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干部管理职业化探索研究——以X 县为例

时间:2024-05-25

□缑文凯

(宁夏大学,宁夏 中卫 755000)

1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农村是党和国家社会治理的最前沿,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及农业农村工作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村两委”及村干部角色与职能发挥,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配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党和国家擘画蓝图、科学引导,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村级组织领会要义、贯彻落实。

近两年,中央文件中关于村干部队伍管理建设不断提出新的指导意见,村干部的职责、任期、工资、待遇和晋升机会等都处于改进尝试过程中。因此,探究村干部目前角色定位以及其管理职业化发展趋势,是挖掘农村发展潜力与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对村干部的角色定位和职业化研究一直是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村干部职业化的原因和可能性研究。王金豹(2010)认为,村干部职业化是当前农村组织职能转型的必然要求。贺雪峰(2015)认为,从全国来说,尤其是中西部农村,村干部作为不脱产干部,拿误工补贴的状况具有长期合理性,千万不要贸然改变。

二是对村干部职业化的生成机制以及路径的研究。王惠林和杨华(2018)提出,专业化治理是村干部职业化的充要条件,密集的输入性资源构成村干部职业化的经济基础。王向阳(2018)认为,中西部地区村庄当前行政路径构建和村干部角色生成是从兼业到职业化和行政化,类型是行政建构型正式化,效果是绩效低。

三是对村干部职业化的表现以及特征的研究。张雪霖(2016)提到,村干部职业化建设的表现为乡镇干预村庄选举、工资考核制、坐班考勤制、行政激励制。史明萍(2019)将科层式治理引入村干部角色研究中,提出村干部职业化的村治特征为村干部队伍层级化、村级工作形式化、工作伦理职业化。

四是村干部职业化后果和消极影响。村干部的准职业化导致村干部与农民脱节,村干部越来越成为基层政府的“腿”,而不是农民的“头”。此外,政府在政治紧约束、资源紧约束的压力下,使得村干部“半职业化”的特点突出,村干部在形式上初具“官僚化”运作逻辑,该逻辑具有不彻底性,难以持续标准化运作。

以上学者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村干部管理职业化的不同范式与治理逻辑,文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框架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满足基层治理需要,X 县村干部实行职业化管理模式的概念边界以及X 县村干部管理职业化趋势的原因、现状、困境、思考等,更加客观地探索村干部管理职业化治理模式。

2 X 县村干部管理职业化探索的现状及困境

2.1 X 县村干部管理职业化探索的现状

X 县的总面积为3 130 km,现辖4 个镇、15 个乡、295 个行政村,总人口47.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4 万人。2020 年,X 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到消除绝对贫困的根本转变,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以及村干部在扶贫一线的努力奋斗起到了重要作用。之后X 县又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这个过程中,X 县村干部管理模式在摸索中总结经验,但在取得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2.1.1 以党建为“抓手”增强村干部业务能力

为助力脱贫攻坚,自2017 年起X 县陆续统筹安排200 多名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进驻农村,实现了村级组织全覆盖,集中精力推进脱贫攻坚。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以提升村“两委”干部素质为核心,通过加强培训、督促履职、规范管理、引领致富、化解纠纷、廉洁自律等手段,落实支部党建工作,制订“村两委”年度工作计划,建立“村两委”重点任务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推进工作任务落细落地落实成为村干部的日常工作要求,使各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村“两委”成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例如X 县A 村在驻村书记组织下多次开展廉政警示教育,结合重点工作开展各种主题党日活动,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和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学习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增强其业务知识能力,实现更好地服务村民的目的。

2.1.2 以机制为导向探索村干部管理模式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任务,2021 年X 县制定出台《X 县村干部专业化管理办法(试行)》《X 县村干部专业化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等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管理,明确村干部岗位职责,建立目标承诺、工作例会、坐班值班、谈话预警、容错纠错等制度机制;实行绩效考核,以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为界点,以阶段性工作、推进重难点任务等为内容,对村干部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村干部任职报酬、选拔任用、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加强队伍建设,制订村“两委”负责人学历提升计划,将农村致富带头人、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回乡创业人员、村民小组组长等作为村级后备力量重点培养,推动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提升;规范待遇保障,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及正常增长机制,村干部报酬与村党支部评星定级结果相关联,基础补贴按月足额发放,绩效补贴根据年终考核结果一次性发放,并按照考核等次分不同比例发放。

在乡村振兴的治理要求下,工资考核制、坐班考勤制、行政激励制等管理模式逐渐成为村干部管理的常态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村级组织职能转型,以及村干部的角色从兼业向职业化的演进趋势。

2.2 X 县村干部管理职业化探索的困境

2.2.1 村干部自身角色认知偏差

从逻辑关系而言,村干部由村民选举产生,且村干部的产生与村民自治实践紧密相关。村干部被定义为“干部”,是相对于广大群众而言的,因此村干部在履职过程中应维护村民福祉。村干部是农村的骨干力量,他们思想活泛,行动能力强,但他们同样是普通人,存在家庭关系和宗族关系,有个人情感和追求,开展工作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考虑利益关系。村干部的认知偏差行为使得“经济人”职业伦理凸显,并将这种价值渗透于为村民代言的过程中,通过职务行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从具体实际情况来看,村干部自身代言人所代表的利益不仅限于自己,还包括家庭利益、村干部集体利益、家族利益。加之农村社会的宗族色彩比较浓重,一般情况下,村干部代表特定的家族和利益关系,其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关系的影响,“看面子”的情况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村干部自身代言人角色背后存在特定的关系网络,其追求的利益非常广泛,既有可以被全部村民知晓的利益,也包含一部分“见不得光”的利益。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利益对村干部造成了巨大的考验,一旦把握不当就会走上违规违纪的道路。

2.2.2 村级组织职能行使不规范

职能是组织设置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村两委”而言,自身职能的行使不但体现村务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且关乎到本村村民的切身利益。随着近年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治理资源和任务不断下沉基层行政组织。乡镇政府需要承担的行政管理内容呈扩张趋势,但由于自身层级结构和人员规模有限,只能将很大一部分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下放到村级组织,使得“村两委”的职权增长明显。而职权边界扩展的同时,对村干部权力制约提出了更高要求,出现了村干部职权形式不规范的隐忧。

通过对村民的访谈得知,X 县S 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计划中,为了在年度考核中名列前茅,除了村里平时设置的公益性岗位人员之外,还雇佣了一部分平时在家的村民打扫村庄环境,集中打扫马路环境,处理垃圾,而支付村民的报酬是通过救灾款项的名义进行下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资源的浪费,同时引起了部分村民的不满情绪,导致村委会的公信力下降。

2.2.3 村干部能力与职业意识薄弱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的工作千头万绪,乡村振兴要求农村的发展需要一位合格的乡村精英来引领。为满足乡村治理的实施要求,村干部应当是乡村中的精英群体,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掌握村庄治理的要义,贯彻落实各级政府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掘村庄的内生动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目标。但是通过调查发现,X 县村干部大多学历不高,没有大专以上学历,高中学历的村干部也仅占1/4,大多村干部为初中学历,还有少部分为小学学历。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和务工收入较高的年轻人都选择在城市安家落户,除了婚丧嫁娶及春节假期,基本不会回村。村里平常居住人口以老年人为主,这也造成后备干部来源渠道过窄,给村务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同时,大部分村干部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缺乏远见,主体意识的觉醒程度不高,创新意识不足。在工作中科学谋划程度不足,开展工作只是等待“上级安排”。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工作中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遇到有困难的工作会产生逃避情绪,选择推脱。

3 X 县村干部管理职业化探索的思考

3.1 纠正村干部角色认知偏差

村干部的理想角色历经漫长的乡村政治文明演变,其内涵和意蕴会在演变过程中不断丰富。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工作,推动各类资源下沉,为农村发展提供各种政策、项目、资金的支持。普通村民因其自身的素质较低以及现实环境的限制,他们只能通过选择各类精英担任村干部,希望村干部发挥专长,使自己和村庄发展得更好。通常来说,村干部会在国家代理人、村民当家人、自身代言人3 种角色中轮流切换开展工作,村民选择有能力的人担任村干部,就是希望其能带领大家发展致富,提高生活水平。这就要求村干部努力做好村民当家人,并将这种想法作为职业伦理的核心支撑。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对村干部采取激励措施,不应仅限于物质激励,村干部的待遇应当按照实际情况略高于当地农民,同时建立专门的村干部培养制度,拓宽学习交流平台,适当给予优秀村干部晋升空间,使其积极服务村庄,做好村民当家人的角色,回报村民的信任。

3.2 增强村级组织权力行使规范性

权力是把双刃剑,对于村级组织及村干部而言,用好了可以造福村民,推动村庄建设与发展;用不好则会损害村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权力的行使需要规范和制约。

一是要强化内部制约,厘清权责,划出边界线。全面梳理村级各项事务,明确“村两委”干部岗位职责分工,明确权力运行底线。

二是要强化外部监督,为破解村级党组织干部既是领导者又是被监督者的结构性缺陷,应制定村监会和村监会主任工作责任清单,明确职责、权利和义务,规定村监会成员必须列席“村两委”会议,实时跟踪监督村委会履行重大事务的情况,使村监会真正成为群众的眼睛。

三是要强化过程监督,注重发挥基层政府监督的威慑力,建立事前、事中、事后谈话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内各村干部履职情况进行检查,听取村监会监督情况汇报,针对检查发现的群众关注点、问题多发点及时谈话提醒,织密织牢全过程监督网络。

3.3 提高村干部业务素质

职业化是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包含在工作中应该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职业素养以及匹配的职业技能。对村干部而言,管理职业化的目的就是提升其对村民的服务水平,将办公过程规范化。因此,村干部管理职业化的发展不可缺少职业化培训环节。

一是要健全和完善培训体系,应将广大村干部纳入各地政府相关部门,例如各级党委组织部、党校的工作计划中,使其定期参加培训。

二是更新和丰富培训内容,从强化思想理论、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职业素养等层面入手。村干部不仅需要提高思想认知,还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术,这样才能提高办公效率,特别是对于部分村干部而言,有干事的心却没有落实的本领。针对村干部不会利用电脑进行基础的办公操作、不会填各类报表等情况,应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结束语

村干部管理职业化趋势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将传统乡村政治文明和村干部角色规范化,逐渐将乡村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并赋予其重要地位的过程,让村干部帮助完成基层政府国家下达的各项行政任务,实现乡村善治的治理目标。但是,不同资源禀赋地区所面临的治理任务不同,村干部对自身角色认知的偏差、村级组织职能行使不规范以及村干部能力与职业意识薄弱等,导致村干部管理的职业化将遇到很大的阻力。村干部管理职业化要求担任村干部职务的人比以往更加专业,并不是完全改变农村的管理模式,而是村民自治精神边界内的有益探索,通过优化管理模式来完善乡村治理网格,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