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邵阳市发展循环农业的思考

时间:2024-05-25

石小江

(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 邵阳422000)

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满足建设“两型社会”要求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1]。循环农业延长了传统农业链条,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还带动农民加快增收致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同时也解决了农村脏乱差问题,使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卫生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

自张元浩[1]依据农业生产过程是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定义并提出“循环农业”以来,以3R(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为指导,循环农业在我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实践[3-9]。高旺盛等[7]将循环农业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以农田内部循环与农牧循环模式为主,中级阶段则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为主,高级阶段主要指循环型园区或企业、区域循环农业模式。尹昌斌等[10]将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概括为农业复合型循环模式、农业生态保护型循环模式、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模式和产业链循环模式4 类。南方稻区较有代表性的实践有万年县的循环农业模式,包括稻田种养结合模式、大型种养结合模式、立体种养结合模式、庭院经济模式等[11]。杨玉蓉等[12]对湖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评价。

邵阳位于我国南方稻区湖南省西南部,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市,无论从生态环境还是经济效益,都迫切需要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此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邵阳市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农业经济量的增长,受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制约和影响。邵阳是一个农业大市,传统农业生产占很大比重,而传统农业对资源的过度开发掠夺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迫切要求构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体系,替代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农业生物群落多样化、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生产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使土地资源利用清洁化。发展循环农业可以实现“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2 邵阳市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

目前,邵阳市循环农业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2.1 “养殖—沼气(肥)—果蔬”循环模式

即每个农户建1 座沼气池,并实行“一池三改”,通过发展养殖业解决沼气发酵原料,产生的沼气用于解决大部分生活能源,沼气发酵残留物沼渣、沼液用于解决果蔬肥料来源。该模式要求实施农户建1 座8~10 m3沼气池,同时配套改造厨房、畜圈、厕所,以解决人畜粪便污染环境和低利用率的问题。

2.2 “水稻-食用菌-沼气(肥)-果(蔬)”循环模式

即农户需要建1 座10~15 m3沼气池,同时配套改造厨房、畜圈、厕所。农户将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秸秆等废弃物粉碎后,加入适当的食用菌培养原料拌匀,经灭菌处理后用作食用菌培养。食用菌培养完成后,培养基材料一方面可作为饲料用于喂养家畜,另一方面可添加到沼气池中用于沼气发酵原料,以解决农户大部分生活能源,沼渣、沼液是种植果蔬的优质有机肥源。

2.3 休闲生态观光农业

即在现有农业设施的基础上,采用环保、科技、立体、生态循环养殖和综合利用的技术路线,通过“果-畜-沼-草”或“水稻-食用菌-沼-果(蔬)”等多种配套循环农业模式,实现生物质和经济的有机循环。如江北蔡锷路石头寨生态农庄、北塔区丹霞休闲农庄和犀牛渡生态农庄、双清区莲荷生态农庄、大祥区锦龙山庄。

3 邵阳市发展循环农业的有利因素

3.1 休闲生态观光农业有了良好的起步

邵阳市休闲生态观光农业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的生态苗圃、垂钓到餐宿娱乐一条龙服务的发展历程,呈现蓬勃向上,快速发展之势。到目前为止,邵阳市休闲农庄发展到108 家,庄园面积达2 043.3 hm2,总投资6.8 亿元,从业人员12 160 人。规模农庄48家,星级农庄19 家,其中五星级8 家、四星级4 家、三星级7 家。据统计,2009年接待游客758 万人次,经营收入达4.1 亿元,较上年度增长20.8%。全市108 家休闲农业实体,分为七种类型,其中园林生态型26 家,垂钓休闲型22 家,休闲度假型10 家,民俗风情休闲型6 家,农家食宿型18 家,科普教育型3 家,其它综合型23 家。

3.2 农村沼气的推广应用为循环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千年奇闻数今天,低碳环保节能源,家家用上沼气灶,乡村何处看炊烟”,这是邵阳市双清区高崇山镇长木村的真实写照。到目前为止,全市5 800个行政村已推广沼气的3 726个,占64%。全市拥有百池村103个,50 池以上的村862个,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28.27 万口,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 130 处,大中型沼气工程44 处,小型沼气工程166 处。循环农业推广应用面积达3.46 万hm2,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6.7%。生产沼气的设备简单,方法简易,适合在农村推广使用。沼气能源是邵阳市循环农业模式中重要环节,也是该市发展循环农业的优势所在。在循环农业中,如何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沼气能源利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沼气能源的推广,使得广大农民能够更好地接受循环农业这一概念,对于邵阳市循环农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4 邵阳市发展循环农业不利因素

4.1 劳动者文化水平低

随着农村体制的改革,广大青壮年劳动力都离土离乡转移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大潮流中,留守在家的均为妇女儿童及老年人,在这些人群中,由于大多数文化素质低,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接受新观念、新技术、新科技能力差,绝大多数还保留传统生产方式,对循环农业缺乏了解和理解。

4.2 技术力量薄弱

缺乏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目前,市、县两级管理人员仅82 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需要壮大。全市共有获得国家颁发沼气生产工资格证书的沼气技术员488 人,其中,获得国家高级沼气生产工的6 人,中级工45 人。大多数乡镇缺乏专业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相关新政策、新技术不能及时下达到各个乡镇,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将受到很大影响。

4.3 财政投入乏力

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2013年,全市完成沼气建设投资1.62 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 680 万元、市县投资3 820 万元,带动群众投资9 700 万元。建成户用或联户沼气池8 413 口,小型沼气工程263 处。发展循环农业的关键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从目前农村的经济条件来看,真正在家务农的农户靠种植业和养殖业致富的必竞是极少数,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投入建设沼气池,以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而政府投入有限,势必影响到循环农业的发展。

5 邵阳市发展循环农业关键措施

5.1 因地制宜,发展有地方特色循环农业

发展循环农业要求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邵阳地形地势错综复杂,在循环农业的生产布局上,应因地制宜推广“果-畜-沼-草”或“水稻-食用菌-沼-果(蔬)”等多种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确定农业生产生物群落,如结合优质稻、优质柑橘、有机蔬菜、中药材生产,探索适合有地方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途径。

5.2 建立健全循环设施建设的服务网络

市、县、乡、村四级都要建立民办公助、民管民用的沼气建后服务网络,基本思路是“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物业化管理”。市、县两级设服务中心,乡设服务站,村设服务点。凡建池500 口以上的乡和50 口以上的村都要设立服务站(点)。服务站(点)的从业人员为取得国家沼气生产工证书的技术人员。其主要职责是为沼气用户提供维修、管理、开展“三沼”综合利用等技术服务,自收自支。也可组织沼气用户成立沼气协会,由协会统一负责协调工作。

5.3 建设循环农业科技队伍

依靠科技进步和不断求实创新是保证农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努力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使科学技术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目前,沼气的规模化生产及提高甲烷含量等技术问题是制约邵阳市循环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5.4 加大对发展循环农业的投入

目前,邵阳市循环农业发展速度较慢,主要原因就是投入不足。建议在今后循环农业发展中,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投入,二是要增加地方政府财政的投入,三是要积极争取农村民间资本的投入,四是鼓励农民投入。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以推动全市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

5.5 抓好区域典型循环农业园区建设

邵阳农业主要是丘陵农业,在典型区域内,选择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旅游观光为辅的生产基地,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建立具有产业多元性、文化根植性、系统集成性、网络开放性的典型的区域循环农业创新园区。重点抓好大祥区锦龙山庄、北塔区丹霞休闲农庄和犀牛渡生态农庄等典型循环农业园区的建设,并通过典型示范、辐射等功能,促进园区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其他园区发展。

[1]陈晓娟.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2]王 昀.循环农业初论[J].上海农村经济,2005,(3):21-22,33.

[3]王秀勤.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7,(5):24-25.

[4]何发理.陕西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环境保护.2006,(2):30-32.

[5]邱 丹,白延飞.江苏发展循环农业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3):31-34.

[6]顾吾浩.上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研究[J].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22-26.

[7]高旺盛,陈源泉.我国循环农业发展趋势与科技方向[A].高旺盛,贾敬敦.中国循环农业研究进展[C].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8-12.

[8]王志永,李军利,董金彬.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模式探讨[J].科技资讯,2011,(24):172.

[9]龙天炜,姚万军.循环农业技术创新路径研究[J].兰州学刊,2011,(9):107-110.

[10]尹昌斌,周颖,刘利花.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47-53.

[11]李真进,杨英.万年县循环农业模式构建与分析[J].绿色科技,2013,(8):120-122.

[12]杨玉蓉,唐望庆.湖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24-1242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