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整合与协同视野的风景园林研究生城市设计教学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时间:2024-05-25

李敏稚 王亭亭 尹亚森

摘要:首先梳理了当前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基于整合与协同视野引入城市设计教学理念、方法和课题,提出风景园林研究生设计教学改革的目标、原则、方法、路径和架构。通过设置强调真实场域、调研体验和系统设计的综合型城市设计题目,强化学生的规划逻辑思维、形态设计素养、团队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基于此进一步提出风景园林研究生设计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探索“开放协同+学研互动+校企联动”的设计教学创新模式。

关键词:整合;协同;风景园林;城市设计;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2)03-0025-06

收稿日期:2021-11-30

修回日期:2022-02-17

Abstract:Firstly, the difficulties and opportunities faced by the educ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jor are sorted ou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the teaching concepts, methods and topics of urban design are introduced, and the objectives, principles, methods, paths and structure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raduate design are proposed. Through setting comprehensive urban design topics that emphasize real field,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systematic design, students’ planning logic thinking, morphological design literacy, team organization abi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re strengthened. Based on this, the construction idea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postgraduate design teaching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further proposed, and the innovative design teaching mode of “open collaboration + teacher-research interaction + university-enterprise linkage” is explored.

Key words:Integration; Collaborati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rban design; Design teaching

20世紀末,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在世界建筑师大会上首次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认为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共同致力于宜居环境的创造与土地的科学合理运用,应提倡交叉学科建设,找到专业共同点与突破点[1]。2011年3月,为接轨国际高等教育体系和顺应世界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我国正式将风景园林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与建筑学(Architecture)、城乡规划学(Urban and Rural Planning)并列为一级学科。此后十年来,基于学科交叉理念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已初现雏形。然而,建筑学的建筑工程设计、城乡规划学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风景园林学的园林设计与生态景观规划专业性较强,相互之间依然存在学科交流的壁垒,急需在知识体系交叉的基础上找到设计教学层面的新突破口。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作为包容三大学科核心理念的实践性学科,恰好迎合这个教学改革的契机。美国是现代城市设计学科和教育的起源地,1956年哈佛大学开设了第一个城市设计学位课程,强调该新兴学科可以填补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景观建筑学之间空隙[2]。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引介的城市设计理论主要来自于北美,当代美国城市设计教育发展也具有清晰的脉络和体系,对我国城市设计教育有以下重要参考价值:

1)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专业型教育面向已有专业学位和工作经验的学习者,学术型教育作为通往博士的过渡阶段,依托三大学科分散培养[3]。2)多层级的学位授予制度:根据专门化程度将城市设计学位分为四大类,层次清晰地为每一类制定系统性培养计划。3)多角度的教育发展研究:学科研究和培养计划与当地的城市问题紧密结合,渗透到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不同学科领域[2],并在不同倾向中探索相对应的教学思路。4)综合型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将设计技能训练和多领域理论、方法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素养[4]等(图1)。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学科分类体系中,城市设计仅为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2个一级学科下的研究方向,远不能满足当前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继2017年《城市设计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对提髙城市建设水平、塑造城市风貌特色提出指导要求后[5],2021年颁布的《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进一步明确了城市设计的新时代使命: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应运用系统性设计思维,整合城市各层级的空间特征,统筹协调历史、文化、社会、生态等要素内容,塑造美好人居环境和宜人空间场

所[6]。因此,在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中,应基于整合与协同视野引入城市设计思维和方法,尤其是在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中通过强化城市设计、创新教学以补齐短板,并为城市设计学科未来实现独立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 城市设计学科发展路径

1.1 初级阶段:引入视野和方法

作为人居环境三大学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分别提供了当代城市设计不同层面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在建筑学中体现为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与功能组织;在城乡规划学中体现为在区域统筹规划与建成环境的空间导控;在风景园林学中体现为气候适应性、生态韧性、“碳中和”等可持续发展系统。

因而以三大学科已有教学体系为基础,在理论课程中引入现代城市设计思想。建筑学专业学生通过城市形态设计与评价,逐步培养全面的建筑观念[7];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了解并掌握在政策法规下城市空间的架构方法[8];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进一步理解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对城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公共价值观念和“人—城市—自然”的绿色城市设计理念。

国内传统建筑院系基本已完成城市设计视角的引入。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例,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均开设了多门城市设计相关的跨学科必修课与选修课[9]。然而,由于城市设计专业教育在国内高等教育中仍处于起步阶段,教学中一些基本概念和定义仍然分别来源于3个不同学科,缺乏一致的边界和内涵,影响了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城市设计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和设计教学的实践性也普遍不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设计交流与合作时也存在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差异。三大学科的教学体系需要进一步有效整合与协同。

1.2 中间阶段:建立较完整的教学体系

具备城市设计能力与素质的人才,需要通过系统性的理论学习与针对性的设计训练,掌握和强化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城市设计思维方法。国内“建筑老八校”①先后在建筑学本科教学中加入城市设计专门化方向,主要内容为城市设计或城市更新,多倾向于基础性调查研究或概念性设计训练。同济大学于2020年2月通过教育部批复,成为国内首个开设城市设计本科专业的院校,次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也紧随其后。目前两校的城市设计专业仅为四年制本科,虽然课程体系制定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但整体教学架构仍在持续探索之中,且本科生培養计划并未延伸至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效果和专业建设水平仍有待检验。

目前国内的城市设计专业研究生教育仅在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城乡规划专业的“城乡规划与设计”2个学科方向上开展,与本科教学相比研究性更强,能力要求更高,视野也更为广阔。如华南理工大学和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合作开办、教育部首个中外联合的建筑学(城市设计方向)专业硕士教育项目,创新性地提出重点培养国际化和创新型城市设计人才。但项目实施2年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专业背景和设计能力差异较大而影响教学效果,课程教学的国际视野和在地经验仍需进一步整合与优化等。

近年来,众多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在研究生“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中也开始融入城市设计教学内容,试图从更综合复杂和跨尺度的视角来解决城市问题。如华南理工大学在该课程中就运用城市设计的视野,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尺度下的规划和设计方法,从而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前沿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设计的教学改革。

1.3 终级阶段:走向学科独立和教育体系完整

城市设计专业人才对城市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来源于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学科的综合知识积累,尤其是各种尺度下的形态设计能力,需经过系统化、类型化的训练才能获得。因而城市设计也具有多维度、多尺度、多测度、多限度、多角度的属性,其架构主体亦应是学科交叉下的融合教学体系[10]。当前建筑、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3个学科各自的特色在城市设计理论教学和设计训练中已初见成效。

2016 年2月国家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高等学校开设城市设计相关专业,建立和培育城市设计队伍”。在此政策背景和国内城市设计本科专业开设的先导下,基于“工程实践—理论体系—教学思路—专业学科”4个阶段的发展规律[11],在城市设计充分吸收3个专业的核心内涵,以系统整合、要素协同方法推动形成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后,应在本科专业教育基础上发展独立的城市设计硕士学位,进而申报成立城市设计一级学科。

当代城市设计是规划思维和设计思维共同作用的成果[12]。基于建设美丽人居环境和国土空间规划等战略背景,城市设计在未来中国城市规划编制实施体系中具有必然的法定化趋势。因此城市设计学科也具备发展成为一级学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照国家一级学科设置条件,城市设计目前已拥有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社会对其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的技术人才有着广泛而稳定的需求,对国家未来战略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要实现城市设计一级学科设立的终极目标,一是要做好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的延续和衔接,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体,逐渐渗透到本科。尤其在城市设计教学相对薄弱的风景园林专业,要促进2个学科知识体系的全过程协同。二是要建立一套创新而全面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以城市设计训练为核心,设置综合真实场域调研体验和实际项目系统设计的课题,掌握应对多维尺度和复杂系统的城市设计思维及形态导控方法,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规划思维、形态设计能力、团队组织才能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城市设计专业人才。

长远来看,3个阶段发展路径(图2)有助于城市设计真正成长为支撑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第4大学科,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中国建设事业发展提供更为充足而优秀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

2 整合与协同视野的风景园林研究生城市设计教学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城市设计教学整合了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等多学科教学团队,创建了以通识概论课为基础,以城市设计专门化、毕业设计城市设计板块、研究生城市设计教学等为核心,以理论方法课、国际联合工作坊、国外访学交流等短期课程为补充的开放式教学体系,在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的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先进性和影响力。

目前,依托该培养体系的相关教学成果已取得全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为培养具备跨界整合和协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而粤港澳大湾区鼓励创新、多元开放的制度优势和人才集聚、产业高质的经济优势,也为城市设计教学改革提供了沃土。下文将以研究生“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二)”课程作为实例进行深入研究。

2.1 教学体系

风景园林学科自建立以来,内涵和外延一直不断扩展,但若要进一步深入发展,必须摈弃以往的学科隔阂和专業限制,以整合与协同的视角,致力于协调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分析、理解和设计城市的能力,构建具备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在地典型设计实践的城市设计教学模式。

城市设计的跨学科性质决定其需要不断融合多学科方法和丰富类型化设计教学。华南理工大学的城市设计教学尝试依托重大工程设计项目,建立实践型研究、联合设计、短期访学、联合培养等互动合作模式,促进“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平等的国际交流,建立具有研究深度和广度的设计教学模式。

研究生“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二)”课程是设计教学的重要实践之一。该课程主要分为城市设计题目和联合工作坊两大类,根据教学需要交叉进行,持续强化“在设计中学习”的教学模式。课程强调全过程的设计专题教学模式(图3),始终贯彻设计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循序渐进地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过渡到城市系统设计。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项目调研、分析、交流、表达、比选、决策和管理的全过程,理解与城市相关的经济、社会、人文、自然、政治现象及其背后机制,培养学生基本的城市认知能力和公共价值观,以及掌握综合处理各种城市要素的能力,初步尝试建构多系统协同政策和机制来引导城市建设实施与管理。

2.2 专题教学

课程采取多元开放的专题教学模式,由每位导师负责一个设计专题,在整体架构下分别开展针对性设计训练(表1)。课程强调城市设计的综合视野,采用系统性理论学习、针对性专题研究和类型化设计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引入城市设计理念、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系统、辩证、联系、动态的逻辑思考能力和理性工作方法,帮助其了解城市和自然系统中不同尺度的风景园林要素,及系统调查、认知、提炼、组织、设计和评估等一系列实践过程[13]。

课程教学中创新应用了“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建构了基于多维尺度下城市空间环境问题综合解决能力培养的整体课程教学体系,依次实施认知与评价、构思与组织、分化与综合、运作与建构、整合与交流5个相互承接的教学环节(图4),建立完整、动态适应的设计教学资料库和教材,综合运用理论讲授、实地调研、设计讨论、案例考察、专家评审等多样化教学方式。

课程的教学组织主要采取小组专题辅导、大组集中评图的方式进行。在教学计划书规定的主要时间节点组织校内导师、校外企业导师共同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和参与集中评图。各小组可提出针对不同问题的设计方案,循序渐进深入研究,最终提交设计展板和文本,并以PPT形式汇报设计方案(表2)。这种整合设计内在特性和专业实践模式的教学方式,既能锻炼创新设计能力,又能对接未来执业要求,有利于培养真正具有跨学科整合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城市设计人才。

此外,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拥有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以及与TU Delft、POLITO建立的校际合作中心,与Nantes University建立的中法联合实验室,与UNSW合作实施的联合种子项目,与NTU建立的“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等国际合作机构。城市设计教学基于国际化视野和复合型知识体系建构,通过常态化组织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教育部海外名师计划课程、毕业设计城市设计板块、国际联合教学以及城市设计专门化等环节,建立“宽口径,强基础”教学平台[14]。目前,课程办学成效显著,已构建起高水平、强特色的城市设计“学研产一体化”基地和国际联合教学平台。

2.3 教学成效及影响

城市设计教学实践开展至今,体系架构已基本建设完成,在教育科研、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论文、指导学生设计竞赛等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果。

1)创建了“开放协同+学研互动”的合作教学模式,不断扩大教学影响力。近年华南理工大学通过“海外名师计划”引进国际资深教授开展短期课程教学,极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与兄弟高校和设计企业密切合作,邀请多方从业人员参与教学活动、沙龙讲座等;常态化开展与国际知名高校的联合设计工作坊,持续进行深度的国际联合教学。从各方反馈意见来看,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设计教学效果良好,研究型设计特色鲜明,在粤港澳大湾区已建立起示范性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品牌,在全国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学领域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力。

2)及时总结教学经验,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团队十分注重对教学的反思、总结与提升,长期致力于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工作。近年来教学团队申请获批了多项省部级、校级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项目和质量工程项目;在探索和总结教学成果基础上,发表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核心期刊教育科研论文;主要教师多次在国内外重要教学研讨会上作关于城市设计教学的专题报告,引起广泛关注。

3)近年依托课程教学,学生们在专题设计和联合工作坊中完成的相关成果参加了多项国内外设计竞赛和作业评选,获得如第十九届亚洲设计学年奖城市设计金奖、2020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金奖等重要奖项,得到兄弟高校和业界同行的一致好评,也进一步扩大了研究生设计课程教学的社会影响力。

3 结论与展望

人居环境三大学科的发展同根同源,未来进一步协同与合作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城市设计应是其中的交叉域与合力点,作为一种思想方法,要渗透在城市规划的全过程;作为一个学科方向,应该有其独立的学科边界、研究对象和存在空间;作为一种职业技能与技术,城市设计师要经过专业化培训[15]。同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建立,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和“多尺度空间形态导控工具”的独立内核与职能特征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华南理工大学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风景园林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基于整合与协同视野,创新地将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融入研究生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中,取得了一系列值得借鉴的经验:1)充分结合地域特色与本校优势,开展多样化、类型化的城市设计教学;2)积极开展跨专业合作教学,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体系;3)基于执业导向和真实场域开展设计教学,培養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城市设计人才;4)注重生态韧性、可持续性和气候适应性等城市设计研究方向,从厘清学科内涵和界定学科边界层面促进了城市设计学科独立的发展进程。

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城市设计专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要建立完整的城市设计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依托人居环境三大学科分别发展起来的城市设计教学,仍存在较多的专业隔阂和概念混淆。如中国建筑学会和城乡规划学会均设有城市设计分会(风景园林学会暂未设置),但学会之间鲜有交流,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科健康发展。学科之间的关联、沟通与合作需要真正被强化,尤其是连贯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课程体系,从不同学科角度为城市设计走向独立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2)城市设计思维和方法的系统训练有待进一步完善。如传统风景园林设计教学模式由于存在专业知识和(形态)设计能力短板,已无法应对“新工科”复合型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风景园林设计教学十分有必要引入城市设计理论课程和设计训练,同时创新发挥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传统理念和技术智慧,建立风景园林“整体观+协同观+生态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3)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学的实践实训环节仍普遍较为薄弱,尤其是与真实城市建成环境和规划实施管理过程存在脱节。通过深化改革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多方联合教学机制与平台建设,不断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和设计能力,应是提升风景园林学科和人才培养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注: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吴良镛. 应积极创建人居环境学科[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6):442-443.

[2]金广君. 城市设计教育:北美经验解析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 建筑师,2018(1):24-30.

[3]张颖,宋彦. 美国城市设计专门教育的进展和现状——以六所大学为例[J]. 国际城市规划,2020,35(6):106-119.

[4]戴冬晖,柳飏. 英美城市设计教育解读及其启示[J]. 规划师,2017,33(12):144-149.

[5]城市设计管理办法[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28):40-41.

[6]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TD/T 1065-2021[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1.

[7]孙一民,肖毅强,王国光. 关于“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 城市建筑,2011(3):32-34.

[8]徐苏宁. 城乡规划学下的城市设计学科地位与作用[J]. 规划师,2012,28(9):21-24.

[9]杨锐,袁琳,郑晓笛. 风景园林学与城市设计的渊源和联系[J]. 中国园林,2016,32(3):37-42.

[10]赵亮,吴越,刘晨阳,等. 学科交叉融合下的城市设计培养体系架构研究[J]. 城市规划,2019,43(5):113-120.

[11]金广君,林姚宇. 论我国城市设计学科的独立化倾向[J]. 城市规划,2004(12):75-80.

[12]金广君.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32(4):1-6.

[13]李敏稚,尉文婕. 基于城市设计视野的风景园林研究生规划与设计教学探究[J]. 中国建筑教育,2019(2):60-68.

[14]李敏稚,赵晓莺. 传承·融合·创新——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评析[J]. 高等建筑教育,2020,29(2):139-151.

[15]金广君. 图说:如何搭建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之桥”?[J]. 城市设计,2016(2):14-2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