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探索

时间:2024-05-25

□张维正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0)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与城市相比,我国乡村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存在环境恶化、特色文化流失等问题[1]。

2017 年10 月18 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3 月8 日,***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对乡村振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再次强调推动乡村振兴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指出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这使乡村振兴的内容更加丰富,实施方向更为明确。我国当前正处于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期,由于各地区地域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在探索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思路与模式。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 年发布的全国人口数量统计数据可知,我国农村人口有57 661 万人,所占比重为41.48%。由此可见,实施乡村振兴可惠及亿万人民群众,是解决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方式,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地域文化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的意义

1.1 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总书记指出,要将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实施乡村振兴的动力。由此可见,在地域文化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顺应了农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追求。

当前,我国乡村地域文化的发展现状与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部分地区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农村经济发展上,对地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地域文化的发展缺乏向心力,长此以往会导致乡村文化发展滞后,进而影响乡村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与时俱增,传统广播、电视等单调的文化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2]。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基于地域文化背景实现乡村振兴,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改变乡村落后的局面。

1.2 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国是农业大国,2019 年我国的农业增加值为70 467 亿元,增长了3.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1%。我国乡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乡村的发展状况和农民生活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乡村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乡村发展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比如农民道德失范、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等比较突出,这些不和谐的因素进一步发展后会对整个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基于地域文化背景,发展乡村振兴可以有效缓解上述问题,可以协调农村社会关系并化解社会矛盾,帮助更多农民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与此同时,重视地域文化的发展可以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3]。

2 地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2.1 分布地域具有重叠性

乡村地区的地域文化是广大农民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之后形成的,分布于具有农业景观的广大乡村地区。乡村振兴的对象是广大乡村地区,突出乡村优先发展的原则,将乡村作为发展的优先地域和主要战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广大乡村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截至2020 年,我国已经有15 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凝聚着农村的文化特征,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色彩,受到了世界的认可。对地域文化进行发掘、申报与保护的过程挖掘出了乡村振兴深度,对乡村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2.2 发展目标具有相似性

乡村振兴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要实现农业或者农村现代化发展,同时还要实现产业与生态、文化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从多个方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乡村振兴目标与地域文化目标具有一致性,地域文化所关注的是地区生态文化环境的构建和人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在内容、范围等方面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总体目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与此同时,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农民“生活富裕”,要求农民主动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长期和稳定的收入。地域文化的发展目标是“多方参与、惠益共享”,与乡村振兴具有相似性。

2.3 可用资源具有趋同性

乡村的地域文化不仅指单纯的农业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还包含了农业资源的复合性生态系统、农业生产知识与技术系统、自然与人文景观系统以及系统当中的传统文化。在地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利用基本生产知识的同时,还融入了地区的生态、人文等资源优势。

乡村振兴融合了乡村地区的自然景观、水土资源以及传统文化,根据当地的区位交通和基础设施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比如部分乡村利用当地的景观和文化发展旅游业,利用当地的环境优势吸引城市游客前来参观。由此可见,在可用资源方面,地域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具有趋同性,二者都主张挖掘和利用乡村地区特色资源实现进一步发展。

3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策略

3.1 融合新旧文化,革新地域文化

乡村的地域文化是在保留传统文化因子的基础上而结合现代化文化元素所形成的,经过了自我革新和再塑造的过程,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先进文化,这些文化是地域的瑰宝,同时也为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动力。

因此,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应将这些地域文化中的特色元素挖掘出来,根据国务院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的发展目标重塑文化机制,促进新旧乡村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将这些文化转化为符号化的语言,在乡村地区形成独特的地域景观。

3.2 融合产业与地域文化,打造乡村文化产业基地

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地域文化发挥了催化剂和引擎的作用。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要将无形的特色文化融入到有形的产业经济发展当中,明确差异化产业定位。《2019 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提出将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新时期的重点工作,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聚合力。

为了实现产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可以打造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基地,利用乡村特有的生态景观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生态园、湿地园等,在其中展现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和乡村农业特色。利用乡村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同时,还可以打造富有地域文化的旅游文创品牌,通过有效的宣传方式使品牌文化深入人心,进而吸引更多游客,促进乡村第三产业发展。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可以依托乡村的自然环境打造艺术创意基地,将地域文化作为主题,形成乡村特色产业。

3.3 融合人才与地域文化,构建文化认同带

在现代乡村发展的过程中,青壮年人口流失、中坚力量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走向城市。要想解决农村人才缺失的问题,就要增强人才对乡村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为此,各级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改善农村环境,吸引更多高素质年轻人返乡创业,通过融合人才与地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我国政府在2007 年出台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提出了青年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指出要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发展平台,完善信息咨询、融资、扶持等服务。各级政府要积极响应这一政策,改善乡村的软硬环境,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

与此同时,乡村还需要加大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通过宣传地域文化的方式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以便培养更多乡土人才。

4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地域文化是展现乡村特色的重要因素,对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社会治理、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到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对地区文化优势进行剖析并加以利用,在其中加入现代化的文化元素实现地域文化革新,同时实现地域文化与产业、人才之间的融合发展,打造有个性、有特色的现代乡村,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