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性研究

时间:2024-05-25

张亭亭,鲁成树,徐 鹃,胡祥伟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性研究

张亭亭,鲁成树,徐 鹃,胡祥伟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随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为了充分利用示范区的优势资源,实现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对2009~2013年间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的协调性以及示范区内各城市协调性差异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09~2013年间示范区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处于初级协调状态,且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于土地生态安全;示范区内各城市协调差异性较大,芜湖处于中级协调阶段,宣城、黄山、铜陵、马鞍山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安庆、池州属于勉强协调阶段,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

经济持续发展;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度;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和物质基础,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现象加剧,人类生存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1]。土地生态安全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生态安全,土地系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土地生态安全是指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在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能够持续提供服务,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2]。经济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发展会给土地生态安全带来影响,土地生态安全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3-4],因此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学者对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某一区域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而对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态安全协调性的研究较少。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内资源丰富,土地生态环境较好,是国内一流的旅游胜地,更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示范区建设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示范区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如何在确保土地生态环境更优的前提下快速有序地发展经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该文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通过构建相应评价指标体系,对示范区内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的协调性以及示范区内部各城市间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的协调性的差异进行研究,旨在为示范区以及区域内各城市的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1 区域概况

2009年2月“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研讨会在安徽省宣城召开,会议提出把皖南建设成为“安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试验区”;2009年安徽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设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标志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正式成立。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7市,辖47个县(市、区),总面积5.7万km2。

近年来,示范区紧紧抓住规划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步伐,围绕文化、生态、旅游“三位一体”的模式,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坚持以旅游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转型升级。至2013年底,示范区国内生产总值由2009年的3 640.10亿元增加到7 266.75亿元,增加了3 626.65亿元,国内旅游收入增加了1 086.61亿元,而耕地面积减少了8 917.05 hm2,自然保护区覆盖率由5.11%下降到4.80%。此外,示范区内部分区域属于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地质灾害频发,加之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致使土地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研究示范区土地生态安全随经济发展的动态趋势以及分析其协调性可为其以后发展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该文综合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特点,以示范区的实际生态环境及数据获取的现实性为依据,借鉴了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相关指标体系的设计[5-6],构建了示范区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经济持续发展评价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水平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包含2个层面10个评价指标;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从土地自然、经济、社会生态安全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个层面12个评价指标。该文涉及的数据均来源于2009~2013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安徽省各市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对于2011年前后评价范围不一致的城市,均按照行政区划后的范围对所涉及的数据进行处理。

2.2 评价方法的选取选取熵权法确定此次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熵权法有对数值有差异的属性参数进行弱化和强化的功能,可使各类信息得到比较全面的反映。同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的综合值,以便综合衡量和比较示范区内各城市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的状况。最后,运用协调发展模型,计算示范区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状况。

(1)标准化处理

其中,maxXij、minXij分别是第i个指标下各评价样本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2.3 协调发展模型根据示范区的实际情况,并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7-9],采用如下协调发展模型进行评价:

式中,C、T、D分别为协调度、综合评价值和协调发展度,0≤C≤1,0≤D≤1,而M、N为待定系数,由于土地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同等重要,因此取M=N=0.5。

2.3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综上,对所获数据进行计算处理,以2009~2013年的平均值为基础,得到示范区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如表1、表2所示。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评价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得出示范区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如表3所示。

表1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经济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表2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表3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

从表3可以看出,示范区经济发展综合值在2009~2011年间由0.380 0上升到0.428 3,2011年达到近5 a峰值后开始降低,2012年为0.394 4,2013年较上一年有所提高,为0.403 3,经济水平与社会水平在2009~2013年间的趋势与经济发展综合值的趋势保持一致,说明经济与社会水平共同作用影响着示范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来看,2009~2010年由0.434 1上升到0.473 3,2010年后开始出现缓慢下降趋势,在2012年出现最低值0.442 4,2013年有所上升,为0.449 7。

3.2 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

根据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度的计算公式,得到示范区2009~2013年的协调发展度如表4所示。

表4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度

从表4可知,2009~2013年示范区协调发展度处于0.640 1~0.666 0之间。采用均匀分布函数法拟定协调度的等级划分标准,0.50~0.59属于勉强协调、0.60~0.69属于初级协调、0.70~0.79属于中级协调[10-11],由此可知示范区近5 a的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总体上处于初级协调状态。2009~2011年示范区的协调发展度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由0.640 1上升到0.666 0,而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值在此期间虽处于上升趋势但仍低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说明此时经济发展处于滞后状态,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在2011~2012年间,协调发展度开始下降,此时经济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较2011年均有所降低,说明在2011~2012年间经济发展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在2013年时,协调发展度与经济持续发展、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均开始上升,且经济发展仍滞后于土地生态安全,说明示范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土地生态的破坏越来越小,土地生态环境改善较快。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在注重土地生态安全保护的前提下快速发展经济,使经济与土地生态安全处于协调发展状态。

3.3 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差异分析

示范区各城市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状况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示范区内各城市之间协调程度参差不齐,各有差异。从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值来看,马鞍山最高,为0.577 0,芜湖、铜陵次之,最低的为池州,仅有0.216 3;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来看,最高的是黄山,为0.510 6,安庆、芜湖次之,马鞍山最低,仅有0.393 6;从协调发展度来看,示范区的整体协调水平属于初级协调阶段,其中芜湖处于中级协调阶段,铜陵、马鞍山、黄山、宣城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安庆、池州处于勉强协调阶段。

3.3.1 池州、安庆示范区中属于勉强协调阶段的城市有池州、安庆,其协调发展度分别为0.534 0、0.594 9,在示范区各城市中处于较低水平。池州市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生态环境良好,是理想的旅游休闲胜地,而由于历史原因,其工业经济基础薄弱,一直处于落后地位。近年来,池州一直主打“生态牌”,旨在使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该市最大的特色、优势和品牌。虽然经济发展较之前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由于支柱工业较少,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经济仍处于全省比较落后的地位。安庆市内大部分县城属于大别山区,自然风貌较好,生态环境优良,但由于地理限制,交通不便,优势资源得不到发挥,产业的联动效应较低,经济发展与区内其他城市相比较为落后。这2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均滞后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度处于示范区内的较低水平。

3.3.2 宣城、黄山对于处于初级协调阶段的宣城、黄山而言,其协调发度较池州、安庆有所提高,分别为0.610 1、0.653 7。宣城虽地处皖南山区,但其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接壤,在区域经济分工与协作中,拥有良好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交通。然而其市内许多区域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被列入限制开发区,环境约束较大,且在发展过程中缺少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产业升级跟不上需求升级的步伐,经济总量偏小、质量偏低,而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其依托较好的资源,于2014年成功创成省级文明城市和全省首个省级生态市,并获得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土地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度较低。黄山市是示范区内旅游业的龙头,其污染型工业较少,山水人文景观优良,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其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在示范区内处于较高水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生态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名列第二,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之规划限制,市内大部分区域被规划为生态保护区,禁止开发建设,其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目前该市旅游收入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2014年黄山市GDP为507.20亿元,国内旅游收入为354.40亿元,占69.87%,以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转型升级速度缓慢,因此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度不高,在示范区内处于中等水平,在以后的发展中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努力平衡经济发展与土地生态间的协调性。

3.3.3 马鞍山、铜陵对于同处于初级协调阶段的重工业城市马鞍山、铜陵而言,其市内旅游资源与其他城市相比较少,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其工业增加值在2009~2013年间分别增加了349.65亿元、245.43亿元,年均增长近10.00%。2013年底,工业经济发展对铜陵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1%,其经济发展虽给生态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使其综合值在示范区内水平偏低,但近年,马鞍山、铜陵不断缩小传统产业的占比,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战略新兴产业占比增长27.11%,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同时注重生态保护,提倡自然协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使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度处于示范区内较高水平。

3.3.4 芜 湖近年,芜湖市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其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均处于示范区内的较高水平,且其协调发展度高于示范区内其他城市,处于中级协调阶段,符合其环境优美、宜居城市的定位,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保护即可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的协调性。

表5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各城市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度

4 结论与讨论

(1)该文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运用基于熵权法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及经济发展进行了评价,并构建了协调发展度模型对这2项指标进行测度,用以评价两者之间的协调性。通过对示范区2009~2013年的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性进行评价,可以看出近5 a示范区经济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且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于土地生态安全,但土地生态安全增长速度却慢于经济发展。

(2)通过对示范区各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芜湖市协调发展度最高,铜陵、马鞍山次之,在以后的发展中应重视土地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土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大力发展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黄山、宣城应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使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安庆、池州应在不破坏现有生态的基础上,挖掘其丰富的资源,使其得到有效的利用,提升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3)目前,对于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的相关研究很多,但对其评价指标体系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12-13],评价指标的改变对评价结果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该文评价结果是相对而言的。

[1] 邓爱珍,陈美球,林建平. 鄱阳湖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5):787-792.

[2] 冯文斌,李升峰. 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2013,33(2):285-290.

[3] 王 鹏,曾 辉. 基于EKC模型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土地生态安全关系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3,22(2):351-356.

[4] 陶晓燕. 基于模糊物元和熵权法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2,354(6):55-57.

[5] 潘竟虎,郑凤娟,杨 东. 甘肃省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4):684-689.

[6] 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等. 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2):141-146.

[7] 孙宇杰,陈志刚. 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2012,34(5):889-895.

[8] 任大光,薛思学,袁 媛,等. 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5):19-22.

[9] 肖 林,焦华富. 皖江城市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4):365-370.

[10] 罗 念. 安徽省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4): 368-371.

[11] 许 艳,濮励杰,张丽芳,等.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810-820.

[12] 张 倩. 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动态差异研究[D].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1.

[13] 范 辉, 刘卫东,吴泽斌.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部协调性的时空演变——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J]. 地理科学,2014,34(6):696-704.

(责任编辑:朱琼琼)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Anhui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

ZHANG Ting-ting,LU Cheng-shu,XU Juan,HU Xiang-wei
(College of Land Resources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3, PRC)

With the rise of the Anhui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 construction as a national strategy, to fully utilize the 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advantages of resources under the premise of not destroying the ecological, to guarantee economic sustained and rapid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aimed at measuring the coordination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the cities’ coordination difference of demonstration area from 2009 to 2013.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monstration area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primary coordination sta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lagging behind the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between 2009 and 2013. It shows large coordination difference in each city of the demonstration area. Wuhu is at the intermediate coordinate stage. Xuancheng, Huangshan, Tongling, Ma’anshan were in the stage of primary coordination. Anqing, Chizhou belongs to force coordination phase.Finally, the reason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Anhui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

DOI:10.16498/j.cnki.hnnykx.2015.11.041

X22

A

1006-060X(2015)11-0142-05

2015-09-23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软科学研究资助项目(2013010)

张亭亭(1990- ),女,安徽宿州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与评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