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林雅橙,周格至,谢 岳,郭子静,马锦义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江苏 南京21009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滨水地带开发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与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滨水空间的合理利用与否,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发展,在全球关注环境的当下,人们对公共环境的质量、城市河道滨水空间的期待也愈来愈多。城市滨水景观的塑造一直是城市设计的重点[1],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滨水景观效果直接影响着城市形象。以南京老城区为例,探索分析了南京滨水景观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国内外优秀案例,对河滨景观的改进和优化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南京滨水景观质量提供参考。
南京市老城区为内环南路以北、沪蓉高速以西、长江以南地区,主要河道有外秦淮河、内秦淮河、护城河、金川河及其支流、珍珠河、北门桥河、眀御河和清溪河。秦淮河从东南方向流入老城区,在象房村处分为内秦淮河和外秦淮河两支。外秦淮河向西过节制闸,沿城墙外侧经武定门、中华门、集庆门、水西门、汉中门、清凉门、草场门、定淮门,再经三叉河流入长江。内秦淮河向北经通济门附近的东水关进入古城,再经夫子庙、中华门古城堡、三山街,从水西门附近出城汇入外秦淮河。护城河分为东护城河与西护城河,东护城河从月牙湖至东水关,西护城河以玄武湖为起点沿护城河北路经挹江门至定淮门附近。金川河以玄武湖为起点,在护城河北路段与西护城河重叠,在与护城河南路交界处主河道向北流入长江、支流向南延伸至三牌楼附近。珍珠河从玄武湖沿中山北路向南至浮桥附近,再接北门桥河,向南延伸至东水关。眀御河与清溪河绕明故宫一周,向南汇入东护城河(图1)。
图1 南京老城区主要河道分布
对南京市老城区主要河流景观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10 条河道中,只有外秦淮河、东护城河、西护城河、金川河、珍珠河、内秦淮河、清溪河和眀御河等8 条河道进行了以打造城市公共空间为主的景观开发和利用,如带状公园绿地或滨水休闲景观廊道等,尚有金川河部分河段以及北门桥河未进行景观开发利用。由此可见,南京老城区河道滨水空间尚未充分开发和利用,河道景观资源在城市景观廊道和开放空间建设中还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分析其原因,这些尚未开发的河道两岸土地或因历史与规划原因,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一些河道并未纳入带状公园绿地规划,或被一些单位和居住区使用,不便开发或开发成本太高。
从景观整体性角度来说,未开发河段影响了河道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割裂了主城区局部区域与网络化滨水开放空间的连通性,影响了绿地系统整体生态功能的发挥。不仅如此,调查还发现那些已经开发的河道绿地景观中,也存在连续性受到阻隔的问题,如某些河段的滨水公共空间被“圈进”居住小区内,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变成了小区附属绿地;有些河段绿地景观如信府河,被餐厅、旅店、商铺等私人经营场所占据,成为经营者的“私家后院”。这些私圈、私占造成了连续的河道开放空间被人为割裂,不仅影响了滨河公园绿地的公共性和共享性,还阻碍了滨河绿地廊道功能的发挥。因为处于水域与陆地生态系统交接处的滨河绿地是城市生态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少污染、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2],尤其是廊道功能。存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一些市民及政府相关部门对河道整体生态系统营造及景观的连续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也不到位。
2.3.1 生物多样性 河流是自然界中最重要、分布最广的自然廊道,在现代城市景观中,一条规划合理的城市滨河景观带不但能够极大的提高城市景观质量,还能丰富河道所经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即使在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下也能维持和稳定其应有的生态功能。然而实地调研发现,南京老城区的主要河道普遍存在生物多样性不足。如植物种类偏少,经记录统计,调查河道滨水绿地植物中,乔木只有31种,灌木23种、草被地被12种,水生植物6种,这与南京乡土植物和适宜采用植物种类数(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推荐植物种类500种以上)相比相差较大。
不但植物种类少,而且造景形式也较单一。在已开发河段,乔木层多以柳树作为线性种植骨架,间或有一些自然生长的枫杨和构树;灌木层多为道路绿化常见的红花檵木、红叶石楠、海桐等修剪平整的植物色块,偶尔搭配云南黄馨、麦冬、沿阶草等,构成千篇一律的城市滨水植物体系。虽然某些河段(如金川河)近岸水际增加了再力花、花叶芦竹等水生植物的应用,但数量和面积较小,对丰富植物多样性并未起到实质性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河道滨水景观设计没有重视景观的自然性特征,千篇一律的刚性混凝土驳岸,不仅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植被和本土树种,也使得各种滨水植物难以更好地引入其中。
2.3.2 文化多样性 滨水绿地景观对南京历史文化的弘扬和开发也远远不够。南京城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以秦淮河为代表的南京老城区水系经历代开凿,更是见证了古城的千年烟雨。它承载的不仅是悠久厚重的秦淮特色文化,更与当代南京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在已开发的河段中,竖立历史名人雕像、建造相关的诗词书画景壁是目前主要的文化处理手段。近年来,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和对秦淮河景区的商业化改造使得该水系的文化层次大幅度降低,一系列的商业进程侵占着原本古朴和谐的秦淮风光,取而代之的是乏善可陈的商业景观。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河段驳岸都存在长期缺少修缮的问题,野生植被的肆意生长大大降低了原有河道滨水的景观效果;部分河段因富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由于不能及时清除导致产生异味;垂直驳岸上自生的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驳岸砌体的紧实度,可能会导致驳岸结构松动,存在安全隐患;一些景观小品老化,结构松动脱落,部分金属制品的休息设施因被盗而缺失。另外,滨水绿地景观大多布置有绿篱及灌木球,要产生良好的景观效果需要定期维护修剪,但部分河段修剪养护不及时,导致其造型散乱,影响了整体景观效果。这些问题反映出相关部门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对滨水开放空间景观和生态环境缺少必要的后续投入和长期的有效管护。
从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在调研内外秦淮河河道景观及生态因素的同时对水质也进行了分段观察,发现南京老城区河道多处有异味,常有絮状物以及生活垃圾漂浮水面,部分排污口仍在向河流排放污水,污水汇聚较多的地方常见杂草与水生植物滥生淤积,部分地段夏季可明显观察到为数众多的蚊虫。外秦淮河由于河道水面较宽,岸线较为流畅,没有特殊边角,因而调研时没有看到明显的垃圾淤积现象,但多处河水颜色偏黄绿色,部分河段(如凤凰街及汉中门附近)在驳岸附近有较多淤泥,河水十分浑浊。部分河段水样检测结果显示,南京老城区主要河道水质问题严重,均属劣五类地表水,秦淮河的水体水质也未能达到其环境功能规划中的IV 类水要求。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沿河地区环境整治不到位,排污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虽然近年南京实施大规模的雨污分流工程,但工程项目缺乏科学规划,污水处理设施扩容建设滞后,加之工程建设受阻,污水并没有被全部收集送到污水处理厂,而是直接排放到河道中,造成河道水质问题依然严重。
进一步完善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特别是老城区的带状公园绿地和廊道网络规划,协调河道沿岸土地利用规划、城市经济建设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建设的关系,充分利用河道景观资源,加强城市绿带网络和生态廊道建设,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建设和完善城市滨水绿色开放空间系统,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供绿色环境支撑。
河道作为老城区整体水系的一部分,要加强其纵向和横向的连通性,即加强整体水系景观的连贯性和城市绿地网络的完整性。不仅要清理各河段被占用的滨水绿带空间,使每条河道景观带成为一条连续完整的带状公园绿地,还要将水体相连的不同河道之间的滨水绿带彼此相互联系起来,与城墙带公园、园林路、绿道等其他带状绿地相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式带状开放空间系统。同时,还要借助河道绿带将河道沿岸的各类公园绿地连接起来,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序列,更好地发挥滨河绿带的生态廊道功能。
河道与周边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进一步完善河道滨水景观带与周边环境,包括城市街道、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等的连通和交融。提高河道景观带的可达性,方便附近的城市居民进入和使用滨水开放空间,使河道景观带成为人们日常的户外生活空间。此外,河道景观绿带与周边环境绿地连通融合后,也便于鸟类迁徙。
提高景观的生物多样性,在不受水位影响的绿化带中,减少形式单调的植物模纹色块面积,大量增加适宜树种,创造类型多样的植物群落景观,并提高乡土植物的应用比例,如南京椴、秤锤树等,打造具有南京本土特色的的滨水绿地景观。同时,结合防洪和绿化,根据季节性水位变化情况,将部分河段较高的垂直硬质驳岸改造成阶梯护岸,增加不影响行洪排涝的湿地植物带,从而增加滨水景观带耐水湿植物种类,还可适当增加浆果植物,吸引鸟类和鱼类,有效建立滨水生态群落体系。
提高景观的文化多样性,增加文化开发手段,控制商业开发力度。滨水景观带中适当增加场景式地方特色历史文化景点,同时结合沿岸不同地段的场地文化特征,为附近居民的日常休闲生活提供具有特定文化氛围的场所。在细节上,应尽量避免程式化的名人雕像与大尺度的文化景墙等,增加形式和主题多样、更具人文关怀气质的景观小品。要深度挖掘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开发多元的、包容的南京城水文化景观脉络。
南京旧城区河道主要污染来自生活污水、企业污水、服务业废水等的直接排放,且河道水质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冬春季水质欠佳,汛期有明显好转,秋季后水质又呈下降趋势[3],这说明汛期大量雨水的冲洗可以改善河道水质,可采用引调水方案来解决河道水质恶化问题。但频繁的闸门调度以及大量水利工程的兴建可能会造成能源过度消耗以及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4]。因此,就可持续发展而言,只有综合实施雨污分流和生物修复工程才是能够改善南京河道水质的治本措施。
在综合实施雨污分流方面,南京近年已经开始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规划,使得这项浩大复杂的工程出现了诸多负面影响,目前已进入调整整顿阶段。但雨污分流继续实施很有必要,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法规与社会监督机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保排水用户规范排放[5]。在生物修复工程方面,借助耗能低、效果好的水生植物修复能进一步净化水体和改善水体生态环境,促进退化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6]。例如使用凤眼莲、满江红、水花生、芦苇、茭白、菱角、金鱼藻等植物,可发挥其富集重金属离子、抑制藻类生长、促进颗粒物沉降的功效,达到吸污、去污、净化,改善水质的作用。
建立健全《流域管理法》,使其成为河道管理的依据。系统、全面地规定相关各部门的职责与执法范围,做到有法可依。相关河段安排指定管理人员,负责定期巡视、监管,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杜绝安全隐患。同时对于在河边违法捕鱼等行为,应制定并完善相关处罚规则,并严格执法。加强各类景观小品维护管理,并给予植物景观必要的养护管理。正常的养护应该按照植物种类、周期的不同,确定合理的养护措施,将一年四季植物养护纳入到长效养管机制中来。
[1]张翠蓁,姚亦锋.滨水景观设计及其历史文化承载再现的研究[J].中国园林,2014,(8):25-27.
[2]高玉晴,刘 迪.浅谈洪泽县砚临河滨河绿地生态景观规划设计[J].江苏林业科技,2013,(3):46-48.
[3]钱 钧,黄振富,陆晓平.秦淮河水环境治理的成效与举措[J].中国水利,2014,(14):15-16.
[4]卢士强,徐祖信,罗海林.上海市主要河流调水方案的水质影响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32-36.
[5]董春玲.南京锁金村地区街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的思考[J].科技论坛,2011,(29):168.
[6]杨 旻,吴小刚,张维昊,等.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7):98-1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