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仪征巴氏朴园考

时间:2024-05-25

薛青 胡运宏

摘要:仪征朴园是清代嘉庆时期大盐商巴光诰所建的宅园,位于仪征县城正北方向,在当地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然于咸丰时期被焚毁,现存关于景致文献资料寥寥。对巴光诰刊行的诗文集《朴园题赠集》和地方县志等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剖析,提取朴园的建筑定位、园路结构和植物搭配等信息,并加以归纳整合。通过对游记《朴园记》进行全面解读,以此为蓝本,复原朴园基本面貌,从该园的山体、水体、建筑、植物4个要素分析景观特征,探究园林层次性与建筑功能性的表现方法。

关键词:仪征古园林;朴园;盐商宅园;徽州巴氏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2)03-0048-05

投稿日期:2021-11-15

修回日期:2021-12-14

Abstract:The Pu Garden in Yizheng County was built by the great salt merchant Ba Guanggao during the Jiaqi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It wa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Yizheng County, and had social influence in the local area, while had been burned down during the Xianfe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bout the scenery is rare. Through analyzing Ba Guanggao's anthology named Puyuan Tizengji, countie's annals and other literature textual research, effec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location of buildings, road structures and plants collocation are extracted, summarized and integrated. It makes a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outes of Puyuan Ji and restores the plan of Pu Garden based on thi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from four elements of mountain, water, architecture and plants, and explores the expression method of garden hierarchy and architectural function.

Key words:Classical garden in Yizheng; Pu Garden; Merchant residence garden; Ba's Family in Huizhou

江蘇省仪征市位于长江岸边,自宋代以来,是我国重要的盐运交通中心,明清时期有大量盐商聚集于此,并修建了许多私家园林。清朝嘉庆年间,票盐施行,徽商逐渐淡出扬州,加之战事影响,河患不断,仪征之前鼎盛时日不再。此时仪征盐商巴光诰及其仲弟巴光奎,于仪征城北部巴祠旁边建造大型山水园林朴园,花费白金二十余万两,五年始成①,且园中假山为戈裕良所叠。此园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钱泳更是评价其为“淮南第一名园”[1]。

朴园建成后的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巴光诰邀请众多文人游园,并把友人们游园所写的园记、题咏和自己所撰《朴园自记》做了整理,刊行一本《朴园题赠集》,详细描述了园林所建目的及意义,他对后代的殷殷期望,园林游览路线以及主要景点梗概等。目前所能寻得关于朴园的文献,多是对其地理位置及建造时间的推敲[2~3],和基本情况的叙述[1,4~5],以及对历代园主家世进行考证[6]。

1 仪征朴园基本情况

1.1 建造位置及时间

第一代园主巴光诰,字北野,号朴园,此园“朴园”一名即根据钱泳建议取自于其号,即如张安保所撰曰“朴园者,巴副使之号,而钱梅溪取以名其园者也”②。

朴园遗址所在何处,在史料记载上曾存在争议。从历代文献看,《道光重修仪征县志》②指出朴园在仪征城北方,但钱泳所著《履园丛话》[1]及《朴园十六咏》①皆记载其在南方。后陆续有学者根据钱泳所记,前往仪征南部进行考察,亦无所得[3]。2017年,经王建文等[2]考证,遗址在今马集镇爱国村西洼组小河、卢家桥以北的以巴祠遗址为中心的区域,即实际应为仪征县城正北方向。笔者按此地址前去调查,然由于历史事件破坏及缺乏保护,该地现并无园林遗址残留,另建有一座朴园纪念馆。后经对村民和村民委员会成员走访调查,发现园主巴光诰之祖茔,可以判定朴园遗址确为此处。根据现场调研及村民访谈的情况,推测朴园位置范围如图1所示。

有关朴园建成时间的问题,据曹讯先生[3]所证,约为嘉庆二十二年或二十三年(1817—1818年)。又据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7]载:“咸丰六年(1856年)……二十六、七等日,四乡俱有火光,巴祠亦为焚毁。”朴园因此湮灭于世。

1.2 歙县巴氏家族

朴园园主巴光诰为安徽歙县望族巴氏家族一员。巴光诰一生乐善好施,曾捐款疏浚泮池,翻新县邑书院与乐仪书院,独力翻盖城隍庙大殿并修理裙房②。同时,其虽是盐商,但也十分重视对家族子弟的教育。朴园有不少建筑体现“教后人者唯学是极”的精神;巴氏也聘请钱塘名士沈恩培“馆其家十年”。此外,巴光诰将园子设在宗祠旁,既是春秋展墓之暇的休憩之地,也是希望子孙能继承祖先之志,读书传家,“仰以体吾先人勤学之遗训,远以溯吾歙邑文会之遗规”①。

巴光诰二弟名巴光奎,字鲁封,号宿厓,兄弟二人感情深厚,沈恩培曾称赞二人道:“巴朴园宿厓昆季先生之望,重江淮久矣”①。三弟巴光麟,字研农。《歙县志》记载,兄弟三人为巴树保之子,其曾于乾隆年间后期负责修葺扬州北郊二十四景之“白塔晴云”和“望春楼”[8]。

为了使巴氏家族在仪征当地扎根稳妥,融入上流社会,巴光诰兄弟二人也模仿当时流行的邀请众人前来自己的园林游赏的形式,在朴园内开办文会,加强巴氏家族在仪征当地的文化认同。清代文学家厉秀芳在《真州竹枝词引》里提到朴园“春秋佳日,人多往游之。”慕名和受邀前来游赏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进一步增强朴园的文化传布力。

2 园林复原研究

2.1 建筑要素提炼及归纳

以内容更为翔实的沈恩培《朴园记》为凭据,可以提炼的建筑名称按行文顺序依次为:彝福堂、秋馥山房、水木清华之阁、秋水读书轩、得月楼、留仙小馆、涵碧斋、留云榭、远香书屋、修到吟到馆、环洁辉映、花韵栏、有真意轩、可窗亭、织组烟霞阁、饮绿亭、转月廊、绿窗人静室、鉴心楼、隐岩楼、锄径楼、曼陀罗室、岑华亭、棣萼相辉之室、诵芬别舍,凡20余处。另有王墉的《游朴园二十首》,是为建筑之景致加之意境描写,其中包括20处景名或建筑名,基本与沈恩培的行文相对应。

钱泳另著有《朴园十六咏》,其区别于前二者围绕建筑的描写,为钱泳根据园中之景自许而成,所述非原本景名,需要通过要素分析以确定。对十六篇诗作内容进行主要景观要素提炼,可得对应关系(表1)。

至此,以沈恩培《朴园记》所述建筑为依据,附加整合张安保的游记、王墉《游朴园二十首》、钱泳《朴园十六咏》,可得朴园的建筑要素方位信息(表2)。

2.2 路径及布局复原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之《津梁·卢家桥》称:“巴园介其侧。”可知朴园位于名曰卢家桥的一桥之侧,因此朴园外应有一处水道相邻,即造园时开凿“遣水”,将街坊前后横河水引入园内并贯通,营造出池沼景观,是为“通渠遣水”式宅园最典型的造园模式[9]。据现场考察,现存一处河道位于朴园南侧,村民介绍曾有一座木桥名为“卢桥”,今已无存。

沈恩培的《朴园记》是一篇标准的游览描述类游记,整个行文过程以完整的游线为主线,同时有少量的凝视视角,即静态观景,属于沉浸式体验模式。以其为蓝本,可还原全园游览路线。由文可知,园子共有轩斋亭榭、楼阁池馆20多处,以长廊连通,高低旋折。彝福堂是园中正厅,前后左右为假山环抱,门外是秋馥山房,即入园处。经长廊可到水木清华阁,阁之左③为秋水读书轩和得月楼。另有留仙小馆背靠宣石假山,山脚与山间种有大片牡丹。从秋水读书轩左面前行可至涵碧斋,至此游览路线都在主水池西侧进行,此后“转而向东”,即进入东侧,是为游览区转折点。

从涵碧斋往东时,一眼可见“一楹一曲,虚白忽生。远望梅林,近揽桃花,水边垂柳,五光十色”,推测此处为游览路线的高潮。越过支流即为留云榭,旁边为远香书屋,书屋东侧“曰修到吟到之馆,则种梅处也”。梅林北边建有环洁辉映室,环境幽静,背靠大片梅树,面向桃林与曲水。沿着梅林东南处行进,可看“种芍药亩许”。此外,有真意轩也位于此处。

过彝福堂的石屏,即为主山区域。此处使用大量笔墨描写登山后的路线与景色,重点提及登山顶后的远眺之景,结合《履園丛话》中“有黄石山一座,可以远望,隔江诸山,历历可数”[1],推测就是这座黄石山。彝福堂前石屏之东为一过山亭,名为可窗,由此可登至山顶,一览江山美景。更巧妙之处在于登顶后“回顾堂后,楼角隐见”,始觉“众峰环路,疑若无路”,然稍作探索又可以“寻径而入”,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戈裕良的手法被洪亮吉称作“饶有奇趣”,技艺“错疑未判鸿濛日,五岳经君位置来”[10],可见所叠山石足以体现移天缩地之境。山顶经小径可得二路,一处至小有清虚,一处经石蹬过山脊后到达织组烟霞阁,近可“俯视泉水”,远可“舒眺旷远”。后文又提到织组烟霞阁与转月廊、绿窗人静室、鉴心楼、清光大来月台等建筑相连,可见此处建筑较为密集。建筑群位于假山之上,但密度极大,拥有极佳观赏点与观赏面,推测也是园主人待客起居的主要落脚点之一。

假山建筑群之后,园中隐秘一角,设置了隐岩楼、锄径厅、曼陀罗室、岑华亭、棣萼相辉室等等建筑,“为子若侄读书肆业之所务”,“以开拓其心胸,而涵泳其机趣矣”①。此处未有详细景观描写,推测为私人居所,也为园主读书空间,不对游览者开放。

依据以上分析,形成建筑与路线的结构示意如图2。再通过文字资料,包括每个景点主要景致元素,推断景点间的空间关系。当所有要素整合完毕时,再参考清朝园林布局特点进行调整,尤以愚园为蓝本,原因如下:愚园与朴园皆为清代江南地区大尺度宅园,且布局相似,皆分为住宅区与园林区,建筑间以长廊相连。住宅区私密性较强,有地形变化,而园林区中心为大水面,建筑环水而立,水体形态变化多端,节点处以桥分隔,形成丰富的观赏层次。以朴园彝福堂为例,彝福堂靠于假山之中,而《愚园记》载:“池侧有小阁,洼然居累石中。两旁皆假山,㟏岈嵚崎,历落万状。阁左出,乃达于堂”[11]。二者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朴园记》以游人视角叙述全园景致,凝视视角描述较少,愚园的空间设计恰为朴园完善了内部场景构造。参考愚园的植物造景、水体设计和氛围塑造手法,有利于对朴园平面复原进行更深入刻画。

综上,通过各方面比对研究,得到朴园平面(图3)。由于史料里缺少对园林要素的细致描写,对尺寸、色彩等细节不作深究。

3 复原平面推测分析

3.1 园林要素

3.1.1 山体

朴园的黄石大假山空间幽深,构思巧妙,也是戈裕良“三远”构思的体现。自山脚向东入蹬道,仰观即是高约10 m[2]、登可望江的主峰,谓为“高远”;从正面来看,主次峰隔而不断,最高点“回顾堂后,楼角隐见,而众峰环拥,疑若无路”的描写足见其山峦叠嶂,是为“深远”的体现;在经营位置上,假山与主水池衔接得当,给池水对面的人足够视距以观赏假山整体,而视线不显壅塞。在东侧环游路线上向西望向主客峰时,视线层层递进,主峰两翼有松树庇荫,增添苍茫辽阔之感,是“平远”的生动表达。

3.1.2 水体

朴园以卢家桥之水为引,池中荷花曳曳,长廊与高峻的楼阁倒影在水中,而水波粼粼反射于石基,是为相映成趣。

园区南北侧各有支流延伸。北侧另开辟水池作为荷花池,与主水面似断又连,也可避免过多的荷花集中于一处而显得平庸俗气;同时营造了“一步一景”的空间感,无形中扩大了园区面积。水曲上石桥横跨,再次对水池支流进行分割,使视线得以延续,似有无尽之意。

3.1.3 建筑

朴园建筑类型大致可分为观景、读书、私居和交通枢纽4种类型。明清时期盐商园林的存在既是基于安逸生活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因为经济地位的上升虽然也带来了富商大贾社会地位的上升,但其若想真正融入上层社会,文化积累带来的自我境界提高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囿于身份,商人们不能随意受邀参加文人雅士的聚会,多自构空间以扩大社交网络[12],同时加强后代的文化教育,希冀其进入仕途亦或具备足够的文化素养。而实现这种方法的一种途径便是“喜招名士以自重”[13]。基于朴园面积之大与巴氏家族丰厚底蕴两个条件,巴光诰构建了足够多的会客之处,也多次邀请文人墨客前来游赏观览,吟诗作赋。

关于朴园之建筑布局和环境,王墉如此形容道:“拓地开朗,筑岩疏泉,厅事修洁,曲槛长廊,闲房别馆,林树丛茂,木果参差”①。园内建筑疏朗有致,功能分区明确,加之以长廊连通,无形中形成一个个院落,配以景致较好区域内的点缀性建筑,整体层次分明。

3.1.4 植物

朴园内植物种类数目和规模大小很是可观。从上述研究文献中可以总结出朴园植物包括竹、牡丹、桃树、梅、芍药、菊、松树、荷花等果木花草若干种。游览于黄石大假山之中,即可欣赏松竹花草;沿蹬而下,便置身于牡丹竹林之间;向东行至梅林,还有桃花和芍药争奇斗艳;园林南侧,可见芍药、菊花与竹林层层叠叠。游览路线所欣赏的植物色彩由艳丽繁杂至静谧隐晦,游览节奏也逐渐放缓。

3.2 造园艺术表达

根据示意平面,朴园空间营造呈现出景观元素由繁多至精简的过渡。支流有曲桥横跨,偌大的水面分割出层次,视线的进深感得以完善;园北面的梅林为一大景观点,囊括建筑、植物、假山、水体四大要素,为游览路线的高潮所在,传统江南园林的清雅氛围与扬州盐商园林的贵气彰显在此处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环绕水体一圈后至园区南面,再至读书区,景观性逐渐弱化,明清盐商园林承仰先志、俯念旧德的功能性[14]对应增强,为由急至缓的景观节奏的表达。

由此可见,丰富的视线层次、多样的建筑功能和匠心独运的手法设计曾共存于这处曾经的宅园,而这长日静山与沐雨怪石默默俯瞰历史的长河仅仅40年。

注:图1改绘自Google Earth影像图;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钱泳. 履园丛话(下)[M]. 中华书局,1979:534.

[2]王建文,邓桂安,巫晨,等. 江苏省仪征市清代朴园位置的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21-24.

[3]曹汛. 戈裕良传考论——戈裕良与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终结(下)[J]. 建筑师,2004(5):98-105.

[4]陈从周. 梓室余墨(下)[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613.

[5]帅国华. 仪征史海拾珠[M]. 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7:129.

[6]王建文,邓桂安,刘令飞,等. 仪征市清代朴园主人及其园林景观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3):54-57.

[7]张集馨. 道咸宦海见闻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81:175.

[8]扬州博物馆. 扬州园林甲天下:扬州博物馆馆藏画本集粹[M]. 扬州:广陵书社,2003.

[9]洪亮吉. 洪北江诗文集[M]. 北京:中国商务印书馆,2011:917.

[10]胡恩燮,胡光国,等. 南京愚园文献十一种[M]. 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26.

[11]王劲. 明中期至清前期吴中地区“通渠遣水”式宅园考[J]. 建筑学报,2019(2):120-124.

[12]宋立杰. 空間社会学视域下的明清商人园林研究——以淮扬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 社会科学论坛,2020(6):103-116.

[13]徐珂. 清稗类钞[M]. 北京:中华书局,1986:3609.

[14]徐一书,徐梦娴,汪姝,等. 明清商人园林生活研究——以愚园为例[J]. 大众文艺,2020(2):50-5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