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叶英林
(湖南省蔬菜研究所, 湖南 长沙410125)
山区乡镇大多处于偏远之地,自然条件有限,人们生产生活困难,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种养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传统种养业劳动强度大,效益低,导致种养业从业人员不断减少。在留守青壮年不断减少的大趋势下,如何实现山区农村种养业的优化发展,对增加山区农民的收入,提升整体国民经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山区人们思想观念陈旧,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尝试能力较弱,这严重制约着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山区农民收入来源少,手头上的资金十分有限,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弱。另一方面,山区农民难以接受租赁、贷款等现代化融资方式。经济来源少,融资渠道窄,山区农村可用于投入种养业的资金非常少,再加上山区住户相对分散,大部分山区至今仍延续过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耕作方式,这导致山区农村的种养业主要以个体化经营为主,零星几个种植大户难以快速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种养。
由于山区农户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地里种什么,家里养什么,种养多少,农户大多是凭着感觉走,很少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种养结构。导致山区农户随意种养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山区农户文化水平低,生产生活范围窄,信息获取能力差,多数农户认为除了本村或邻村之外再无市场。二是山区远离城镇,交通十分不便,农产品外运费用昂贵,小本经营的农民不愿意增加成本,也就不愿意去探索和把握外面的市场需求。农产品销售大多还停留在“提篮小卖”阶段。
山区的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效益低下。近年来,山区农村专门从事种养业的人员数量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一是精壮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山区留守劳动力中能种能养的人越来越少。二是老一辈人逐渐老去,新生代年轻人中会种会养的人越来越少。三是感受过城市的便利生活后,进城务工人员愿意返乡从事种养业的人越来越少。山区农村不少良田良地逐渐变成了荒山荒地。人力资源成为山区农村发展种养业的最大短板。
山区农村的种养业主要依靠农户自己留种、自己育苗、自己配种,即从头到尾都是靠自己。由于农户自身管理水平有限,产出的农产品大多品质性状不均一,难以实现标准化。虽然存在豆腐、酸菜、腊肉等少量粗加工农产品,但产量不高,多数仅供自家食用或小个体户自营,专门的加工企业很少。加工产品种类比较少,工艺简单,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由于新生代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农产品加工方法,不少老一辈人的农产品加工技艺逐渐失传。山区农村农产品加工环节仍然十分薄弱。
2013年国家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开始鼓励各种社会力量,特别是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然而,城市工商资本真正进入山区农村的仍然特别少。部分已进入山区的工商资本因没有把握好山区农村特点,表现出水土不服症状。如在订单式经营模式中,不少农户小农经济思想作祟,不遵守企业种养要求和管理制度,企业无法实现预期效益而导致工商资本优势难以发挥[1]。
山区农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干部游说、电视广播宣传、先进典型带动等方式帮助他们转变观念,特别是本地留守的青壮年。要彻底破除他们的小农经济思想,牢固树立“以农为本,创业致富”的观念。为农户们创造机会,多接触互联网、电商、物流及金融等现代化服务,并引导他们接受并形成使用习惯,逐步更新他们的思想。
种养业周期长,前期资金投入大,风险系数高,产成品多为生鲜商品,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对资金周转、物流、仓储的要求很高。加强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金融服务机构、物流运输及仓储流通机构的配套布局,有利于促进产业又快又好发展。此外,做好山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工作,重点布局交通、农田水利设施及信息网络建设,做好已建成基础设施的维修养护工作。一方面可以逐步使山区生活更加便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吸引部分进城务工农民返乡,有利于人才回流。
山区贫困,实为农民贫困。要想彻底拔除山区贫困的根源,还必须充分利用好农村现有的资源,特别是本地人才资源。在山区农村发展种养业,本地人才比空降人才更有优势,一方面本地人对家乡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更详细的了解,另一方面本地人更容易扎根农村,也有利于解决农民就业问题。通过政府贴息贷款或免税等实际性奖励手段,鼓励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留住一批肯干型本地人才,引导大学生回乡创业,留住一批知识型本地人才,充分发挥本地致富力量,实现以农富农。
通过政策优惠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进山,为山区农村送去资本、机械设备、技术等产业支撑元素,充分拓展山区农村种养业内容,实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链式发展。一是通过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土地使用权、搬迁补助、减免有关税费等,继续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山区。二是加快有效经营模式的探索,帮助工商资本快速适应山区水土。如可通过土地流转政策,与农户签订长期土地租赁合同,进行企业化经营管理,适当择优雇佣农户进行种养操作。也可采用股权激励方式经营,即农民以土地入股,由企业进行经营,同时也可雇佣农户进行种养操作,年底按股权比例进行分红。三是通过特聘、外派、挂职等方式鼓励种养业科技人才进山,通过对山区农民进行种养技术培训,提高山区农户的种养技术。通过加快轻型简化的“傻瓜式”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2],把种养科技转化为农民易于掌握及应用的技术,降低种养业劳动强度,改善种养业形象。
切实抓好山村种养业的发展,要在特色及效益上下狠功夫。在生态环境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农民以效益为出发点,探索创新种养模式。多采用一年多熟、高效接茬、轮作、套种、套养、混合种养等立体、循环、高效种养模式。因地制宜,针对荒山、稻田、池塘、河流、庭院等分别制定不同的种植模式。种养内容可以从水稻、玉米、家禽、家畜等扩展至食用菌、蔬菜、观赏林木、药材、果树、野生禽畜等。根据种养品种和周期长短合理布局种养结构,以防出现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现象。企业可沿着制种、育苗、种养、农产品加工、农机、农具、运输流通、销售终端布局,适当重复布局薄弱环节企业。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从生产、销售、安全追溯等方面完全颠覆传统种养业形象。一是将大数据和云计算运用于选种、灌溉、收割等环节,可实现标准化种养。二是将大数据运用于种养业产成品的加工信息的记录和跟踪,轻松进行食品溯源及安全监督。三是互联网可及时创建高效且廉价的营销入口和销售平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可定位分析客户产品需求,根据需求进行生产,全面升级生产销售关系。四是运用基于大数据的气象预测来减少天气造成的作物损伤,打造精细种养业。五是建立种养科技服务云平台,实现种养技术人员与山区农户的零距离、零时差对接,及时为山区农民提供种养业信息咨询服务。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及农业保险可帮助山区农户有效解决资金问题并保障收益[3]。
实施多元化战略,推动山区种养业向第三产业转变。一是进行种养布局规划,适当融入观赏艺术,形成观赏园区,发展旅游业,增加山区农户收入。二是将农业劳动教育纳入中学生社会实践必修课程,特别是城市中学生更应体验农业劳动,帮助他们形成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多种方式,多元化发展山区种养业,推动山区种养业转型升级。
[1]吴国强.关于工商资本从事大田种植业的调研与思考[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9):48-51.
[2]李思靓,张 玲,李逸波,岳坤.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构建探讨[J].北京农业(下旬刊),2014,(11):316-317.
[3]付 云,优 米.互联网对农业的5大改造[J].致富时代,2014,(11):10-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