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胡哲能,杨 欣,黄 宇,袁 杰,梁梦婷,季金娥,张卓亚*
(1.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4;2.西南林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24;3.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工具,是实现贫困地区教育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2018 年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 年)》的通知,要求将改善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儿童的就学状况作为工作重点,加大对贫困儿童的教育帮扶力度。
在此基础上,云南省围绕努力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新定位,以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为目标,结合儿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后续主力军的实际情况,着重加大了对儿童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但教育效果如何,即如何测量和评价儿童在受到生态文明教育后知识、态度、伦理、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是一个在生态文明教育精准扶贫中悬而未决的问题。事实上,如果不对生态文明教育效果进行定量考核评价,就无法真正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走向科学化,也无法满足教育精准扶贫的要求。
在云南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教育脱贫攻坚的当下,研究儿童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显得愈发急迫。基于以上考虑,选取云南省大关县安乐村76 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KAEP 干预技术,对他们进行为期5 d 的生态文明教育干预,并使用SPSS 软件分析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以检验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发展。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生态文明教育投入了极大的关注,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专题成为研究热点。国外学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教育,但在环境教育、可持续教育中或多或少地涉及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理念[1]。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方向大多集中于以下3 个方面。
第一,研究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生态文明教育概念方面,李博文(2015)[2]指出生态文明教育概念的产生经历了生态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两个阶段,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生态文明知识,培养生态意识,塑造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和绿色消费观。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方面,王琦和陈丽鸿(2013)[3]在借鉴生态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包括生态认知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法制教育、生态文明行为教育和生态文化教育5 个内容。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方面,刘贵华和岳伟(2013)[4]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人们加快思想观念转变,促进社会绿色发展。
第二,研究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高校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方面,孙正林(2014)[5]认为高校作为传承和创新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重要载体,理应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先锋作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方面,任美娜和张兴海(2019)[6]在肯定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一定进展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仍存在课程体系不规范、教学方法较单一、师资专业水平不够等问题。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方面,成永军和刘媛媛(2019)[7]以“两山”理论作为视角,提出高校课程教育、社会实践体验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要扎根“两山”理论,开发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新路径。
第三,研究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行为的影响。杨红娟和屈彤彤(2020)[8]以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结构方程方法研究中小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学校政策支持、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意识对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卢志坚等(2019)[9]通过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绿色行为的影响模型,得出生态文明教育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绿色行为的结论。Laura Varela-Candamio 等(2018)[10]在对西班牙117 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之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环境教育和绿色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环境教育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能使居民产生绿色行为。
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发现,我国学者针对生态文明教育效果评价开展的研究并不多。
陈洪等(2018)[11]构建了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态度与价值观、生态文明技能和生态文明行为5 个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林业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学者更多研究生态文明教育中的游客教育效果评价问题。文首文和吴章文(2009)[12]以游客为研究对象,使用KAP 干预技术,测量和评价了对游客进行生态教育后的成效,结果显示游客教育干预前后知识(K)、意识(A)、行为(P)之间以及教育干预前后知识、意识、行为之和之间有明显差异,由此证实对游客采取生态教育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李文明(2012)[13]前期构建了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后期选取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客作为研究对象,对教育干预前后知识、意识、伦理、行为等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教育干预与环境教育效果呈正相关。徐婷婷(2015)[14]采用德菲尔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的形式,构建了长岛自然保护区游客教育有效性评价模型,得出长岛游客教育是有效的和不同人群存在教育效果差异两个结论。葛梅(2017)[15]以澳门特区为案例地点,也得出游客教育是有效的这一结论。
综上,较少有学者针对儿童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进行研究,这可能意味着针对儿童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研究是该研究领域的一个难点。
研究主要包含基线调查、教育干预和结果测试3 个环节。基线调查和结果测试均采用调查问卷作为基础测量工具。虽然许多学者都采用KAP 测量问卷来评价教育效果[16-17],但目前还没有关于儿童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方面的研究。因此,在借鉴KAP 测量问卷的基础上,增加了李文明(2012)环境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中的伦理指标,自行设计了一套测量问卷。问卷设计分为3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中国知网检索有关文献,提取出现频率较高的题项作为测量问卷的指标来源;第二阶段是邀请西南林业大学的专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初始量表;第三阶段是预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修改初始量表确定正式量表。问卷共有5 块内容,分别是儿童基本情况、知识(K)、态度(A)、伦理(E)和行为(P)。其中,儿童基本情况部分包括性别、年级、民族,知识部分采用选择题的方式进行测量,共4 道单选题和1 道多选题,共26 个选项;态度、伦理、行为部分采用李克特5 点态度量表进行测量,其中态度测试共6 题,共30 个选项;伦理测试共9 题,共45 个选项;行为测试共5 题,共30 个选项。
教育干预环节主要组织受专业教育培训的大学生,按照制订的教育方案,对儿童开展为期5 d 的教育。课程内容主要由西南林业大学的专家设计。教育方式主要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和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方式。生态文明教育干预主要根据***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围绕垃圾分类展开。垃圾分类作为一种亲环境行为,是践行生态文明行为理念的具体表现[18]。
研究依托西南林业大学2019 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选取云南省深度贫困地区大关县安乐村作为研究地点,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安乐村132 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抽取76 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当儿童进入学校后立即对其进行KAEP 基线调查,了解儿童的本底情况,然后由教育人员实施教育干预,干预完成后立即进行第二次KAEP 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共发出问卷76 份,回收76 份,回收率达100%。
调查前严格培训主试人员,确保每个人都能准确理解教育干预目的,保证主试人员符合培训要求。在儿童填写问卷前,先由主试人员讲解题目含义,儿童举手表示理解后再自行填写。
问卷收集后,首先对问卷进行有效性检查,剔除了6 份问卷。然后利用Excel 软件录入剩下70 份问卷的数据,录入过程中按照逻辑核对数值关系。之后,组成一个2 人小组就原始问卷数据与录入数据进行人工核对。
从表1 可以看出,男生共33 人(47.1%),女生共37 人(52.9%);18 人上一年级(25.7%),27 人上二年级(38.6%),25 人上三年级(35.7%);汉族32 人(45.7%),少数民族38 人(54.3%)。
在运用Excel 软件录入数据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对统计数据进行赋分。具体为:单选题答对得1 分,答错或不答得0 分;多选题使用累计计分法赋分;态度题采用李克特赋分量表赋分,选“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得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其中知识部分总分为9 分,态度部分总分为30 分,伦理部分总分为45 分,行为部分总分为25 分。采用SPSS 22.0 软件将基线调查中儿童生态文明知识、态度、伦理、行为调查得分情况列入表2。
表1 基线调查中儿童基本情况
由表2 可以看出,儿童生态文明知识最高得分仅为4 分,生态文明态度最高得分仅为23 分,生态文明伦理最高得分仅为32 分,生态文明行为最高得分仅为16 分。
在样本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下,采用配对样本的t 检验对教育干预前后儿童的K、A、E、P 与KAEP 之和进行比较分析,将有关数据列入表3。
由表3 可以看出,干预前后儿童生态文明知识(K)、生态文明态度(A)、生态文明伦理(E)、生态文明行为(P)与生态文明知识、态度、伦理、行为之和t 检验的双尾显著性概率Sig.=0.000<0.05,说明教育干预前后儿童生态文明知识、态度、伦理、行为有显著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就是由于教育干预导致的。
考虑到干预前和干预后两个总体分布类型未知,研究还对配对样本进行非参数检验,将相关数据列入表4。
由表4 可以看出,Sig.=0.000<0.05,说明教育干预前后儿童生态文明知识、态度、伦理、行为有显著的差异。
表2 基线调查中儿童生态文明知识、态度、伦理、行为数据的统计量描述
表3 教育干预前后K、A、E、P 与KAEP 之和配对样本t 检验
表4 干预前后儿童K、A、E、P 与KAEP 之和的非参数检验结果
采用SPSS 软件中的双相关分析方法,对被试儿童生态文明知识与态度、知识与伦理、知识与行为、态度与伦理、态度与行为、伦理与行为6 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它们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将相关数据列入表5。
表5 儿童生态文明知识、态度、伦理、行为之间的Pear son 相关性
由表5 可以看出,儿童生态文明知识与态度、伦理显著正相关,态度与伦理显著正相关,伦理与行为显著正相关。
(1)基线调查结果显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儿童生态文明知识、态度、伦理、行为得分普遍较低,说明云南省存在贫困地区儿童生态文明教育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落后所导致的贫困文化因素[19],在某些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置造成穷人的集体互动,使得与社会相对脱节,从而衍生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20]。解决贫困的主要手段是教育扶贫,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更是抓住云南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
(2)教育干预前后儿童生态文明知识、态度、伦理、行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结果表明,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儿童生态文明知识、态度、伦理、行为水平。这与文首文等(2009)、李文明(2012)的研究结果一致。
(3)儿童生态文明知识与生态文明伦理、生态文明态度与生态文明伦理、生态文明伦理与生态文明行为高度线性相关的关系表明,儿童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能够把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态度内化为个人的伦理品德,进而影响其生态文明行为的付出以及生态文明意愿的表达。Piaget(1970)[21]的研究也证明,一般情况下,人类的行为主要通过知识获取、态度转变、伦理形成及行为塑造4 个过程发生改变,以达到知识、态度、伦理和行为的高度统一。
(4)研究通过自制的KAEP 测量问卷工具,深入分析了云南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儿童生态文明的教育效果,结果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及其他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此研究可以为生态文明教育效果评价的后续相关探索提供参考借鉴。
云南省在努力建成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实现教育精准脱贫目标的过程中,针对儿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精准扶贫势在必行。
第一,要加大生态文明教育精准扶贫力度,做好生态文明教育顶层设计工作,在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扶贫工作机制的同时,也要保证一定的财政扶持。
第二,要构建“三位一体”生态文明教育布局,提高社会、学校、家庭对儿童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社会可以利用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等新媒体,传播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家长也要重视对儿童的生态文明教育。学校应整合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日常学生教育管理中。
第三,要改进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注重对儿童生态文明知识培养,注重培育儿童良好的生态文明态度以及推动态度向生态文明伦理转化,注重生态文明伦理的行为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