积极参与省级及以上的竞赛,创新创业比赛或是深入农村开展实践活动等实行学分管理。
2.4.2 创业激励制度
农业高校应相继出台大学生村干部聘后服务制度、聘后奖励制度等。在校内大力鼓励调动在校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基层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建立校友村干部档案,指派校内教师、专家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岗前培训、工作辅导、技术咨询、农业讲座等,在资源层面、知识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给予农业高等院校大学生大力支持,以此来鼓励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创业,使其更加坚定振兴农村的信念、动力和理想。
2.5 农业高校人才培养之实践培养
农业高校需革新传统教学模式,使用创新的培养方式,使农业人才从高校“走出去”,“走向农村”,以此来提高农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培养模式应该把重点放在农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层面,为未来农业发展输送更多的人力資源。
3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地方农业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才能更好的服务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 陈云端.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养需求分析[J].山西农经,2019(15):130.
[3] 邹翔.新时代农科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21.
[4] 薛松,卢国强.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04):38-43.
[5] 唐国良,许波.高校后勤保障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关系之实践性探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5(06):108-1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