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黄褐天幕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

时间:2024-05-25

苗凤才 王天泽

(1.通榆县林业局 吉林·白城 137200 2.长春大学园林学院 130012)

黄褐天幕毛虫MalascosomaneustriatestaceaMotschulsky鳞翅目,枯叶蛾科,又名幕枯叶蛾、带枯叶蛾等,俗称顶针虫。主要危害苹果、梨、桃、李、杏、梅、樱桃、海棠、沙果等果类林木,继而危害杨、柳、榆等。严重发生时可将被害树木叶片全部吃光,造成树木枯死。在国内,除新疆和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东北、华北部分地方居多。也是我地区林业有害生物中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几年前,曾在我地区的杏花园林景区大面积突出,造成叶片吃光,落花落果,通过有效的防治,使其得到有效的控制,没有蔓延至杨、柳等主要树种上。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成虫期约为7天,雄成虫体长约10~15毫米,翅展长为20~30毫米,触角羽毛状,全体淡黄褐色,前翅中央有两条深褐色的细横线,两线间的部分色较深,呈褐色宽带,宽带内外侧均衬以淡色斑纹,后翅中部有一条褐色横线,缘毛褐灰色相间;雌成虫体长约15~20毫米,翅展长约30~40毫米,体翅褐黄色,腹部色较深,前翅中央有一条镶有米黄色细边的赤褐色宽横带,触角栉齿状。

1.2 卵:卵期长达10个多月,椭圆形,灰白色,高约1毫米,顶部中央凹下,卵产在小的树枝周围,卵壳非常坚硬,排成圆桶状,非常整齐,形似顶针状或指环状。正因为这个特征,黄褐天幕毛虫也称为“顶针虫”。

1.3 蛹:蛹期约为15天左右,体长13~20毫米,黄褐色或黑褐色,体表有金黄色细毛。茧呈淡黄绿色,呈棱形或纺缍形,双层,表面有黄粉,一般结于阔叶树的叶片正面、草丛中叶正面或吃剩的叶筋间。

1.4 幼虫:幼虫期为35天左右,是危害树木叶片的主要时期,幼虫共分5龄,1~3龄头部为黑色,4~5龄头部深蓝色。老熟幼虫体长50~55毫米,头顶部有两个黑色的圆斑点,背部有数道黄白、橙黄和黑色相间的条纹。体侧有鲜艳的蓝灰色、黄色和黑色的横带,生有淡褐色长毛,腹面毛短,气门黑色。

2 生物学特性

黄褐天幕毛虫属于本地种,在我县80、90年代曾经大发生过,以幼虫危害果树、杨、柳、榆等叶片。老熟幼虫取食量大,如果达到一定程度种群密度,整株树叶被吃光,导致树木死亡,再转移到其它树上继续危害。该虫种在我县一年发生一代,以顶针状卵环历期10个多月,在小树枝上越冬,第二年4月下旬开始孵化,钻出卵壳,危害新发出的嫩叶,每个卵环150~200个卵粒,孵化率在98%左右,1~3龄幼虫群集,取食卵块附近的嫩叶,随着叶片和龄级的同时生长增大,幼虫开始分散上移,吐丝结网,成天幕状,白天群集在网幕中,晚间出来取食叶片。4龄后为暴食期,如果此时期虫口密度高就会暴发成灾。5月末至6月初,老熟幼虫在叶片正面、吃剩的叶筋上或草丛中结茧化蛹,6月中旬至7月初,羽化成虫,成虫繁殖力极强,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和飞翔能力,扩散速度快,交尾产卵在当年生小枝上。每个雌蛾可产1个卵块,少数产2个,每个卵块产卵量在150~200个卵粒,最多可达400粒。

3 防治技术

3.1 物理防治

3.1.1 黑光灯诱杀防治:在7月上旬到中旬成虫期,利用成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用黑光灯或频振灯进行灯光诱集,喷药物杀死天幕毛虫成虫。

3.1.2 人工采卵防治:在每年的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黄褐天幕毛虫的卵期,集中人力,利用人工修剪幼、中龄林时,剪掉树枝上的卵块,然后集中烧毁。

3.2 无公害化学防治: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黄褐天幕毛虫幼虫3龄前结网幕群集危害时期,可以利用生物农药或仿生制剂,如阿维菌素、森得保、灭幼脲、苦参碱等无公害药剂,喷雾的方法进行防治。

3.3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在卵期释放寄生蜂寄生虫卵,主要有:枯叶蛾绒茧蜂、脊腿匙鬃瘤姬蜂、舞毒蛾黑卵蜂、稻苞虫黑瘤姬蜂等,在幼虫期释放天幕毛虫抱寄蝇、柞蚕饰腹寄蝇等,或在幼虫期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喷雾,幼虫3~4龄时防治效果较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