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林少芸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980)
智慧农业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农业”的发展,在农村、农业、农民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明确部署。2017 年有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科技研发,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进物联网和农业装备智能化发展的要求。2018 年12 月,国院务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智慧农业示范应用[1]。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要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发展智慧农业需要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农业经营队伍。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化农业战略的推动下,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迅速,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阿里、京东、百度、腾讯等企业纷纷布局智慧农业,参与到现代化农业发展中。杨大蓉(2014)、王晓敏(2017)对智慧农业进行了定义和界定,他们认为智慧农业是将先进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建立一套先进的智能农业操作系统,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上进行精准感知、控制与决策管理,从而实现农业智能化,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目的。
我国最初从身份角度定义农民,泛指传统农民,并没有体现其职业属性。2012—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分别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重新界定,重点指出了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已由身份型、兼业型向职业型、专业型转变。新时代的职业农民主要是指具有一定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智慧农业正逐步深入和铺开,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其发展进程,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当前,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互联网普及率较低,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广播、电视及政府宣传。根本原因是网络运营设施的建设成本高,运营商不愿意在农村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乡镇政府领导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严重制约了农村和智慧农业的发展。此外,由于乡镇政府在农民种植作物前未提供有效的种植技术和市场需求信息,因此农民开展种植工作前对品种缺乏了解,对市场的调查和销售信息了解有限,导致农民跟风种植,不确定因素增多,抗风险性较差。
发展智慧农业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但现阶段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储备数量严重不足,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加上新生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致使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农村空村化现象凸显。同时,新型职业农民本身存在先天不足,即文化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低,严重影响了智慧农业的发展。
智慧农业产业链涉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环节,不同环节具有不同的岗位和工作,各岗位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较高,对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课程难以满足智慧农业发展的需求,培训内容缺乏专业性,实用性有限,流于形式,浪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培训责任部门应对接好培训人员与培训内容,努力提高培训的实用性,严格制定培训考核制度。
培训师资是培训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保证,优质的师资能为农民探索新技术提供有效引导。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培训效果不佳。农民培育工作缺乏有效的考核管控和激励机制,考核指标针对性不强,考核过程无法体现公平公正且流于形式,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地方政府和当地农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导致资源分散,未能实现强强联手。目前,以农业部门为主的有关机构“大农业”思维意识薄弱,需要调动其他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协同发展。
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通过合理规划,科学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认证管理制度,各方主体协同完成。发挥职业院校、农科所等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人才资源,创新培育模式。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鼓励相关企业主体参与进来,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人才、技术、资金等支持。此外,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实施市场化运作。目前,阿里、京东、腾讯等企业涉足农业农村市场,主动承担起了“互联网+”驱动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责任,促进了智慧农业的发展,盘活了农村经济。在新型职业农业培育工作中,各方主体应合力打造覆盖面广、多层次的农民培育网络;建立培育平台,创新培育模式,设立分级、分层、分类别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基地,探索培育新渠道。
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中,必须根据这一群体的学习需求进行分层分类培育,创新培育内容,使培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学为所用,例如对于农业生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涉农企业可以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先进科技文化和智慧农业等相关方面的培训;对于农民合作社、返乡涉农创业者可以开展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农业企业经营理念与方法等层面的培训;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开展从业资格培训,教授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从而不断提升其生产经营能力。
在智慧农业发展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要求,重视智慧农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2]。目前,我国智慧农业处于起步阶段,高素质技能人才严重不足,要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同时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育。在培育智慧农业科技人才的过程中,应由政府牵头,设立专门的部门,统筹培训项目,指定培育对象。注重农业培训内容的专业化程度,通过线上和线下、理论和实地考察学习等方式开展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学习和交流。在培育中,针对不同地区特色产品打造智慧农业平台的方法给予相应的指引、支持和个案辅导。
为了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落到实处,农业部门必须建立考核制度,主管部门定期对各培育主体进行考核,对培育对象进行考核。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奖惩制度。对于优质的培育机构,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奖励、优待,及时惩罚或淘汰办学不规范的院校、机构。各培育主体的考核工作必须指定专人负责,注重培训效果的评估和跟踪,具体可采用柯氏四级评估模式,从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行为层次和结果层次4 个维度设置考核指标,对培育效果进行考核。还需要对职业农民入职后的表现进行定期跟踪考察,包括适应能力、实践操作水平等。做好培育考核和入职跟踪工作能够更好地检验培训过程、内容、模式的有效性,发现培育中出现的问题,优化培训效果[3-4]。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大背景下,农民培育工作应紧跟时代步伐,加速智慧农业人才培养,重视智慧农业技术研发及其成果的转化应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鼓励相关企业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中,合力打造覆盖多层次的农民培育网络,建设良好的培育平台。注重培训内容的专业化程度,分门别类,通过线上和线下、理论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开展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学习和交流。严格培训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机制,注重培育效果的评估与跟踪。通过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智慧农业应用型人才“沉下去”,为基层开展智慧农业示范推广提供人才支撑,加快智慧农业成果的转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