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川省粮食产量变化与社会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4-05-25

王海力,韩光中,罗耀华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00)

四川省粮食产量变化与社会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王海力,韩光中,罗耀华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00)

根据四川省1978~2013年粮食产量统计数据和社会经济资料,揭示了36 a来四川省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和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四川省粮食产量与社会经济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粮食生产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民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增加和对耕地资源的依赖有着密切的联系。

粮食产量;经济;相关性;四川省

粮食问题是关系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占世界人口1/4的发达国家生产的粮食总量与占世界人口3/4的发展中国家生产的粮食总量大约一致,粮食生产与消费在世界范围内呈现不平衡的现象[1]。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对土地的依赖逐渐加重。虽然政府制定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是在人口政策的适度调整和粮食进口量逐步扩大的背景下,粮食问题仍然是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笔者以四川省为例,分析近60 a来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及其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探讨我国区域条件下粮食产量变化机制,为我国粮食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资料。

1 研究区概况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腹地和长江上游地区,幅员面积达48.5×104km2,居全国第5位;人口数量为8.7×107人,居全国第3位;共计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与渝、滇、黔、藏、青、甘、陕7省接壤。四川省粮食生产主要依赖于耕地,据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耕地面积总量为399.38×104hm2,占幅员面积的8.23%,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且四川省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分为占全省幅员的77.1%和12.9%;而全省85%以上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盆地和低山丘陵区,表现出明显的地域不平衡的特征,由此,四川省的粮食问题与全省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

2 研究方法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1979~2014年)为数据来源,分析四川省粮食产量的变化特征及趋势;选取一系列社会经济指标,运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四川省粮食产量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关联机制。

3 四川省粮食产量变化特征

3.1 粮食总产量变化特征

根据《四川省统计年鉴》中粮食总产量统计数据可知,四川省的粮食总产量在1978~2013年这36 a间呈总体增长趋势(见图1),2013年末达3 742.5万t,与1978年年末粮食总产量的2 381.8万t,增加了1 360.7万t,平均增产量为37.8万t/年;可分为3个增长阶段(1978~1984年、1985~1992年和1995~1999年),2个波动阶段(1992~1995年和1999~2006年)和1个平缓阶段(2006~2013年)。(1)增长阶段:1978~1984年为第一个增产阶段,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年末的2 381.8万t增产至1984年年末的3 023.9万t,共计增产了648.1万t;1985~1992年为第二个增产阶段,1985年年末粮食总产量为2 875.1万t,到1992年年末粮食总产量增加到3 371.3万t,共计增加了496.2万t;1995~1999年为第三个增产阶段,1999年年末粮食总产量为3 668.4万t,相比1995年年末的3 395.3万t,增长了273.1万t,以1999年为最高。(2)波动阶段:1992~1995年年末粮食总产量分别为3 371.3万t、3 174.8万t、3 098.1万t和3 395.3万t,表现出逐步减产到迅速恢复的特点,1992~1994年,粮食总产量共计减少了273.2万t,而1994~1995年,1 a时间增加产量达297.2万t,此阶段粮食减产主要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比较严重[2],1992~1994年间四川主要的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等, 1993年和1994年受灾面积分别为412.6×104hm2和437.4×104hm2,其中1994年受旱面积占耕地面积和受旱面积占自然灾害面积的比值分别为73.5%和77.0%[3],由此可见在这4 a间旱灾对四川省粮食生产影响突出;1999~2006年粮食总量表现出波浪型推进的特点,其中1999~2001年呈现出快速减产趋势,1999年年末粮食总量为3 668.4万t,2001年年末粮食总量为3 056.5万t,减少量达611.9万t,2001~2006年则表现出有增有减的起伏趋势,但总体变化不太明显;1999~2001年粮食减产明显主要是受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的影响,暴雨、洪水和伴发的滑坡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全省180个县(市、区)中的168个县(市、区)受灾,其中受损农作物面积达171.07万hm2[4],而在2001~2006年间主要受干旱自然灾害影响为主[5],但由于长期的农业投入和抗旱,使得粮食生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粮食产量因而表现出有增有减的波动特征。(3)平缓阶段:2006~2013年为平缓阶段,2006年年末粮食总量为3 249.8万t,2013年年末粮食总量为3 742.5万t,共计增长了492.7万t,年均增长率为12.5%,表现出缓慢增长的态势。

3.2 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特征

1978~2013年四川省人均粮食产量总体呈现出与粮食总量变化趋势较一致的变化特征(见图1),亦有3个增长阶段,2个波动阶段和1个平缓阶段,总体呈现逐步增加并趋于缓和的变化特征:1978~1984年粮食产量由0.34 t/人提高到0.41 t/人,1985~1992年由0.39 t/人增加到0.42 t/人,1993~1998年由0.40 t/人增加到0.44 t/人,而在1992~1995年粮食产量分别为0.42、0.40、0.38和0.42 t/人,1998~2006年粮食产量由0.44 t/人减少到0.37 /人t,均表现出波动起伏的特征;而在2006~2013年,粮食产量由0.39 t/人增加到0.41 t/人,变化趋势趋于平缓。

图1 四川省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变化

4 粮食产量变化与社会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粮食产量的动态的变化不仅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与社会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影响粮食产量的这些因素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而且因素间也存在耦合关系[6]。为了减少数据间的冗余误差[7],将自变量提取成几个成分更有利于探讨与粮食产量的相互关系,因此在方法选择上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8]。参考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结合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体系[9],选择了影响粮食产量的13个因子:X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万hm2); X2,年化肥使用量(万t);X3,农业机械总动力(kW);X4,有效灌溉面积(万hm2);X5,机耕面积(万hm2);X6,,农村用电量(万kW);X7,人均耕地面积(hm2/人);X8,人均粮食作物面积(hm2/人);X9,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X10,农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元/人);X11单产(kg/ hm2);X12,受灾面积(万hm2);X13,人均粮食产量(t/人)Y,粮食产量(万t);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原始数据见表1,通过分析,得出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主成分贡献率、累计贡献率及主成分载荷(表2、表3、表4)。

从表1可以分析得出,影响粮食产量的13个因子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X2和X3、X4、X6有较大的关联性,关联系数分别为0.921、0.976和0.961;X6和X3、X4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3和0.968;X9与X3、X5、 X6存在较大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0.939、0.957;这表明各种因素间存在某种必然性,也诠释了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必要,能够更好的揭示粮食变化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对13个影响因子的特征值和主成分贡献率分析(表3)可知,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

91.85%,符合进行分析的要求,因此对主成分载荷进行分析,从表4中可知,从第1主成分得知,X2、X3、X4、X6、X11与其有较大的正相关,从第2主成分得知,X9和X10与其有较大的正相关,从第3主成分得知,X1、X7和 X13与其有较大的正相关;根据主成分的统计分析,因而我们可将四川省近36年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动因分为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增加和耕地保有量的依赖。

表1 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原始数据

表2 粮食产量变化变量相关系数矩阵

表3 特征值和主成分贡献率

表4 主成分载荷矩阵

4.1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第1主成分的主要组成因子包括年化肥使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和农村用电量,这反映了四川省在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的巨大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对粮食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1978~2013年,四川省化肥使用量净增长188.6万t,年平均增长量达5.23万t,农业机械动力由1978年年末的350.21万kW增加到2013年年末的3 953.09万kW,增长量高达3 602.88万kW,有效灌溉面积由1978年的198.9万hm2增加到2013年的261.7万hm2,有效灌溉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由26.73%提高到37.71%;1978年时全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率和化肥农药的使用率都比较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多,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由此可见四川省粮食产量的变化与农业生产的条件改善密切相关,为了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应当重视农业科技的研发,保证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的抗灾能力,保证粮食的安全生产。

4.2 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增加

第2主成分的主要组成因子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第2主成分主要反映出1978~2013年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人均生产费用与粮食生产的相互关系;农民是从事粮食生产的主要劳动者,他们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粮食生产量的大小,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相比,耕作效率是最突出的衡量指标,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需要种子、农药、化肥、农具、运输工具等设备,这对于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民购买这些设备是需要资金支持的;1978年年末四川省农民纯收入为127.10元/人,而农村生产费用为26.50元/人,用于生产的费用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20.84%,2013年年末四川省农民纯收入为7 895.33元/人,生产费用为2 007.72元/人,生产支出费用占纯收入的比重为25.43%,由此可见四川省农民纯收入在36 a间增长了7 768.23元/人,用于生产费用增长了1 981.22元/人,其比重也增加了约5%,由此可见四川省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不断增加是四川省粮食生产增长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应该重视“三农”政策的执行,提高农民收入,激发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性。

4.3 耕地保有量的依赖

第3主成分的主要组成因子包括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粮食生产是以耕地为基础,耕地是粮食生产最主要的载体,耕地面积的多少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多少关系到粮食的生产量;1978年末四川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744.1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069 hm2/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0.105 hm2/人,2013年末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691.87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044 hm2/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0.076 hm2/人,分别减少了52.23万、0.025 和0.029 hm2/人,这一定程度上与人口基数的增大有关系[10],但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直接减少也有关联,人均粮食作物面积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8和0.938,反映了耕地资源的减少对粮食生产的一定影响。因此要坚持耕地保护的相关政策,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对耕地的依赖,同时通过开荒和复垦等手段,扩大耕地数量,保证粮食生产的重要载体。

5 结论与讨论

1978~2013年四川省粮食总产量呈总体增长趋势,由1978年年末粮食总产量的2 381.8万t增加到2013年末的3 742.5万t,总计增加了1 360.7万t,在此过程中经历了3个增长阶段,2个波动阶段和1个平缓阶段;而四川省人均粮食产量总体呈现逐步增加并趋于缓和的变化特征,亦有3个增长阶段,2个波动阶段和1个平缓阶段。

通过相关性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发现四川省粮食生产与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提高了粮食生产防预自然灾害的能力,而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和对农业生产投入的加大提高了粮食生产的动力,而人口的增多和耕地资源的减少对粮食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而四川省应当坚持农业政策,坚持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投入,保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合理保护耕地,为四川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丁声俊. 关于目前我国的粮食形势—兼驳忽视粮食安全的几种议论[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6(2):21-24.

[2] 罗成德,罗利群. 四川的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2):70-74.

[3] 魏顺泽,衡代清,李燕琼. 自然灾害与四川21世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 农业技术经济,1999, (5):41-44.

[4] 邓绍辉. 1998年四川特大水灾述论[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0):192-198.

[5] 谢 敏. 四川部分地方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有一定的影响[J]. 省情纵览,2007,(9):24-25.

[6] 赵翠薇,濮励杰. 贵州省50年来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特征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研究[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1):105-112.

[7] 王 千,金晓斌,阿依吐尔逊·沙木西,等. 河北省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差异变化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9):1045-1050.

[8] 周永生,肖玉欢,黄润生.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广西粮食产量预测[J]. 南方农业学报,2011,42(9):1165-1167.

[9] 杨林华,马文杰.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湖北省粮食发展能力评价[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7(1):37-40.

[10] 蒋 乾,王海力. 四川省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11,(23):164-169.

(责任编辑:贺 艺)

Correlation of Grain Yield Changes with Socio-Economy in Sichuan

WANG Hai-li,HAN Guang-zhong,LUO Yao-hua
(School of Geography & Resource Science,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641100, PRC)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and survey data of Sichuan Province, the change tre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vince’s total grain yield and per capita grain yield during the last 36 year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grain yield and the community economy showed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vestment in the grain production and the dependence on the land resources we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grain production and yield of the province.

grain yield; socio-economy; correlation; Sichuan

Q945.78

:A

:1006-060X(2015)11-0117-05

DOI:10.16498/j.cnki.hnnykx.2015.11.034

2015-08-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235);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B0275)

王海力(1986-),男,四川广安市人,硕士研究生,实验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变迁与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