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4-05-25

□李紫琪

(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影响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也重构了传统农业的价值创造过程。数字农业既是数字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业快速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可增加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品价值,提升农业生产整体运行效率,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推动农业经济高效高质发展。但目前数字农业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覆盖程度低、数字孤岛问题严重、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大大削弱了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的贡献价值。基于此,亟须加强相关部门关注数字经济在农业中的发展大势,完善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数字经济在农业生产中的战略布局,强化数字经济系统的价值协同创新能力[1]。

1 数字经济概念

数字经济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传感等工具将数字技术与商业实践相结合,最终推动经济系统运行的产物,其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和广覆盖性特点。2016—2021 年我国数字经济步入了快速增长阶段。截至2021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45.5 万亿元,占GDP 比重的39.8%,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促进了各个领域的数字化变革,而且拓宽了产业纵向发展的轨道。为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政府不断推进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融合,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先后出台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工作方案》《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等诸多鼓励农业数字化的政策。“十四五”时期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加速农业数字化的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农业降本增效。

2 数字经济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2.1 生产环节

一是数字技术可以有效防范生产环节的风险,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减少农业损失。数字农业推动了计算机、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信息系统等高科技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能够及时监测农作物的长势、灾害、环境变化,实现控制农作物全生长过程,降低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

二是数字技术能够实现智能化生产决策,以提高生产水平,稳定农产品价格。近些年,我国农业存在低端供给不足、高端供给过剩等问题,数字农业可以通过数字化进行生产决策,匹配供给与有效需求,并根据季节、气候、客户偏好等因素及时调整生产方案,降低库存,减少缺货成本,科学指导涉农企业和农户。

三是数字经济能够重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农业传感器在农业生产管理模式中属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按照检验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农业传感器技术分为环境信息传感器技术与生命信息传感器技术两大类。环境信息传感器技术可以精准管理农作物生长中所需的要素,如水、空气、土壤等;生命信息传感器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状态,及时采用种植指导、虫害管理、水肥检测等措施,保障农作物产出高质高量。目前,我国十分缺乏价值低、精确度高、节能、信息化的传感器,因此难以快速提升农业生产效益[2]。

2.2 物流环节

物流运输是保障农业服务发展的重要动力,物流管理将直接决定农业信息化服务的综合质量。

一是目前我国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面临平均损耗率较高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利用数字化加强运输环节的温度及湿度管理,将农产品放置于适宜保存的环境中,降低农产品的中间损耗。

二是物联网与定位系统高效融合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如借助GIS 优化运输路线,避开易滑坡、易撞击路段;通过GPS 追踪每一辆运输车辆,及时协调、调度提升运输效率。

三是打造智能化的加工体系以及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让农产品的生产、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具备智能化特点,既降低了人工成本,又构建了紧密连结的产业链条,增加了消费者的满意度。

2.3 销售环节

一是数字农业能够促进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畅通。农产品传统营销模式是农民先将农产品卖给经销商,再由经销商一层一层出售给消费者。该模式增加了农产品价值链的冗余度,降低了农民讨价还价能力,使得消费者需要高价购买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兴起可以减少价值链上的冗余环节,例如直播带货、淘宝、京东等平台将农户与消费者直接对接,展示农产品,使农户及时了解农业市场动向,有效预防农产品滞销。

二是数字农业能够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溢价能力。数字农业发展推动生产模式由“以产定销”模式转变为“以销定产”模式,这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内在价值,也满足了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尤其是对于注重食品健康和营养均衡的人群来说,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的融合满足了养生需求,降低了个性化成本。

2.4 售后服务环节

近年来,不规范的食品生产方式和远距离食品流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例如好欢螺“虫卵”事件、农夫山泉“漂浮物”事件等都极大地挫伤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引发了一定的公众焦虑和信任危机。因此出于农产品安全问题考量,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偏好购买可溯源的农产品,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农产品安全溯源提供了依据。

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信息链—证据链—信任链”为主线的农产品质量置信溯源体系,不仅使得农产品精准追踪成为了可能,而且保证了食品安全,增强消费者信心,实现农产品溢价[3]。

3 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问题

近年来,数字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GDP 增长的主要动力。相较于制造业、服务业已实现的较高数字化水平,我国农业数字化水平仍处在初期阶段。根据通信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 年我国数字经济制造业渗透率在20%左右,服务业渗透率在40%以上,农业渗透率在10%。虽然我国对数字农业投入较大,但实际上还未能解决数字经济与农业之间的根本性问题。我国面临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小、数字孤岛、缺乏复合型人才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数字农业的高质量发展[4]。

3.1 数字经济在农业中的覆盖范围小

数字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当前农业产业中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制约了农业经济主体对数字化合理、有效的利用。

一是数字农业中的关键技术有待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制约了数字农业发展。例如遥感技术作为后续精准灌溉、施肥的基础,能够持续检测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但我国遥感技术处于初步阶段,将其大规模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会面临成本高、精确度低、稳定性差等问题。

二是农业生产不具备规模经济的特征。我国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主要经营方式是个体经营。近几年国家虽然允许土地流转,但由于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该政策实施效果不佳。而数字农业需要大规模的资本投入,目前我国的经营模式难以承担高昂的使用成本及维护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阻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人为因素。

三是数据精确度不足。数据精确度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参考,是生产决策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庞大,依然存在共享与整合数据困难、数据精确度不足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破解[5]。

3.2 数字孤岛问题严重

数字经济时代,信息和数据可以作为一种具有竞争力的经济资源,有效推动产业数字化的快速转型升级,但随之而来的数字鸿沟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数字鸿沟视作不包容、贫穷和不平等的表现之一。目前我国农业大数据仅在局部有效,相关信息数据未形成有效联通,并未实现高效整合;信息供给虽然呈现多元化特征,但缺乏有价值的信息且有效性难以分辨;上下游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价值链各环节没有享受到信息共享带来的协同效应。产生该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3 点。

一是数字传输设备造价过高,导致农村能够享受到的数字红利有限。

二是农民能够获得的数字培训有限,因此难以抓住合适的投资机会。

三是数字信息、接口标准、来源不同的大数据难以有效流通,影响数字使用效率[6]。

3.3 缺乏复合型人才

推动数字农业发展需要相应的人才作为支撑。具有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基础。目前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具有农业及数字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出现了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成为制约数字农业转型的突出因素。

一是专业人才的流向更偏向于软件、汽车、金融等第二、第三产业,涉农大学的学生很少愿意回到农村就业,导致农村现有的基层科技人员不足。

二是很多乡镇干部缺乏数字素养且观念老旧,其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不利于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的融合[7]。

三是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专业人才多集中在大型城市,农村难以推进建立专门针对数字农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导致农业生产管理创新力度不足。

4 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的优化对策

4.1 完善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为促进数字经济在农业中的高效利用,必须完善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数字经济依托的是完善的互联网设备,因此必须铺设光纤网络和建设5G 基站,这对构建安全、高效、覆盖范围广的数字农业体系起到必不可少的支撑作用[8]。

二是从数字信息角度来说,为充分缓解产业合作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应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动形成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特别是加快推动水利、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9]。

三是在传统的农业管理过程中,极易忽视应用财务管理体系,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共享性不足等问题。升级财务管理体系对控制成本、反馈各部门财务现状、优化资金投融资决策起到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4.2 推动农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实现数字农业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培养人才,人才是推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主体。培养具有数字底蕴和农业基础知识融合的人才,这必然要突破传统人才培养的分科教学模式,应构建新型学科体系和培养机制。

一是要重建数字和农业的教学框架,推进“跨学科研究”向“跨学科教育研究”的转变,这一过程应渐进式推进,并逐渐淡化农业与数字的边界。

二是鼓励创新数字经济学和农业学的研究方法。要弱化利用数字经济解决农业问题的传统思维模式,设立数字经济学和农业学共同的“目标”,研究两类学科的变动对数字农业产生的交互影响[10]。

4.3 强化数字经济系统的价值协同创新能力

一是考虑到数字经济时代产生的数字孤岛问题,要鼓励数字服务商通过赋能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园、带)和新型农业经营管理模式,间接带动小农户就业增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在数字经济服务商与小农户之间发挥利益联结的桥梁纽带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利用数字模块化思路促进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因为数字化建设的投资需求大、不确定性高,通过小步迭代的方式有利于降低风险,推动数字农业平稳高质发展。

二是完善农业产业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成果创新保护政策,促进政府、高校、研究所以及市场驱动等协同研发,同时引入金融机构、银行、中介等参与,最大程度将成果孵化并投入到价值链中。

三是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与协同共享机制。产业结构升级的背后是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因此,应该整合全价值链上的要素,从而实现对农业全价值链的控制,加强各环节的监管,最终实现要素资源间的协同共享。

5 结束语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全面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既是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将我国打造成现代化农业大国的必由之路。文章基于数字经济的概念梳理了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的路径,依托数字技术建立的农业管理体系,在优化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打造现代化农业管理方案,最终赋能传统农业向数字化农业转型,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