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浉河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路径探究

时间:2024-05-25

□彭可欣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464100)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落实和农产品市场、农业生产模式的开放,农民收入逐渐增加。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特色农业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1 浉河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浉河区概况

浉河区水资源丰富,全区年均可利用水资源总量达到10 亿m,境内大小河流20 余条,拥有大型水库2 座、中型水库2 座、小二类水库15 座,区域水资源利用保护情况良好,水质优良。全区农作物种植总面积2.53 万hm,粮食作物1.65 万hm,蔬菜0.47 万hm,油料作物0.13 万hm,果品0.3 万hm。粮食作物以水稻种植为主,年粮食总产15 万t。

近年来,城镇周边一批现代化农业园区逐步兴起。以文新茶村、泓旭生态农业园、广义茶印象园、响山生态农业园、付河樱桃园等茶企和高效观光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抢抓科技进步和政策机遇制高点,发挥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生态体验等都市农业优势,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打造现代农业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1.2 浉河区特色农业情况

1.2.1 茶产业

以文新、祥云、青云、德茗、车云、荣申茶企为带动,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产业园创建工作和规划实施,夯实了浉河区茶叶产业基础,提高了生产能力,提升了发展质量,强化了“浉河茶叶”品牌优势。延展主导产业发展边际,提高主导产业发展效益,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茶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园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茶叶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全区经济增长。

2020 年,产业园总产值突破56 亿元,主导产业产值达50 亿元以上。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1.5 亿元,第二产业产值31.5 亿元。通过加强科技投入,提升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有效提升茶叶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实现品牌增值。

信海茶叶生物科技园、青云公司大力发展茶产业精深加工,围绕茶叶提取物为原料的医药保健品、个人护肤品和功能性食品,丰富花草茶、养生茶、水果茶、浓缩茶汁、含茶糕点等功能性食品产品类型,已经上马实现价值链升级的精深加工生产线,充分发挥茶叶产业园项目的试验示范、生产销售、辐射带动、农业休闲等多种功能,通过茶叶产业带动让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和农民变富。

产业园区为信阳及周边市民提供了回归自然、农事体验的城市空间,有效促进城乡功能对接、价值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产业园可带动就业人数5 万人,通过多样化利益联结机制探索,促进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2020 年产业园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1 万元以上。

产业园建成后,农产品标准化种植体系、全程可追溯管理系统及农产品质量监管系统等生产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2020 年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0.28 万hm。

产业园构建绿色循环农业体系,形成“生态循环、茶旅一体”产业发展格局,充分考虑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为浉河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带动效应,对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2.2 板栗产业

浉河区板栗以个大、仁满、病虫害少、品质好而著称,年总产达2 万t,当地农民有种植嫁接板栗的传统和习惯。信阳市农润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柳林乡甘冲村张湾组,该公司占地面积约2 hm,经营范围主要是农副土特产品鲜板栗冷藏、加工板栗仁等,现有保鲜库3 000 t、低温库1 000 t、速冻线1 条、现代化板栗剥壳机流水线1 条,生产速冻板栗仁及板栗保鲜,年周转销售量约15 000 t,资金流水9 000 万元,年利润300 万元,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同时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现有本地常年务工人员300 余人。通过发展板栗仁加工等产业,辐射带动杨堰村群众100 余人就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董家河镇陀店村明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在全国各地的板栗仁、板栗罐头销售网络,全年生产销售信阳本地产板栗仁、板栗罐头达200 t,既解决了栗农“卖难”“卖贱”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贫困户务农就业问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立足板栗产业实际情况,以板栗初加工精深加工为抓手,支持板栗加工企业、合作社新上板栗加工生产线,2021 年板栗初加工深加工年产能达到0.5 万t以上。

1.2.3 优质果品种植及采摘

东双河镇徐洼村骏翔公司、东双河镇付河村的百果园优质新品种猕猴桃和樱桃、双河村的黄金梨、响山村、何湾村的新品种葡萄、马店村的冬枣、游河乡李畈村的新品种冬桃、东双河镇以及十三里桥乡的266.67 hm草莓基地等均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一定贡献。

依托基地开展采摘、垂钓、亲子认养栽培、野外拓展、爱国主义和红色基因传承专题教育、亲子野外联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果品初加工深加工,研发生产蓝莓、木瓜、梨、葡萄、樱桃、猕猴桃等果酒系列,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以创建果蔬产业园为抓手,建设产业集聚度高、产业融合度高、科技支撑水平高、绿色发展水平高、农民收入高的全产业链,引领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使果蔬现代产业园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制高点,2020 年园区综合产值达到2 亿元。

1.2.4 油茶产业

2020 年全区油茶产量达500 t,从事油茶营销的企业主要有天之润、十里岗、碧丰园等公司。十里岗和碧丰园是茶籽种植企业,委托其他企业代加工。天之润是一家专业从事油茶生产加工的外贸出口兼内销企业,该企业采用先进压榨工艺和标准化生产流程,精挑细选茶籽,杜绝霉变茶籽进入生产线,生产放心油、良心油、高品质油,年产优质茶油450 余t,收购油茶籽1 万余t,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提升空间,是当地大力扶持的朝阳企业。

1.2.5 小龙虾加工业

小龙虾年产约1 000 t,主要是活虾,供应本地市场。位于五星办事处马鞍村的德银小龙虾加工合作社,充分依托本地小龙虾资源,引进生产线进行小龙虾虾仁标准化生产、加工,年产小龙虾虾仁150 t,部分解决了小龙虾“供过于求”“贱卖”的现象。通过加工业拉长小龙虾营销的产业链条,提高技术附加值和行业利润,解决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税收,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应支持小龙虾加工企业、合作社扩大产能。

2 浉河区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低

浉河区特色农业产业种类众多,但除信阳毛尖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以外,其他特色农业的规模化以及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例如板栗、草莓、茶籽等产业综合影响力小,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区内大多特色农业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即小农户自己销售,整体缺乏区域布局,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加工、销售规模。虽然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阶段政府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扶持政策不够完善。

资金方面,特色农业缺少社会资本的流入,多以政府投资为主,没有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的现象,这使农户经营风险提高,从而影响了普通农户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当中的积极性与影响力,不利于特色农业的长远发展。

2.2 一二三产业没有实现融合发展

目前浉河区的特色农业还没有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除茶叶产业之外,其他特色农业基本上没有在全国范围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特色农业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导致推广不足、品牌劣势、农产品加工缺乏资金投入。同时,由于产业资源分散,各产业链没有得到有效结合,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推进速度缓慢。

2.3 劳动力缺乏

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不断外流,劳动力缺乏成为了浉河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大阻碍。当前农村劳动力以老人为主,平均年龄在55 岁左右,整体专业素质较低,对农作物种养殖、机械设备使用情况的知识较为缺乏,缺少农业专业管理人才为特色农业发展助力。

相关扶持政策不够完善,吸引人才优势较弱,特别是在每年明前茶采茶季,需大量劳动力在短时间内进行茶叶采摘工作,需要聘请大量的采茶工对茶叶进行采摘、加工、包装等工作,近两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劳动力缺乏加剧,导致茶叶成本的上升,影响了茶叶价格。

此外,一般农业企业所在位置远离市中心,很难招聘并留下专业技术人才,只能短期留用实习生,这些都影响着浉河区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4 特色农业发展保障措施不完善

我国虽然在促进农业发展上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关于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制度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管理制度、经济激励措施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对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民自身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对生态农业技术的学习也缺少积极性,这对浉河区可持续发展特色农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化学用品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会对当地土地、农产品的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会降低当地特色农业产品的竞争力。

3 浉河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持续做大产业规模

当前,浉河区致力于拉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努力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2021 年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茶园种植面积稳定在1.33 万hm,茶叶总产量达到1.3 万t,综合产值70 亿元,有龙潭、文新、广义3 个茶业国家驰名商标和豫本山、贤峰等省级著名商标。

企业开设网站或在天猫、淘宝开设网店,茶农与“益农信息社”“信阳毛尖网”结合,上线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信阳毛尖网”登记注册茶农9 500 余户,天猫上线经营600 家,淘宝开设信阳毛尖店铺1 000 多户,带动信阳毛尖茶叶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全区蔬菜播种面积由脱贫攻坚的0.33 万hm发展到现在的0.47 万hm,年产蔬菜16.7 万t,本地蔬菜供给率达30%以上,总产值5 亿元,蔬菜从业人员2 万余人,因蔬菜种植菜农人均年收入达5 000 元。优质板栗种植面积由脱贫攻坚期间的1.33 万hm发展到现在的2.67 万hm,年产板栗2 400 万kg。

3.2 持续优化产业布局

浉河区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先后成功申报董家河镇为中国“一村一品”茶叶示范镇、十三里桥乡为花卉苗木示范乡。相关部门围绕建设文新茶叶产业化、祥云茶业产业化两家省级集群,依托信阳毛尖核心产区的董家河镇、浉河港镇、吴家店以及境内“五云、两潭、一寨、一门”等知名品牌,开始着力进行老茶园改造和新品种引进,从而提升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

文新、祥云、安信等茶业龙头企业与当地有关农业院校签订产业服务合作协议,同相关专家组建了茶产业发展联盟,开展了茶叶宣传、工艺优化、选育优良新品种等一系列活动。成立特派员队伍,为茶叶大户、茶叶企业开展“十万茶农大培训”活动,为茶农开展培训班,传授生产技术、电子商务知识,为特色农业发展助力,有效提高了茶农生产、销售技能,进而增加茶产业收益。

以城市近郊五星办事处、双井办事处、十三里桥乡、东双河镇、游河乡的龙头企业为带动,加快推进蔬菜优势区域和草莓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了沿淮蔬菜产业带,精心打造了草莓核心产业区。现已有睡仙桥、甘冲两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信阳文新茶村、十里岗五曲峡森林公园、翔鸽岭休闲农业示范园、响山农业生态园等多个集种植养殖、农产品收储加工、农产品运输销售、农事体验、观光于一体的农业园区。

3.3 提升农业从业者素质

在传统农业生产当中,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当中更多是根据以往的种植、养殖经验。随着当今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从业者应当积极转变传统的种植思想观念。

政府应对有能力、有兴趣使用新技术、新种植方式的农业从业者进行免费的技术培训和帮助,提升特色农业的生产效率与质量。同时,信阳当地各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应在培育新型农林人才的同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使其成为带领特色农业创新发展的管理型人才。

3.4 持续加强安全监管

浉河区可以通过各级龙头企业,大力推广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巩固扩大无公害茶叶、蔬菜生产基地规模,特别是依托新建的5 个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为广大茶农、菜农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该区农产品质检站定期对茶叶进行常态化农残检测,已初步建立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农业化学投入品、添加剂控制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预警通报应急体系、企业质量安全诚信等体系。加强信阳毛尖原产地商标保护,做到不生产、不经营、不使用化学农药。目前,全区绿色防控茶园面积已达0.67 万hm,部分企业实现全程可追溯,确保了茶叶质量安全。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每月对全区龙头企业蔬菜基地产品进行农残检测,检测合格率高达99.9%,全区没有发生蔬菜质量安全事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