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辽宁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4-05-25

□许志强

(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生态农业是运用科学的技术成果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结合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发展起来的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必须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资源、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总书记视察东北时明确要求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生态农业发展已成为热门话题,既是现代农业增长方式转型的主流趋势,更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辽宁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应顺应发展需求,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 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及现状

1.1 辽宁省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生态产品愈发受消费者的青睐,这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市场需求与发展契机。长期以来,辽宁省农村存在资源浪费及污染等情况。农业浇灌中水资源的跑漏,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耕地、空气被污染,农业生态遭到破坏,影响着农村环境与农民生活。建设生态农业能够有效治理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粗放、污染环境等问题。应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巩固农业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助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 年,以产业化和生态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科技创新、数智引领的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大力促进辽宁省生态农业、显著提升生态经济综合实力,是推动辽宁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建设生态经济和谐共生的美丽辽宁的必要之举。

1.2 辽宁省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1.2.1 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

辽宁省自然资源丰富,分布面积广,涵盖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海洋等;生态系统多样,涵盖森林、水域、草地、湿地、海洋、荒漠等。其中,东部主要分布着林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较为突出,是调节辽宁省气候的生态屏障;中部分布着河流、三角洲、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西北地区多为草原,西部多为丘陵,发挥着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重要生态功能。辽宁省植物种类、物种资源多样化,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较多,加上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降水丰沛,冰雪资源较丰富,这些都为生态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

1.2.2 持续推进农业生态化,促进资源有效利用

辽宁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以高利用、高循环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排放、低消耗、高产出为基本特征,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破坏为追求的农业循环发展模式。2017 年以来,辽宁省通过对部分地区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养殖业废弃物转化利用、规范化清洁生产及特色种植产业资源循环运作,形成以区域为单位的生态循环农业项目,采用农牧结合发展的方式,推动了地方生态农业及经济的发展。

1.2.3 建立多种生态农业模式,提升辽宁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

辽宁省根据不同作物和不同的生产方式,因地制宜建立了多种生态农业模式。盘锦市采用“稻蟹渔+猪沼泽”,通过一水两用、一地多收的形式节约资源,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朝阳市以“玉米种植+肉牛养殖+双孢菇栽培+有机肥施用+玉米种植”的方式,将秸秆作物进行收集储藏用于肥料、饲料、燃料等多方面,实现了农副资源的多样化利用。北镇市采用“养殖+有机肥+种植”的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原本的废弃物转化利用,把秸秆、粪便等废弃物根据种植作物特点,按比例调配成有机肥,在改善农业环境的同时,实现了资源节约。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辽宁省无论是在生态农业的推广还是生态农业的技术应用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 辽宁省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2.1 农民生态发展意识不强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和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已是大势所趋,但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首先,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宣传和对农民的技术指导有待加强。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及技术掌握不够,难以使生态农业建设转化为农民的自主行为。其次,虽然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及生态农业技术较为完善,但农民掌握的知识与现代农业技术有限,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匮乏,缺乏经营思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辽宁省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再次,当地政府缺乏科学的保障体系与奖励措施,也会导致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不重视,从而影响辽宁省生态农业建设的步伐。

2.2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尚未健全

目前,辽宁省生态循环农业处于中小循环阶段,以农户、企业自身为主体,运行模式单一,未形成企业、农业产业之间的大循环,未形成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同时,农业资源利用率较低、产业链不健全、循环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由于农业劳动人口流失严重,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多为传统观念较深的中老年人,对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认识不足、接受缓慢,转变农业生产模式较为困难。

2.3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

当前,辽宁省的生态循环农业项目不断增多,绝大多数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具有投资高、周期长、效益低的特点,政府的压力随之增加。政府无法支撑众多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的资金投入,需要通过多方投入的形式,而当地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投入的资金有限,需要金融等部门的支持。由于农业的特殊性,金融部门存在惜贷倾向,使得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资金无法得到保证。

2.4 农业产业结构不完善,现代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在辽宁省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但总体上农业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一些地区还在应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产出率低、成果转化率低、生产方式单一、农产品科技投入少、规模效益低、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在产业结构上,辽宁省大量生产水稻和玉米等低附加值的农产品,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产量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些地区仍然依赖多施化肥、农药等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导致耕地土壤、水质、空气等农业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在产业结构链上,与生态农业有关的龙头企业较少,生态农业产业链需要进一步完善。

2.5 生态系统较脆弱,科技创新支撑不足

目前,辽宁省森林覆盖率虽然有所增加,但树种单一,森林中幼树较多。辽西和辽南低山丘陵以矮林、灌木丛和草地为主,辽西低山丘陵生态质量普遍较差,辽西北因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的风险连年增加。辽宁省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地表植被疏松、遭到扰动,水土流失面积逐年扩大,导致辽宁省生态系统脆弱。

在科技创新上,辽宁省在生态发展领域科技创新成果匮乏,研发经费投入相对于其他发达省份较少,特别是综合性、长期性的资金投入不足。缺少了科技创新,生态农业发展就缺乏后劲,科技创新对辽宁省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撑力度还远远不够。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辽宁省生态循环农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相关技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相关部门对辽宁省的生态循环农业采用以区域为单位的中小循环体系,尚未形成大规模循环体系,从而导致循环过程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这不仅对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产生了消极影响,同时降低了整个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的发展速度。

3 辽宁省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优化对策

3.1 培养农民生态发展意识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全体人员共同参与。传统农业以经验为主,而新时代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现代科技的投入,这对生态农业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辽宁省应加强生态农业发展重要性的宣传工作,政府部门应完善生态农业循环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奖励措施,主导构建生态农业大循环体系,鼓励农户与企业构建小循环体系。

首先,应加强对传统农民的技术推广及生态知识普及。生态农业已然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通过知识普及,推进生态农业技术应用及创新,增强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的信心,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其次,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人员积极参与的作用,共同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经验积累,需逐步转变不合时宜的农业观念及发展方式,把循环经济体系和可持续化发展理论深入落实到农业发展的实践中去。要积极引导农民树立明确的发展观念,引导广大消费者形成健康、绿色、优质的消费观,从而营造合力共建的生态循环农业大环境。

3.2 政府主导完善生态农业体系

政府应建立健全生态循环农业政策,推广生态循环农业项目,促进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拓宽农业产业链条。

首先,管理部门结合现阶段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处理好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之间的权责,确保各环节有序进行,公正执法,为生产者、消费者提供合法保障。

其次,要合理安排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农业产业链的运作,以合理的设计对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进行优化,确保资源、产品、消费品及废弃物之间的协调转化。严守生态保护底线,对一些末端产业的污染情况应作出相应处理,如对源头产业给予一定补偿、成品产业对资源产业进行一定补偿等。

再次,要保障生态农产品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与竞争体系,对生态农产品的认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保障市场的良性发展。

3.3 拓宽生态农业融资渠道

目前,辽宁省的生态循环存在资源利用率较低,产业链不健全,循环成本较高,且绝大多数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具有投资高、周期长、效益低的特点,政府难以支持众多项目的资金投入。为更好地推进生态农业发展,辽宁省应拓宽生态农业的融资渠道。

首先,应促进辽宁省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化生态循环农业的循环体系,以生态设计为主要措施,以结构优化为主要途径,以区域建设为单位,以绿色健康为目标,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循环利用率。

其次,生态循环农业的协调、有序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相关工作。生态农业是一项生态与经济协同推进的工程,辽宁省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同时,应注意生态农业与资金的协同。可以提升对生态农业项目的资金投入,综合税收、补贴、金融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到生态农业建设中,通过改善现有的融资体系,促进社会资金进军生态农业项目。也可以对社会融资给予一定的便利,比如降低税收、贷款补偿等。

3.4 完善农业产业结构,延伸生态农业产业链

针对辽宁省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一事实,在今后的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对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进行调整,运用科技力量,优化升级农业生产技术,增加农产品的科研投入,特别是加大对高附加值农产品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和科研成果转化率。在产业结构上,对农作物生产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继续稳定优势农产品产量,比如水稻,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扶持特色农产品发展和农作物多样化种植。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对相关农产品施加有机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延伸生态农业产业链,因地制宜,结合现有农业条件和优势,建设一批现代化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带动生态农业升级。

3.5 开展生态综合治理,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辽宁省要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加大生态屏障的修复力度。对于生态系统容易出现的水土流失、沙地堆积、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需要创新思维,综合治理。在传统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加强生态综合治理资金投入,对治理区域进行实地勘测、可行性分析和科学规划,完善施工基础设施,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综合整顿生态脆弱区。在科技支撑上,要切实增加政府投入和研发经费对生态农业领域的支持,特别是综合性、长期性的资金投入,解决好生态农业技术不平衡的问题,全面提升整个生态循环体系内的科技水平,扩大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运用范围和程度,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使用范围,提升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

4 结束语

近年来,生态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学界与业界的关注。作为遵循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的农业新业态,生态农业运用现代化的运作方式,实现了低输入、高产出,使得农业与环境协调发展。辽宁省作为农业大省,需要合理、协调发展生态农业,以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着眼于整体的系统功能,在经济、社会和生态3 方面取得效益,既要依靠生态农业实现农业良性生产、农民富裕的宏伟目标,又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唯有这样,辽宁省生态农业发展才会呈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