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湖南省粮食增产的科技战略分析

时间:2024-05-25

艾治勇,李建国,青先国

(1.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25;2. 湖南省农业厅,湖南 长沙 410005;3.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安全、政局稳定和人民生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目前,国际粮食安全形势极为紧张,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湖南省人多地少、人增地减的基本省情下,解决越来越大的粮食安全问题,应当在强化政策支持、增加生产投入的同时,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引领和支撑粮食生产从单功能、低效益、高资源依存型向多功能、高效益、高科技依存型的方向发展。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和根本途径。

1 国际国内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世界粮食生产与安全形势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粮食产需矛盾激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谷物产量增速明显趋缓,特别是1996~2003年世界谷物产量连续8年停滞不前甚至呈下降之势;2000年世界谷物首次出现生产量少于消费量的严峻局面;2007年世界粮食产量虽出现恢复性增长,但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产需的缺口仍呈扩大之势;目前全球粮食储备仅能维持世界人口35 d的需要。二是粮食供求区域矛盾加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研究表明,占全球67%的粮食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欧盟、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经济较发达、土地资源较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而缺粮最为严重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亚洲,中南美洲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严重缺粮。发达国家占领着粮食经济和粮食政治的战略制高点。三是世界粮荒危机不断蔓延。由于粮食严重短缺,引发了世界粮食价格迅速飚升,2006~2008年,国际市场上稻米、小麦、玉米的价格分别上涨了1.11倍、1.12倍、0.47倍。目前,全世界共有8.15亿饥民,已有37个国家先后出现了粮荒,有些国家已发生社会动乱。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总体上稳步提升,但产不足需的态势依然存在,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一是粮食需求压力持续加大。从2000年起国内粮食形势由产大于需转变为产不足需, 2004~2006年我国粮食净进口量分别为2 485万、2 255万和2 540万t。据“中国粮食白皮书”预测,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10年,全国粮食总需求量为5.5亿t,2030年为6.4亿t,比2006年分别增加0.6亿t和1.5亿t,粮食需求缺口和净进口量将进一步加大。二是粮食增产能力受多重因素制约。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既面临着耕地减少、地力下降、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灾害频繁和设施老化等因素,又面临着生产规模小、劳动力素质差、政策激励作用降低、生产边际成本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因素的多重制约,导致我国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将越来越大。三是粮食供求格局区域性失衡。东南沿海省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从粮食盈余或基本自给区逐渐变为粮食大量调入区,而且粮食缺口不断扩大,2006年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7个主销区粮食产量仅为3 525万t,而同期消费为8 700万t。西部地区粮食总产量明显下降,需求缺口扩大。上世纪80年代国内净调出粮食的省份为14个,当前已减少到6~7个,粮食供求从“南粮北上、中粮东运” 向“北粮南下、中粮西进”的格局演变。

2 湖南粮食生产现状和发展障碍

湖南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主产省,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称。但湖南省近20多年来粮食产业发展仍呈徘徊之势。一是粮食总产量增长缓慢。1983年湖南省粮食总产就达到2 650万t,2007年才达到2 900万t,年均增产仅10万t,低于全国增幅。二是口粮仅基本自给。2007年全省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26 kg,仅略高于人均400 kg的基本口粮指标,饲料粮、工业用粮的缺口极大。三是由粮食净调出省变为净调入省。1983年湖南省粮食净调出170万t,2005、2006和2007年湖南省粮食净调入量分别为77万、78万和42万t。湖南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不断减少,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下滑,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因素。

2.1 “轻粮”误区是湖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思想障碍

当前,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建设现代农业的问题上,一些地区和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重工轻农”的思想,特别是对粮食生产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认为粮食产业是弱质产业、低效产业、“包袱”产业;没有正确认识粮食产业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战略性产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极为重要;而且粮食产业更是高效经济型产业,可通过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延伸和壮大产业链,创造和抢占产业价值高端。如果不解决对农业和粮食的认识与思想障碍,就不可能在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发展战略、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上,把发展粮食产业作为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省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粮食安全就将是一句空话。

2.2 耕地量减质差是湖南省粮食生产的基础障碍

一是耕地面积减少。1999年湖南省耕地面积为321.32万hm2,近年来由于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和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等原因,到目前为止,净减少耕地64.27万hm2。同时,由于“双改单”、抛荒等因素,粮食播种面积由2000年的503.00万hm2下降到2007年的480.67万hm2。二是中低产田比例大。全省现有稻田246.67万hm2左右,其中冷浸型中低产田、瘠薄型中低产田、天水田型中低产田等有166.67万hm2左右,约占稻田面积的2/3。三是地力下降严重。突出表现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耕层变浅,土壤酸化严重,土壤p H值小于6.5的稻田所占比例由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56.6%上升到74.1%。另外,由于相关基础设施严重毁损,造成我省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持续下降。

2.3 生产效益偏低是湖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利益驱动障碍

一是户均种粮规模偏小,没有规模效益。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仅560.28 m2,户均粮食种植面积也仅2 801.40 m2,且多为分散经营,规模效益低。二是生产成本不断增加,比较效益偏低。粮食是公共性、基础性的特殊商品,市场粮价上涨的空间不大,而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过快,导致种粮比较效益偏低。三是粮食产业链条过短,农民能获得的利润偏低。湖南省粮食规模加工企业少,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偏短,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农民没有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获得的利润偏少。因此,农民缺乏利益驱动,种粮的积极性不高。

2.4 科技创新乏力是湖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动力障碍

湖南省虽然在杂交水稻、特别是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创新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就,但总体上看,粮食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三强三弱”:水稻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玉米、薯类等作物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粮食作物品种创新能力较强,耕作栽培技术集成创新能力较弱;粮食产前产中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粮食产后加工增值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政府创新投入不够,创新条件手段落后,创新领军人才缺乏,创新体系建设不健全等是导致湖南省粮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2.5 社会化服务弱化是湖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机制障碍

一方面,我省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呈现“线断网破”的趋势,乡镇农技站“空巢化”现象严重,服务功能严重弱化,农村技术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先进实用技术难以“进村、入户、到田”;另一方面,粮食生产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严重滞后,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机制不全,农民参与程度低。由此导致了我省粮食生产的科学化、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

3 提升湖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科技战略措施

湖南省粮食总产曾先后跃上了1 500万、2 000万和2 500万t 3个台阶,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 900万t,根本动力在于水稻的技术创新:60年代的“单改双”、70年代的“高改矮”、80年代的“常改杂”,水稻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使水稻产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粮食科技的创新、推广与应用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稳定增加1 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目标,其中湖南省承担46亿斤的增产任务。

3.1 优良品种科技创新战略

湖南未来粮食生产应当按照“一体两翼”布局,种植上以水稻生产为主体,以玉米和薯类生产为两翼,其中玉米和冬季马铃薯可以发展到53.33万~66.67万hm2。因此,要发挥我省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方面的优势,优先发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加强水稻、玉米、薯类等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以及优质、高产和多抗的新品种培育,开展优质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在确保持续增加产量的同时,提高粮食产品质量。

3.2 提高复种指数,扩面增产战略

采取“单改双”、“一季稻+再生稻”等措施扩大水稻的复种面积,使双季稻播种面积从目前的253.33万hm2恢复到320.00万hm2,同时大力集成和推广“双超”、“双抛”、“早稻直播—晚稻移栽”、“少免耕直播”等节本增效技术体系。研究和推广“粮粮结合型”多熟复种生产技术体系,形成“双季稻+马铃薯”、“一季稻+马铃薯”、“一季稻+玉米”等多种技术模式,有效增加粮食产量。

3.3 地力恢复提升战略

重点研究和推广耕地的土壤培肥、农田生物循环、农田生态修复、农田土壤养分信息化管理、精准平衡施肥和农田化肥污染控制等技术。充分利用湖南省养殖业优势,加快有机肥和缓控释复合肥的研究和大面积应用,重点抓好全省166.67万hm2中低产田的改造,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结合工程等综合技术,研究应用秸秆还田、沼渣还田、机械深施化肥和增施有机肥等技术,增加中低产田粮食产能。

3.4 粮食防灾减灾科技战略

积极组织开展粮食生产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重点加强高温、低温、冰冻、干旱、阴雨、洪涝等多种自然灾害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强高产(超高产)、优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的农作物病、虫、草、鼠等灾害发生和演替规律的研究,同时加强生物灾害综合防治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化学农药,以及生物农药和动、植物性农药。

3.5 粮食加工、转化、增值战略

立足我省粮食资源优势,重点研究开发稻米精深加工、低值化副产品综合利用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等关键技术,开发稻米加工先进技术装备及安全监测技术,发展以健康食品为主导的稻米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研究开发南方饲料玉米高效转化技术和薯类燃料乙醇高效转化技术,构建立足区域优势资源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饲料、生物质能源工业技术体系。

3.6 技术进村入户战略

引导扶持粮食科技合作社,采取“粮食科技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与服务模式,对农民粮食生产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积极引导和扶持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型公司的发展,在长期确保农民土地收益权的前提下,使土地经营权和收益权适当分离,加速土地流转,由粮食专业型公司集中经营、规模经营,实现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机械化。

3.7 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战略

优化科技资源,构建基于我省粮食产前、产中、产后各个主要环节的科技创新平台。在现有基础上,加快构建全省主要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粮食作物转基因与分子育种、粮食精深加工等相关研究平台。大胆改革,逐步理顺省农业厅、省农业科学院的管理关系,整合其下属农业科研机构;明确省农业科学院与市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业务指导关系,明确职能,强化协作;根据区域特点,以科研条件较好的农业科学研究所为基础,组建湘西、湘北、湘南等区域性的农村科技中心。

根据湖南省资源状况和生产条件,在强化政策支持、增加生产投入的同时,充分利用科技优势,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实施一系列重大科技战略措施,加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完全有可能在未来10年内实现我省粮食增产目标。

[1]李 平,修丽娜,赵继艳. 承德市粮食增产潜力与发展战略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2010,(3):87-89.

[2]鲁东霞,李 佩,王红卫,等. 河南粮食增产与环境保护多目标战略决策研究[J]. 现代农业科学,2009,(6):127-129.

[3]葛传宇. 论陈云的粮食战略思想[J]. 经济研究导刊,2010,(7):12-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