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仇 伟
(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近些年,休闲农业呈快速发展趋势,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已成为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和推动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休闲农业扶贫是扶贫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其中休闲农业扶贫进路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分支。
综合分析检索到的相关文献,主要从政策、产业、技术、金融、教育、产品创新等领域加以研究,具体包含以下方面。
休闲农业扶贫政策能够对扶贫工作起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些政策是有关工作人员在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对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是扶贫工作持续顺利开展的必由之路,相关部门应该督促落实。马超侠和周艳丽(2018)[1]结合海南省发展休闲农业的实践进行分析后认为,推动休闲农业政策落地有利于当地经济建设,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精准扶贫。王军和江势恒(2017)[2]经过调研发现,目前多数偏远民族地区仍然缺少与休闲农业发展相关的有效规划和政策,只有少数地区颁布了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的纲领性意见,针对休闲农业专项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方面的政策仍然不足。龙春凤和史乃聪(2018)[3]指出,在解决休闲农业扶贫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时,政府以及金融机构在休闲农业扶贫政策及帮扶资金方面,应给予一定政策性倾斜,出台休闲农业用地、用电以及各类税费优惠等方面的政策,设立专门的奖励补助制度,同时要建立与休闲农业扶贫工作相关的多方参与、互惠共赢的长效多元化机制。
在休闲农业的产业扶贫进程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三大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不够成熟,各产业的产品形态单一,产业链没有形成闭环,产业规模仍未达到既定水平。张春美等(2016)[4]认为,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基于当地休闲农业资源优势进行产业优化整合,积极推进休闲农业与农业三大产业协同发展。武瑾(2017)[5]基于河南省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相关部门应在进一步强化培育传统休闲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掘本地区休闲农业资源的特殊性,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融入到休闲农业产品服务当中,丰富休闲农业产业扶贫模式。韩洁和邵科(2018)[6]基于河北省崇礼区的调研发现,发展休闲农业能促进贫困户增收,以“旅游+休闲农业”模式引领扶贫工作,大力引入外部先进的发展主体,将农业龙头企业和当地休闲农业合作组织进行有效结合,促进一三产业有机融合。郭芳(2019)[7]基于河北行唐县的研究得出,应抓住循环农业产业链建设契机,推进当地农村地区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掘休闲、生态及文化等方面的深层价值,逐步丰富休闲农业的功能及效用,实现农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效融合。
贫困地区脱贫的最好方式是让贫困户拥有一技之长,但是这种技术扶贫的成本相对较高。当前,可以运用“互联网+休闲农业”模式,合理配置休闲农业生产要素,将新型业务体系和传统商业模式相结合,实现休闲农业优化升级。
同时,贫困地区要充分结合新型网络通信技术,打造互联网经营平台,将互联网深度融合到休闲农业的产业经营中,创造新的产业形态。李卫东等(2016)[8]认为,应运用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将标准化生产模式与产销一体化模式巧妙结合起来,逐步重塑休闲农业产业总体格局,从而推动休闲农业与精准扶贫战略协同发展。注重运用“互联网+”思维,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产业技术的支撑作用,为贫困地区提供各生产阶段所需的技术服务,帮助扶贫对象发展优势休闲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王彩彩(2018)[9]通过对京津冀不同市、区的调研发现,休闲农业从业者的综合素养、互联网技术应用程度、乡村休闲农业市场总体特征等是相关地区数字贫困的共同决定因素。应该基于核心主体、基本点和支撑条件3 个维度,加强互联网数字技术普及,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利用休闲农业实现数字脱贫。
在休闲农业扶贫过程中,阻碍扶贫工作顺利进行的首要问题是资金短缺。张春美等(2016)认为,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山区乡村休闲农业项目配套设施不完备,投资需求量巨大。二是政府的扶持资金有限,很难满足休闲农业开发的资金需求。杨婧(2017)[10]认为,可以适当调拨休闲农业收入实施资金帮扶。有些农村地区休闲农业项目发展情况较好,取得了相对可观的经营效益,若从这些收益中抽出一定比例,基本可以满足当地扶贫工作的资金需求。沈万根和周文博(2017)[11]指出,要在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的基础上,配合采用多样化的投融资方式,大力筹集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发展资金,实行政府适当补助与村民自筹等多方发力的模式。可以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投融资,引入行业内龙头企业投资休闲农业扶贫项目。韩伟宏等(2018)[12]对山西偏关县进行调研后认为,政府应加强对休闲农业扶贫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休闲农业扶贫专项基金,通过专门的贷款渠道,将其提供给符合相关标准的企业、组织和个人,对于一些具有明显资源优势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休闲农业扶贫项目,可以给予适当的贷款优惠,多举措、多渠道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加入到休闲农业扶贫工作中。
由于农村贫困地区居民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且对休闲农业作为脱贫致富新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休闲农业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休闲农业经营、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有待提高,容易出现短期行为。王军(2017)认为,要实现精准脱贫,需将智力要素与本地实际情况有效结合起来,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改外部输血为内部造血;推进当地科研院所产学研相结合并逐步改进推广;借助当地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的有关资源,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开展有效的休闲农业技能培训活动。沈万根(2017)通过对我国朝鲜族聚居地区的贫困村进行研究发现,应当重新审视休闲农业的特征和未来发展定位,尤其要在提升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方面作出改变。通过制订和实施详细的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规划,从而提升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韩立杰等(2019)[13]基于对河北省域休闲农业发展的调研得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要想长足发展,离不开本领域专业型人才。对在岗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参观访问其他优秀的休闲农业园区,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提高园区管理服务水平。
在休闲农业扶贫项目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形式单一、缺乏创意。另外,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产品鲜有特色之处,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普遍,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14]。休闲农业扶贫在聚焦主题产业的同时,需要努力创新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最大限度发挥旅游产品创新设计在乡村扶贫工作中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当地农产品附加值,促进相似地区休闲农业扶贫创新发展。韩伟宏等(2018)认为,可以将具有体验性、互动性的文化元素加入到本地特色民俗和旅游优势资源中,以提升游客趣味指数。通过尝试、体验其中的乐趣,使乡村休闲旅游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和创意性。对于休闲农业资源禀赋相似的景点和园区,应充分考量资源亮点和特色之处,塑造具有更高知名度的休闲农业品牌。龙春凤(2018)认为,有些农村地区的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应充分发掘并利用这些独特的优势,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加工制作技术有机融合起来,不断丰富休闲农业形态和产品内涵。同时,注重打造本地区农产品名优品牌,从而提升产品附加值。
国内各区域休闲农业扶贫进路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和普适性,缺乏对本地特色的关注。在实践过程中,有些普适性的扶贫进路与本地现实情况并不相容,实施的阻力较大。
休闲农业扶贫立足点本应是贫困区域的人员,因为贫困地区人员系统地参与休闲农业扶贫过程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国内对以贫困人口自身为关注对象的主动参与式休闲农业扶贫的研究较少,为过度关注贫困个体外部的影响因素,对贫困个体自身的思想意识、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研究稍显不足[15]。
当前,学术界对休闲农业扶贫工作的关注度逐渐增强,学术界应重视个体层面的休闲农业扶贫研究。因此,今后休闲农业扶贫研究应该聚焦于贫困地区的地域特色和休闲农业参与者的个体感知以及主动参与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休闲农业扶贫工作的内在动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