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张琳 金秋野
摘要:以明代文徵明诗画中的茶事空间为议题,研究其特征及动力机制,采取图文互证的方法,总结归纳文徵明茶事空间的特征和其中体现的个人特征。首先,受时代影响,茶事空间在选址上具有“避居山水”的特点,尤其是喜爱临近惠山泉。其次,外部自然环境常被引入室内茶事空间,形成室内外空间一体化。此外,茶事空间受文徵明个人生活品味影响,追求专属性,注重周遭自然环境,且注重园林前导空间以及多空间、多视线的景观叙事空间营造。
关键词:文徵明;茶事空间;专属性;景观叙事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3)02-0031-04
收稿日期:2022-02-17
修回日期:2022-06-28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tea activity space in Wen Zhengming's poems and paintings of the Ming Dynasty as the topic, studies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mechanism, and adopts the method of mutual verification of pictures and texts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n Zhengming's tea activity space and th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reflected therein. First of all, influenced by the times, the location of the tea activity space has a feature of "living in seclusion in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especially its proximity to Huishan Spring. Secondly, the external natural environment is introduced into the indoor space to form the integration of indoor and outdoor space. Moreov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n Zhengming's personal life taste, the tea activity space pursues specificity, and more attentions are paid to surrounding natur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garden introductory space and landscape narrative space with multi-space and multi-sight.
Key words: Wen Zhengming; Tea activity space; Specificity; Landscape narrative
在明代的江浙一帶,文人造园和雅集活动已成为当时社会风尚,而茶事活动作为文人雅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园林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1]。明代也正式出现了关于茶事空间的用词,称为“茶寮”。有关茶寮的记录,如文震亨《长物志》中“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2],高濂《遵生八笺》中“侧室一斗,相傍书斋”[3],和屠隆《考槃馀事》中“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设茶具”[4],明确指出茶寮的大小和位置,表明明代文人茶寮空间的专属性和小型化特征。
在以往相关茶事空间的研究中,学者们多以明代文人长物集群的画作为研究素材,试图总结归纳明代茶事空间的普适性特征,为当代茶事空间转译提供借鉴。学者们将茶寮空间类型进行了分类,或为五类[5],或为三类[6~7],并强调了茶事空间逐渐趋近于程式化。基于此,本文的茶事空间范畴是指以文人茶事活动为核心,与人物行为活动紧密相关联的外部环境要素,以及建筑内外部的茶器空间。
明代著名艺术家文徵明在书法、绘画、造园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且其亦是品茗爱好者,曾自谓“吾生不饮酒,亦自得茗醉”,在咏茗、绘茗等方面留下众多佳作。而针对文徵明所追求的茶事空间的形成原因和具体特征,目前尚未有学者进行详细论述。基于此,本文结合宏观意义上的时代背景和微观意义上的文徵明个人生平和作品,阐述文徵明茶事空间的特征和他个人生活情趣特征,以期对当代茶文化空间功能营造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
1 研究素材与范围
本文所选的文徵明画作主要为现收藏于国内博物馆的图卷,根据相关性(Relevance)、代表性(Representation)及显著性(Significance)的遴选原则,共选取10幅代表画作进行研究,包括《煮茶图》 《茶具十咏图》 《乔林煮茗图》 《存菊图》 《林榭煎茶图》 《品茶图》《浒溪草堂图》 《真赏斋图》 《惠山茶会图》 《东园图》。同时,筛选了内容与茶相关的文徵明诗文共64首。由于茶画较于茶诗更能直观反映“茶事空间”主题,仅选取部分主要诗句作为支撑素材,包括《咏惠山泉》 《雪夜郑太吉送慧山泉》 《暮春斋居即事其一》等。
2 文徵明茶诗茶画创作背景
2.1 喜好交游,亲近自然
文徵明的一生可划分为3个阶段。少年时期(1470—1494年):大器晚成,书文同进,常跟随其父文林出没于社交场面,书文常受其父身边好友指点。青壮年时期(1495—1535年):绘画成就始于1527年,这年他终止了短暂的仕途生涯,并返回故乡长洲(今苏州),避居山水。晚年阶段(1536—1559年):仍笔耕不辍,留下了众多艺术作品[8~10]。
文徵明一生追求仕途,却并不顺遂,在1495—1522年共参加了9次乡试,均未及第。在追求仕途的27年间,其辗转于家乡苏州与应天(今南京),往返间常与友人小聚。值得提及的是,1518年清明时,文徵明与友人于无锡惠山举行茶会,期间作画《惠山茶会图》,描绘了当时惠山文人雅集场景。此次惠山茶会对文徵明日后品茗、咏茗和绘茗都有很大影响。同时,他也与无锡惠山和茶结下不解之缘,此后有多首茶诗与惠山泉有关。例如,在《是夜酌泉试宜兴吴大本所奇茶》中,“醉思雪乳不能眠,活火沙瓶夜自煎。白绢旋开阳羡月,竹符新调惠山泉”,记述了文徵明因渴望品茗而夜不能寐,故在夜里自煎茶来饮的事。其所用茶为阳羡茶,所用泉水来自惠山,充分表达了文徵明品茗时对惠山泉水的喜爱。
文徵明于1523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举荐入京,被授予翰林院待诏职位。翰林生涯不足五载,他便请辞返乡,此后开启了“避居山水”的文人生活,期间创作了众多艺术作品。在绘画方面,其为王献臣绘《拙政园图》(1528)和《拙政园诗画册》(1533),为沈天民作《浒溪草堂图》(1535),为华夏画《真赏斋图》(1549)等。这些游园画作都是文徵明喜好交游的印证。此外,文徵明曾与常州知府张大轮游宜兴张公洞(1529),与朱朗等游虎丘(1534),还在近古稀之年与汤珍等人共游石湖(1539),与汤珍、陆师道等人共游华山(1543)等。文徵明一生经历了明清两朝的更迭,仕途之路虽不顺遂,但江浙一带良好的人文地理环境,为文徵明在艺术领域地位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唐宋茶界先辈的影响
在文徵明的茶诗茶画题跋中多处提及唐宋茶界名人,如唐代的陆羽和卢仝,以及宋代的陶谷。文徵明对茶圣陆羽非常崇拜,在诗《咏惠山泉》中云:“少时阅茶经,水品谓能记。如何百里间,惠泉曾未试。”可见,文徵明在少年时期就已熟知陆羽的《茶经》内容,并对惠山泉十分向往,家乡长洲虽离惠山泉仅有一百余里,但忙于科举考试而无暇前往惠山品茗,心中留有遗憾。文徵明直至35岁那年秋日才与友人会于惠山试泉,终得其夙愿,便作此诗表达内心喜悦。此外,其诗《煎茶诗赠履约》中“嫩汤自候鱼生眼,新茗还夸翠展旗。谷雨江南佳节近,惠泉山下小船归”,也证实了文徵明对陆羽《茶经》中煎茶法的娴熟。文徵明对陶谷亦是十分敬重,在诗《煮茶》中引用了其扫雪烹茶的典故,“绢封阳羡月,瓦缶惠山泉。至味心难忘,闲情手自煎。地炉残雪后,禅榻晚风前。为问贫陶谷,何如病玉川。”文徵明亦是羡慕陶谷的风流雅致,用雪水烹茶来显示自己的品位和生活情趣。
3 诗画中的园林茶事空间特征
3.1 个人清赏关注专属性
在一人清赏过程中,园林茶事空间的专属性体现得尤为明显。文人茶事专属性有两大表征特点:一是文人对建筑内部空间的独立享有权;二是明代单人小茶壶的出现[11],体现了文人对各自独特品味的追求。例如,文徵明的《闲兴》和《茶具十咏图》(图1)两幅画作均描绘了一高士席地端坐于被苍松掩映的茶寮正中央,透过开敞的门窗眺望远处,茶童则在屋内一隅或是外部备茶的场景,重心聚焦于主人公与外部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而《闲兴》中文人身旁放置一几案,上有文士喜好的专属茶壶、茶盏、插花花瓶以及书卷。植物要素在室内空间的引入,不仅给空间增加了活力,更加体现了文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值得关注的是,不仅是在围合的建筑空间,在完全自然环境下也同样能表达文人茶事空间的专属性。例如,在《乔林煮茗图》(图2)中,文士惬意地倚靠于树干上,视线聚焦于前方的潺潺水流,一旁虽有茶童煮茶备茶,但文士已不被外界打扰,完全沉浸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中。
3.2 主客茶会品茗注重互动性
半开敞厅堂式茶事空间更加注重主客之间的互动。以文徵明于嘉靖辛卯年(1531年)创作的《品茶图》(图3)为例,画面描绘了茶寮周围的幽雅环境,如山泉清澈、苍松高耸、堂舍轩敞等,而正堂空间开敞,外部幽静惬意的自然景观并没有吸引二人的眼球,主人与来访客人对坐畅谈,更加关注彼此的交流内容。从画作款识“碧山深处绝纤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和题跋中的“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傅过访,遂汲泉煮而品之”可知,此时正值谷雨刚过,也是茶事活动最佳时令,文徵明与友人陆子傅在山林茶寮中品茗畅谈。
值得关注的是,在《品茶图》 《浒溪草堂图》(图4)和《真赏斋图》(图5)3幅画作中,姗姗来迟的友人均被安排在画作的左下角,友人的视线与正堂二人呈对角线关系,与正堂有一定的距离,暗示文人雅士对此次茶会的期待,或是对友人带来的外部消息的祈盼。在园林空间设计上,三幅画作均关注主客之间互动,并且注重园林前導空间营造。园林前导空间营造使空间具有节奏感、景观具有层次感。
3.3 园林茶事空间强调叙事性
在众人茶会雅集活动的画作中,《惠山茶会图》和《东园图》最能体现园林茶事空间的叙事性特征(图6~7)。在《惠山茶会图》中,根据人物行为特征,可分为3个场景。首先是前导空间,在画作的右侧,亭后一条幽径通向密林深处,曲径内又有两文士一路攀谈,漫步而来,前面一书童回首张望二人,似在为其引路。同时,在画作的左侧,正有一文士伫立拱手,向井亭中一主一僧作揖,文士身旁朱色茶几上置有各式精致茶具,一旁两茶童正忙于备茶。而左右访客的最终目的地都是井亭。整幅画作故事线主题分明,有主有次,具有空间节奏感。
而在《东园图》中,同样设置了迎接来访客人的前导空间,道路铺装将红衫访客引入东园中,在门口围栏处正有两茶童煮茗备茶,奠定了此次茶会的仪式氛围。而再往前便是主景核心区域,文人正在观赏书画。此外,还有两文人在亭榭中弈棋,一茶童正执茶托和茶盏前往亭榭奉茶。茶事活动将整个园林空间串联起来,是一条暗藏于整个活动空间的故事线索。
相较于前文讨论的个人清赏和主客互动的茶会品茗,众人雅会更加注重茶事空间的仪式感和氛围感,茶事行为虽不是整个雅会的目标,却贯穿其中,将整个园林空间串联。两幅画作内容均反映了当时文人喜爱茶事的日常生活场景,同时也回应了文徵明个人“自得茗醉”的人生追求。
3.4 注重与自然环境融合
无论是个人清赏还是多人雅会,园林茶事空间均注重自然环境,代表性的景观要素如山泉、松树和竹林。在前文的案例分析中,建筑空间被山泉环抱,掩映在山林中,与周遭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建筑空间中的文人通过开敞的门窗洞口,将外部自然环境纳入到室内空间,主人可乘物游心,与自然对话。其次,在植物景观方面,选取了文人雅士喜好的松竹意象。常有描述松或竹与茶之间关系的诗句,如元代倪瓒的“两株松下煮春茶”,明代沈周的“细吟满啜长松下”等。画作松或竹的种植方式多为群植,主要营造一种静谧的声境氛围。而个人清赏专属性方面,建筑后面竹林一片,建筑外围显眼部分却孤植了一棵松树,松树在这里不单单是用于空间氛围感的营造,也代表了文徵明孤高的性情。简言之,无论是自然山泉环境,还是植物景观配置,传统园林茶事空间的营造都注重与自然融合,充分体现了文人的自然山水情结,以及江南文人文化中贯穿始终的自然山水精神。
4 总结及启示
明代文徵明诗画中的茶事空间兼具时代和个人特色。首先,受时代影响,园林茶事空间在选址上注重“避居山水”。明晚文士好游风尚盛行,品茗环境多选临近的山居园林,背山临水、亲近自然是茶事空间的首选,并注重开设敞亮的门窗,将外部自然环境引入室内空间,形成室内外空间一体化。同时,又受文徵明个人生活品味影响,尤其是在个人清赏的专室式茶事空间和建筑空间组合形式上,品茗和备茶空间分断明显,呈现了文徵明对于茶事空间专属性的追求。而在多人的半开敞厅堂式茶事空间上,由于友人的常访,园林茶事空间更加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并且注重园林前导空间营造,其目的是为了形成具有空间层次感和节奏感的景观序列。此外,在众人雅集的全开敞式泉亭户外式茶事活动空间的营造上,更加注重园林茶事空间的叙事性,并且注重与自然环境融合。
综上,文徵明诗画中的园林茶事空间对当代园林茶事空间设计具有一定的启示。首先,在植物景观配置方面,松树和竹是文人雅士偏好的植物,尤其是松树,多为群植,以营造自然式园林。而在文徵明的画作中,高耸孤植的松树也多出现在一人清赏的文士茶事空间中,烘托了画作主人公的性情和品味,也暗示了文徵明孤傲性情。这可为当代园林茶事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借鉴。其次,在个人和群体茶事空间的划分方面,以个人为核心的茶事空间以建筑物围合空间为主,活动空间局促,营造一种静谧冥想空间;而群体茶事空间以活动内容如赏画、品茗、弈棋为主,活动空间开敞,具有“曲径通幽”的流线空间,营造一种动态空间,而品茗在整个雅集活动中更多的作用是提神助兴,并非“主角”。同时,为了增加园林茶事空间的神秘性和进深感,在正式进入茶事空间以前多设置前导空间,或跨过石板桥,或沿着蜿蜒山泉,或途经密林,多结合丰富的景观要素,对园林茶事空间进行场地配备。此外,在整个园林茶事空间中,文人品茗空间和茶童备茶空间具有明显隔断,主要通过实体建筑划分,或是通过植物隔断。这些可为当代园林茶事空间设计中的多种功能空间营造提供借鉴。文章后期研究将进一步探讨明代文人园林茶事活动空间的普适性研究,总结归纳众多绘画案例,以对传统茶事空间的当代转译提供基础研究。
注:图1、6~7的画作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https://www.dpm.org.cn/);图2~3的画作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https://www.npm.gov.tw);圖4画作来自辽宁省博物馆官网(http://www.lnmuseum.com.cn/);图5画作来自上海博物馆(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
参考文献:
[1]周向频,刘源源. 云光落茗杯:晚明文人尚茶之风对园林的影响[J]. 中国园林,2012,28(4):101-104.
[2]文震亨. 长物志校注[M]. 陈植,校注.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3]高濂. 遵生八笺[M]. 王大淳,校注.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4]屠隆. 考槃馀事[M]. 赵菁,编. 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5]吴智和. 明代茶人的茶寮意匠[J]. 史学集刊,1993(3):15-23.
[6]刘伟,黄慧君. 明后期江南的文人茶空间[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10):93-95.
[7]毛华松,尹子佩,李丝倩,等. 茶艺变迁中的明代中晚期园林茶寮及其空间组织研究[J]. 景观设计,2020(1):30-37.
[8]周道振,张月尊. 文徵明年谱[M]. 上海:百家出版社,1998.
[9]文徵明. 文徵明集[M]. 周道振,辑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0]周文翰. 文徵明传:苏州的风雅传奇[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11]朱郁华. 中国茶具的历史发展及美学风格的嬗变[J]. 江南学院学报,2000(3):66-70.
作者简介:
张琳/1987年生/女/山东烟台人/博士/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在站博士后/专业方向为东亚历史与理论、环境美学、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等
(*通信作者)金秋野/1975年生/男/辽宁沈阳人/博士/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与传统设计语言的现代转译、复杂城市系统及其活力研究等/E-mail:jinqiuye@gmail.co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