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丁茁荑,郑明福,杨博智,吴艺飞,周晓波
(湖南省蔬菜研究所,湖南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25)
栝蒌又名瓜蒌、药瓜等,为多年生草质藤本的葫芦科栝蒌属植物,目前主要利用的有栝蒌(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Kirilowii Maxim)及双边栝蒌(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栝蒌的根、籽(果仁)、皮(果皮)均可入药,具有清凉解热、止咳、消肿、治疗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功效[1]。近年来,因发现栝蒌籽具有独特的风味和保健作用,被作为一种高档食用瓜子开发进入市场,使得栽培面积急剧增长。
近年来栝蒌在湘南也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民及栝蒌加工企业对发展栝蒌产业积极性很高,但因种苗问题,严重制约了生产的发展。由于栝蒌种子发芽率低且雌雄异株,种子繁育的苗中只有约30%为可用的雌株,且要在开花后才能辨别,费时费力。同时种子繁殖也易导致品种分离,故主要采取分株无性繁殖的方法,但该法繁殖速度慢,容易导致品种退化和加快病害的传播。
为解决生产中的这一问题,研究组自2005年开始对栝蒌种苗的快繁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建立了其茎尖培养快繁技术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现繁殖的栝蒌幼苗性状整齐一致,雌株率100%,种苗无病无毒,生活力明显优于分根繁殖苗,已大规模应用于生产。
本次试验样品取自湖南省蔬菜研究所试验田,从中选择人工接种并明显感染黄瓜花叶病毒的植株,剪取其分枝前端。
1.2.1 外植体消毒与处理 (1)预处理:将采回的栝蒌嫩枝条,留腋芽及顶芽,截成2~3 cm长的茎段,先用自来水冲洗2~3次,再用蒸馏水冲洗1次,待用。(2)消毒:70%的乙醇灭菌30 s,3%的次氯酸钠溶液灭菌15 min,无菌水冲洗3~4次。切去切口端少许。(3)预培养:将上述消毒处理好的外植材料接种于MS+6-BA 2.0 mg/L培养基中,约15 d后,腋芽或顶芽生长,形成小苗,备用。
1.2.2 茎尖剥取与培养 切取上述小苗茎尖,在解剖镜下用解剖针剥取其分别为0.2、0.5、0.8 mm茎尖各50个以上,接种在不添加激素的MS培养基中培养30 d后,转到MS+2.0 mg 6-BA培养基中继续培养。每瓶2~3个,光照强度为3 000 Lx,光照时间为每天 10 h,温度为(28±2)℃。
1.2.3 黄瓜花叶病毒检测 采用王丽花等所述RT—PCR 法[2]。
1.2.4 愈伤组织诱导及增殖培养基的筛选 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添加3%白糖(市售)、0.7%琼脂和不同激素浓度配比,pH 5.8(表1)。
表1 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不同激素配比 (mg/L)
以0.5 cm长茎切段作为外植体接种于上述培养基上,在28℃、光照强度3 000 Lx、光照时间每天12 h的条件下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
1.2.5 丛生芽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将带有芽点的愈伤组织分割成边长为0.5 cm的小块,分别接种到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上。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3%白糖及0.7%琼脂以及不同浓度NAA和6-BA,pH 5.8(表2)。每处理接种愈伤组织25瓶,每瓶4块,培养条件为20℃(夜)~28℃(日)、光照强度3 000 Lx、光照时间每天12 h。观察丛芽发生和生长情况。
表2 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不同激素配比 (mg/L)
1.2.6 继代培养 将初代培养出的芽取出,按节切下,接种于继代培养基中,获得发育健壮的栝蒌无根苗。 继代培养基设计了两种配方:MS+6-BA 2.0 mg/L 和 MS+6-BA 2.0 mg/L+NAA 0.2 mg/L,培养条件同上。
1.2.7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以1/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3%白糖(市售)、0.7%琼脂,pH 5.8,分别添加0.2、0.4、0.6 mg/L NAA不同激素浓度配比,对照中不加任何激素。每种激素浓度配25瓶培养基。
将继代培养苗按3~4节长切下,接入以上生根培养基中,每处理接种25瓶,每瓶接种苗切断4个,培养条件为18℃(夜)~28℃(日)、光照强度3 000 Lx、光照时间每天12 h。观察统计根的发生和生长情况。
1.2.8 试管苗移栽 15~20 d生根培养后,去培养瓶盖,在室内炼苗2~3 d后,冲洗掉根系上的培养基,移栽至塑料大棚珍珠岩基质中。温度保持23~28℃,白天采用自控微喷系统喷雾保湿,晴天每1~1.5 h喷雾5 min,阴雨天每2~4 h喷雾4 min,3 d后喷雾次数减半,一周后,随着幼苗新根发生,逐步停止喷雾,期间每天喷营养液5 min(1/2园试无土栽培配方)。
1.2.9 栝蒌的扦插 试验用插穗有两种:一种取自移栽组培苗,另一种取自大田两年生植株,分别剪取有2~3叶的茎尖或侧枝作为插穗。用0.2%生根粉浸泡插穗,处理时间分别设为:0(不泡生根剂直接扦插)、0.5、1.0、1.5、2.0、2.5、3.0 h。
将上述处理过的插穗(每处理200个)分别扦插于珍珠岩基质苗床上,管理方式同试管苗移栽。10 d后观察新根发生情况,每处理随机取样10株测量生根数,取平均值。
1.2.10 育苗大田定植 移栽的试管苗或扦插苗根系发育良好后,停止肥水5 d左右炼苗,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带根定植于大田,密度约4 000株/667m2。
接种于不添加激素的MS培养基中培养30 d后,茎尖大多生成愈伤组织,转到MS+2.0 mg 6-BA培养基中继续培养30 d左右后,生长出小苗,其中部分生根。统计其成苗率和取其叶片检测CMV,结果见表3。其中成苗率=(成苗数/接种数)×100%,脱毒率=(1-CMV 检出数/成苗数)×100%。
表3 不同茎尖大小成苗率和CMV检出率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茎尖大小的成苗率和病毒检出率差异很大,茎尖越小,成苗率越低,但脱毒效果越好。其中0.8 mm大小的茎尖成苗最为容易,成苗率高达83.7%,但几乎不能脱除病毒,其中只有一株未能检出CMV,脱毒率仅为1.4%。0.5 mm的茎尖成苗率为34.8%,脱毒效果较为明显,达到了29.2%(见图1)。而0.2 mm的茎尖成苗率虽然很低,只有13.7%,但脱毒效果最好,没有检出CMV,脱毒率达到100%。
图1 部分0.5 mm茎尖培养植株CMV RT-PCR检测
为防止连续无性繁殖可能导致的病毒积累而退化的问题,对栝蒌进行脱毒培养是必要的。但栝蒌的主要病毒种类不是很清楚,本试验以大田中感染较为普遍的黄瓜花叶病毒作为标志性病毒,人工接种后,通过检测茎尖培养对黄瓜花叶病毒的脱除效果,来评价整体脱毒效果。茎尖培养脱毒的原因是小茎尖分生组织尚未形成微管束,病毒无法移动感染,因此,在一定大小的茎尖下CMV不能感染,以至其他病毒也不能感染,表明以CMV作为脱毒标志应该是可行的。也就是说,如果该方法能有效脱除黄瓜花叶病毒,那么同样也能脱除其他病毒(如果存在的话)。据此可以认为,采用0.2 mm大小的茎尖培养,能有效脱除栝蒌病毒,获得无病毒苗。
栝蒌外植体接种在添加如表1所示不同浓度激素MS培养基上,培养约10 d时,所有培养基上的茎尖和茎切段基部均有淡黄色的愈伤组织形成。继续培养约10 d,形成的愈伤组织开始分化出淡绿色芽点,但不同激素配比培养基培养的效果不同(见表 4)。
表4 不同培养基接种20 d后愈伤组织诱导效果
培养结果表明,添加适宜浓度的NAA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但添加0.5 mg/L与1.0 mg/L的6-BA效果并无明显差异。观察发现,在添加0.4 mg/L和0.6 mg/L NAA的MS培养基上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较大,色泽较淡而明亮,是较优激素配比。而较高浓度的NAA则抑制愈伤组织的生长。
将栝蒌0.5 cm大小愈伤组织小块接种到表2所示不同激素配比的MS培养基中,培养10 d后,绝大多数愈伤组织分化出3个左右小芽,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培养20 d后的丛生芽诱导情况见表5。结果表明,Ⅶ号激素配比培养基(6-BA 3.0 mg/L+NAA 0.2 mg/L)效果最佳,其诱导的丛芽数目相对较多,生长速度快,植株健壮,长势良好(见图2)。
图2 丛生芽诱导效果
当培养基中6-BA浓度较低时,丛生芽生长速度较慢,节间较短;而浓度偏高时,腋芽发育,也抑制丛生芽的生长速度。较低浓度NAA(0.2 mg/L)也有促进丛生芽生长的效果,但浓度较高且6-BA浓度偏低时,愈伤组织生长并分化出根系,丛生芽生长缓慢,节间短缩。
表5 不同激素配比对栝蒌愈伤组织丛生芽的诱导效果
有研究表明,组织培养通过愈伤组织分化再诱导成苗,虽然繁殖系数高,但有变异退化的风险。特别是重复地进行诱导愈伤组织—分化—诱导—分化的过程,这种风险将显著增加。
作为工厂化脱毒苗生产,繁殖代数高,为了避免变异退化的风险,选择了利用叶芽增殖的方式,即类似于试管扦插,虽然繁殖系数较低,但加代时间较短,总体增殖速度与愈伤组织培养途径基本相当。
两种配方的继代培养基都表现良好,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接种的茎节没有产生大的愈伤组织,而叶芽都萌发生长,幼苗及叶芽健壮无畸变,生活力高(见图3)。幼苗生长速度快,在第15天左右可生长2~3节,即可按单节茎段分切继代,完成一个繁殖周期。
图3 MS+6-BA 2.0 mg/L培养基继代产生的腋芽
因为两种培养基培养效果无明显差异,故选择较为简单的MS+6-BA 2.0 mg/L作为最适继代培养基。
1/2 MS添加不同浓度NAA的培养基对栝蒌苗根系诱导效果见表6。
表6 不同激素浓度对栝蒌根系的诱导效果
由表6及图3可知,将无根苗接种到1/2MS+NAA 0.2 mg/L培养基上,单株根分化较多,形成的白色根系较发达,生长旺盛,根毛多,愈伤组织小。随NAA浓度的增加,生根率下降,且不定根根毛较少、不发达、根生长缓慢,短粗,脆而易断,愈伤组织发达,根部分泌物增加。因此,添加0.2 mg/L NAA的MS培养基是最适宜于诱导栝蒌试管苗生根的培养基。
另外,从不同大小外植体诱根效果观察中发现,当外植体幼苗小于3节时,会出现和高浓度NAA类似的诱导效果,即愈伤组织发达,根系短粗而脆,苗生长缓慢。因此,在进行诱根处理时,保证外植体大于3节是非常必要的。
试管生根苗移栽至塑料大棚珍珠岩中,成活率与苗的大小关系较大。据观察,5节以上健壮植株,只要严格按要求操作,移栽成活率即可高达95%以上。3节以下的小苗成活率较低,在50%左右。特别注意的是移栽后前3~5 d,保持湿度是关键。
移栽的试管苗或扦插苗新根大量发生后,停止肥水5 d左右炼苗,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定植于大田,密度约4 000株/667m2。移栽后15 d左右,植株发生大量新根,并进入快速生长期,炼苗后,可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定植于大田,观察统计成活率在95%左右。
育苗大田定植在4~9月皆可进行,一般7月前定植者,需要控制肥水以避免藤蔓生长过旺。调查表明,肥水较好的田块,种根反而较小,而未施肥灌水地块,种根直径基本在2.5 cm以上。8~9月后定植的田块,则应保证肥水供应,种根直径在2 cm左右。
于扦插后10 d,观察插穗生根状况,其结果见表7。
表7 不同插穗及处理方法对扦插生根率的影响
从表7可以看出,不同插穗来源扦插生根能力差异极为显著,来源于组培苗的插穗生根率均高于80%,平均达91.8%,而来源于大田两年生苗的插穗,生根率均低于12%。观察发现,该类插穗切口少有愈伤组织发生,易于褐化腐烂,可能是其木质化程度高,难以分化,且大田中植株病菌较多所致。
以0.2%生根粉浸泡组培苗插穗,不同浸泡时间对插穗根系发生亦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其差异主要体现在根量和根系生长活力上,在生根率方面差异不大,基本在90%以上。其中处理1h的效果最好,生根率达到94.5%,根系最为发达,根量多而细长,根毛着生多,根系活力高。浸泡时间过长,发根量稍少,根系生长速率缓慢,根变粗,根毛减少。未用生根剂处理的空白对照(组培苗)生根率也能达到95%,只是根系比较短,根量比较少。
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就栝蒌无毒苗组培快繁技术体系要点总结如下:
(1)无毒苗获得。选优良单株,取0.2 mm茎尖,于MS培养基(不添加激素)中培养45 d后,转到MS+0.4 mg/L 6-BA+0.6 mg/L NAA的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将愈伤组织分割成0.5 cm的小块,接种到MS+3.0 mg/L 6-BA+0.2 mg/L NAA的MS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上,获取大量无毒丛生芽。
(2)无毒苗试管苗继代增殖。将丛生芽按节切段,以MS+6-BA 2.0 mg/L为培养基,通过叶芽进行重复继代增殖。
(3)生根移栽。将3节以上的继代增殖试管苗于1/2MS+NAA 0.2 mg/L培养基上诱导生根。小苗5节以上时,炼苗2~3 d后,移栽至珍珠岩基质中,温度>15℃,微喷系统喷雾保湿,一周后,随着幼苗新根发生,逐步停止喷雾,期间每天喷雾营养液5 min(1/2园试无土栽培配方)进行叶面施肥。
(4)扦插扩繁。剪取移栽组培苗带有2~3叶的茎尖或侧枝作为插穗,用0.2%生根粉浸泡插穗1 h,扦插于珍珠岩基质苗床上,管理方式同上。
(5)大田定植。扦插20 d左右后,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带根定植于大田,密度(株行距)30 cm×30 cm。一般7月前定植者,需要控制肥水以避免藤蔓生长过旺,8~9月后定植的田块,则应保证肥水供应。待12月地上部枯死后,挖出种根,阳光下晒2~3 d 后,室内储存。
本研究的特点是用茎尖培养脱除病毒后,利用腋芽进行继代增殖,尽可能防止退化变异。组培苗采用扦插扩繁,大大降低了成本。目前该栝蒌脱毒苗繁育体系已经运转4 a,累计推广脱毒苗近30万株,田间普遍表现生长势旺盛,单株结果数明显高于多年生苗和实生苗,受到广大栝蒌种植户的欢迎。
[1]黄璐琦,杨 滨,崇 熙,等.栝蒌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4):195-196.
[2]王丽花,瞿素萍,杨秀梅,等.百合上黄瓜花叶病毒的一步RT-PCR 检测[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7,14(4):9-12.
[3]杨廷桢,高敬东,杨明霞,等.栝蒌的经济价值及栽培技术要点[J].甘肃农业科技,2003,(10):48-49.
[4]刘小琴.籽用瓜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科学,2005,(2):74.
[5]刘志强,童恩预.栝蒌的快速繁殖研究(1)[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0(4):130.
[6]佟宏霞,李喜文.栝蒌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12):721-722.
[7]曹孟德,陈 辉,王君健.栝蒌的快速繁殖及愈伤组织的诱导[J].生物技术,1996,6(4):15-17.
[8]郑树松,苑华毅,王莉江,等.药用植物栝蒌的组织培养及其表达蛋白的分析[J].生物工程学报,2001,17(4):420-422.
[9]尹艺林,吴永超.栝蒌的组织培养研究 [J].皖西学院学报,2005,21(2):56-5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