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黄 勇,王刻铭
(1.湖南省种子管理局,湖南长沙410005;2.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
浅析外资渗透对民族种业的影响
黄 勇1,王刻铭2
(1.湖南省种子管理局,湖南长沙410005;2.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
民族种业市场化时间较短,产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种子科技含量对种子市值增长、产业发展的贡献依然偏小。同时,国际种业巨头加快在中国布局,种质资源流失,民族种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产业安全受到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唯有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健全外资监管制度,大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才能守住民族种业安全的底线。
民族种业;外资渗透;发展安全;对策
随着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我国逐步迈入农业用种大国行列。近年来,国内农作物用种量维持在120亿kg左右,种子市值突破1 000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20世纪80年代末,外资进入我国,开始主要涉足花卉、蔬菜等园艺作物种子领域。《种子法》颁布后,农作物种子市场自此放开,孟山都、杜邦先锋等国际种业巨头陆续进入我国农作物育种和种子生产经营领域,经营范围由蔬菜、花卉向大田作物扩展,其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种业的加快发展,也对民族种业的安全带来挑战。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主要由国营农场负责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繁殖和推广。50年代末,各级种子部门开始设立。1978年,国务院批转农林部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国发1978[97]号),省、地、县相继恢复和建立了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的种子公司。90年代,种子事企分开,各司其职,产业体系开始建立健全,但科研、繁育、推广各环节相互独立,是自给自足的计划体制。2000年《种子法》颁布实施后,开启了民族种业的市场化历程,种子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趋势加快,经过十年的发展,以市场为基础的民族种业初步形成。2011年,农作物种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高度,一系列支持政策促进了民族种业的跨越发展。据《2014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截至2013年,全国持证种子企业5 949家,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 350.43亿元,实现利润72.09亿元。50强企业净资产196亿元,种子销售额240亿元,市场集中度达到33%,民族种业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如农业植物品种权申请量位居UPOV成员国第二位,玉米、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基础理论、育种方法与技术均取得了重大进展,首次将CRISPR-Cas系统成功地运用到水稻上,这一技术突破将为水稻基因组定向突变和新技术育种带来革命性的影响[1]。
另一方面,由于民族种业市场化时间较短,产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集约化发展、生物技术支撑、产业链融合等方面的推进没有形成合力,种子科技含量对种子市值增长、产业发展的贡献依然偏小。据统计,种业发达国家,种业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高达60%,而民族种业的贡献率只有30%~40%,说明其在支持经济社会方面,与种业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2]。并且,“多、小、散”的行业局面致使种子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提升较慢,行业利润率与集中度的上升出现艰难局面。业内普遍认为,民族种业当前最大的掣肘是企业研发投入不够、创新能力不足[3]。目前,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民族种子企业不到企业总数的1.5%,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在其销售额的1%左右,有的1%还不到,低于国际公认的“死亡线”。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缩小与国际先进种业差距的难度加大,加快推进民族种业发展任重道远。
跨国种业的市场化进程较早,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调整战略,谋求全球市场的发展。统计表明,当前共有35家跨国种企在我国登记注册,若不是受有关外商投资政策的限制,外资种企数量将大幅增加[4]。根据我国《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审批和登记管理的规定》,外商投资设立粮、棉、油作物种子企业,中方投资比例应大于50%,遵循中方控股和暂不允许设立外商投资经营销售型农作物种子企业、外商独资农作物种子企业的原则,国际资本往往以合资公司、科研公司或与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进入我国种业市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赵刚研究员认为,当前我国科研单位与外资合作的监管规则大多处于“灰色地带”,相关政策界限操作性不强,外资利用这一点广泛参股科研机构,获取相关研究成果,加快对民族种业的渗透与扩张[5]。
外资对不同作物种子领域的渗透并不平衡。据调查,跨国种企已经占据了我国大约9%的玉米、65%的向日葵、95%的甜菜和大部分高端蔬菜、花卉种子市场的份额。由于当前还没有向外资企业发放水稻种子生产许可证,外资在水稻领域更多的是进行研发储备。如2009年,孟山都、先锋、先正达、拜尔相继在我国开展水稻方面的研究合作,分别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湖南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针对“不能控股”与“品种审定”的政策要求,外资种企企图通过曲线并购的方式加速对民族种业的渗透[6]。如跨国粮商益海嘉里为躲避外资投资政策的“门槛”而曲线投资成立“国产”种子公司,已被当局责令整改。利马格兰旗下的VHK,受让隆平高科大股东新大新威迈46.5%的股权,试图间接控股隆平高科,进而发势水稻种业市场。基于对民族种业发展环境的分析和民族种业担当的要求,隆平高科在与VHK合资的同时,VHK也退出了隆平高科控股股东新大新威迈。
研究表明,外资种业在中国的布局已完成由园艺、蔬菜向粮食作物种子的过渡,并逐步由研究、合作开发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其进入我国的目标并不满足于分享一定的市场利润,更重要的战略目标是与各科研院所合作,挖掘人才和资源,开展种质资源的搜集、评价、创制,通过分子标记和等位性测验,进行生物特征基因定位,凭借技术优势先行使用科研成果和申请专利,然后再培育适合中国推广的品种,从源头上渗透、控制民族种业的意图比较明显[7]。
外企通过投资、贸易和合作研究等方式方法进入我国种业市场,在激活民族种业活力、加快行业整合、缩短产业发展历程、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挤压了民族种业的发展空间,对产业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3.1 产业发展面临受制于人的风险
外资与民族种业的合作,外方掌控育种技术和品种权,相关权益不进入合资公司,中方虽然拥有合资企业过半数的股权,可对品种没有话语权。以先玉系列玉米品种为例,品种的研发由先锋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独资研究机构铁岭先锋负责,培育出的新品种产权属于美国先锋公司,合资公司只负责种子生产和销售。由于科研没有进入合资公司,生产和市场都受制于外资企业。民族种业如不能在合作中培育壮大自己,取得后发优势,产业发展就会面临受制于人的风险[8]。
3.2 民族种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近几年,洋种子进口大幅增加,给民族种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冲击,主要表现在花卉、蔬菜、甜菜等作物上。据不完全统计,国外种子大红果番茄、西葫芦、小黄瓜等已占据山东寿光当地市场的60%,绿萼长茄占达90%,彩椒占到100%[9]。以美国先锋等为代表的跨国种企,仅用4~5年时间就占据了吉林省玉米种子市场的较大份额,民族种业自有品种的主导地位已经动摇。外资种业的强势渗透,使很多中小民族企业处于“技不如人、边打边退”的劣势地位,只得放弃育种研发,转而为外资代理,转战产业的底端,面临生存危机。
3.3 种质资源流失增加
外资种业凭借资本和技术优势,以合作研究、联合开发等方式与国内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合作。由于种质资源保护意识不强、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10],外资在合作的过程中常常规避审查,借机低成本地获取农作物种质资源及技术成果,大量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的育种资源流失出去,极大地阻碍了种质创新的发展,成为民族种业持续发展的隐患。
3.4 曲线并购造成监管困难
一些具有种质资源、生产设备、营销网络的优质企业往往被外资以合资的方式加以并购。经过仔细梳理合资公司投资各方的关系,发现这些种子企业表面上是内资公司,但控股方与外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外资实际控制关系,外资通过“代理人”曲线并购绕开了《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审批和登记管理的规定》的监管,达到了实质控股的目的,导致合资公司、中资公司的核心技术、高层管理人员等都掌握在外资手中,有关外资监管的措施难以落实[11]。
企业是产业的主体,培育优势企业才能支撑起强大的产业。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确保民族种业的安全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提升行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4.1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种业是弱质产业,政府对种业的扶持是产业获得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推进种业改革、扶持种业发展已成共识,但着力点和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具体是在管理理念上要尽快完成由“管种子”到“服务种业”转变,工作重心由管许可、管品种、管质量向抓改革、抓科技、抓政策、抓机制拓展。管理措施上由注重资金投入到增加投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转变,形成工作合力,集中力量解决行业内“大船”不大、“小船”太多以及抗风险能力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4.2 健全外资监管法规制度
外资渗透对民族种业的挑战不可阻挡和避免,在引进、利用外资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外资的引导和监管。种业是高科技产业,外资以共建或参股实验室、研发中心的方式进入种业领域对民族种业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因此,要以健全外资进入农作物生物技术领域的法规制度为重点,以加快构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补充,构建起科学完备的外资监管法规制度[12],实现对外资活动的“常态化”安全审查,达到抑弊扬利的目的。
4.3 大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
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的合力,推进种业核心技术和研发体制机制等问题的研究,推动种业科技创新要素在行业内的流动和整合,着力解决种业科研产业“两张皮”的问题,快速提升民族种业科技创新水平,培育核心竞争力[13],在世界种业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为国家粮食安全供给良种支撑和保障。
4.4 整合优势资源开拓国际市场
面对外资的渗透,唯有主动走出去,才能变被动为主动[14]。过去我们以出口低端种子为主,由于品种的地域性限制,种子出口的道路越走越窄,唯有实施本土研发推广的战略才能真正溶入国际市场。而单个企业走出去,面临着缺少技术人才、种质资源单一和资金有限的限制,唯有整合优势资源、抱团成军,在海外建立研发基地,利用当地资源选育适合当地推广的品种,将国内的人才、技术同国外的资源、市场有机结合,培育民族种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中化被动为主动。
[1]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2014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5-14.
[2]陈健鹏.跨国种业对我国种业安全的影响及应对[J].发展研究,2013,(5):18-21.
[3]李黎红,倪建平,陈 乾,等.中国杂交水稻种业的发展和展望[J].种子, 2013(,2):56-60.
[4]陈燕娟,袁国保,秦 路,等.我国种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战略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4):95-99.
[5]赵 博,王丽英.提升我国种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性及制约因素[J].现代农业科技,2013,(4):300-301.
[6]王晓明.外资“曲线并购”绕开监管加速向我种业上游渗透[N].经济参考报,2011-1-17.
[7]刘海礁,刘德畅,孙 虎,等.议作物育种技术与中国种业安全[J].农业科技管理,2013,(3):76-79.
[8]吕 波,郑少锋,唐 力.植物新品种保护格局下中国玉米种子市场结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3(,10):93-94.
[9]萧三匝.从寿光现象看我国种业安全[J].北京农业,2011(,26):1-3.
[10]李军民,马志强,储玉军,等.世界种业发展变化对我国种业安全的影响分析[J].中国种业,2013(,8):1-5.
[11]彭 玮.作物现代种业发展路径探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7-68.
[12]何忠伟,朱 聪,刘 芳.中国种业安全及其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种业,2013(,9):1-4.
[13]同样升.关于我国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种业, 2007,(3):5-8.
[14]高松婷,胡 朗.国内产业安全研究前沿评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3, (10):5-7.
(责任编辑:曹小兵)
Analysis of Foreign Capital Penetration Effect on National Seed Industry
HUANG Yong1,WANG Ke-m ing2
(1.Hunan Seed Management Bureau,Changsha 410005,PRC;2.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PRC)
The national seed industry has beenmarketized for a relatively short time,with industrialization still at the primary stage.The seed technology contenthas contributed still little to seedmarketvaluegrow th and industrialdevelopment.At the same time,thenation’s germplasm resources have been losing and the national seed industry development space has been squeezed,so the industry security has faced challenges,due to international seed industry giants to speed up the layout in China.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nationalseed industry security's bottom linewill been keptonly by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perfecting the foreign capital regulatory system,and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seed science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nationalseed industry;foreign capitalpenetration;developmentwith safety;countermeasure
F326.11
A
1006-060X(2015)02-0123-03
10.16498/j.cnki.hnnykx.2015.02.040
2015-02-03
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013NK3045)
黄勇(1974-),男,湖南沅江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