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冠肺炎疫情下玉米种植收益分析——基于山西省农户与玉米收储企业调研

时间:2024-05-25

□康 敏,孙 然*,王东杰,王 瑞

(1.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81)

2010 年我国玉米从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尤其是随着饲料玉米需求快速增长,在进口玉米的价格优势下玉米自给水平不断下降。很多学者认为,与小麦、稻谷这些主要口粮相比,可适当开放玉米市场,玉米的自给率可以审慎保持在85%甚至90%以上[1-2]。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国内玉米供需格局发生突变,玉米进口受阻,需求复苏,国内玉米期、现货价格一度震荡走高。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基本得到了控制,但全球疫情的影响仍在持续,玉米市场不确定性仍在增加。山西省作为我国主要的玉米产区,在产业链前端对市场波动反映直观,玉米种植户和收储企业的收益情况直接体现了玉米供给端主体受疫情影响的程度。

1 玉米种植经营风险分析

农业收入主要面临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生产风险是指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导致产量减少的风险,也称为产量风险。

张峭和王克(2007)[3]认为农作物生产风险是农作物实际单产偏离预期单产的程度,风险因子主要包括自然生态因子、技术设备投入、农作物灾害防护体系和种植结构等。在一定时期内,作物单产波动基本反映了区域生产条件的不确定性[4]。农产品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农产品价格及成本投入可能出现的不利波动,进而导致农业收入低于预期水平的可能性[5],主要包括价格风险、契约风险、交易风险、社会风险、成本风险,突发事件等[6-8]。

1.1 玉米生产特点与风险

玉米是山西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产量连续多年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70%左右。山西省以种植普通玉米为主,甜糯玉米、专用玉米较少,玉米蛋白质、赖氨酸平均含量都比较高,但优质蛋白、高油玉米较少[9-11]。

受丘陵沟壑地貌限制,山西省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灌溉和储运条件不佳,玉米种植经营普遍呈现“小、弱、散”。同时,山西省是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玉米产量受旱灾、低温、病虫害等灾害的影响较为严重[12]。初春玉米出苗期及初秋玉米成熟期常见霜降、气温急剧下降等低温天气。主要病虫害约有30 种。山西省农业具有旱作特点,尤其是晋北和晋中地区缺少灌溉水库与渠道,旱灾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2019 年山西省部分地区在玉米发育期遭受极端干旱天气,玉米苗高不足1 m,造成玉米大幅减产甚至绝收。

1.2 玉米市场特点与风险

自2016 年我国取消玉米收储保护价格以来,玉米收购价格由市场决定。从价格形成机制来看,玉米市场价格不仅受到供给端的生产、运输及下游需求的影响,产业链中间环节的信息服务支持、政策变动、突发事件等因素也是导致价格波动的原因。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品种、饲料、工业生产原料,产业链延伸较长。玉米价格变动会在产业链上形成双向传导效应,触发上下游全链价格波动及产业结构变动。价格波动成为影响玉米种植经营收入的主要风险。

山西省虽然是玉米主产区,但玉米产业优势不强。2000—2010 年山西省玉米种植面积增长幅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产业链上游同质化竞争激烈,下游没有形成与饲料业、加工业有效对接机制,玉米种植经营单位很难获得较好收益。

1.3 新冠肺炎疫情前后玉米种植经营环境对比

近年来,虽然饲料、淀粉、酒精、氨基酸加工等玉米深加工产业持续扩增,但在去库存和环保政策引导下[13],国内玉米生产物质投入高、资源环境代价高[14],与进口玉米相比在品质和价格方面都没有竞争优势。2016 年以来国内玉米价格下跌,甚至一度低于进口完税价格,一方面促使我国玉米进口总量下降,国内玉米库存压力减小,市场份额扩大;另一方面造成小农户种植收益普遍下降。虽然政府出台配套补贴政策保护农户收益和种粮积极性,但仍然出现了玉米规模化经营进程放缓和“毁约弃耕”现象[15],各地玉米种植面积稳中下滑,玉米种植经营整体处于低速平稳态势。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玉米种植环节造成的影响不大,但其余环节受阻。调研发现,一是在疫情初期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推迟,转而参与到农务中,玉米生产劳动投入成本及机会成本暂时性增加;二是在播种期因复工复产受阻,化肥、种子等农资的供应偏紧,农资投入成本略有增加;三是疫情前期的交通管制对省际间物流贸易影响较大,玉米收储企业囤货待售,资金压力较大。随着国际疫情持续蔓延,玉米供给出现阶段性偏紧,虽然2020 年5 月28 日我国临时启动存储玉米竞价销售及7 月2 日玉米进口通道开放,玉米供应量逐步增加,但在国内市场预期普遍看涨、资本推动、玉米深加工用量需求加大等因素推动下,玉米价格不断上涨。

根据山西省长治、临汾、忻州、运城4 个玉米主产区的玉米收购数据可知,与2019 年相比,2020 年1 月份和2 月份玉米收购价格同比下跌3.81%;但从3 月份开始出现翻转,玉米价格不断创新高;2020 年7 月份山西省玉米收购价格为2 200 元/t,同比上涨18.3%,比2020 年1 月份上涨23.77%,见图1、图2。当前玉米价格已经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对整个玉米产业是一个巨大考验,虽然在短期内会吸引金融资本关注,刺激下年度种植经营积极性,但上游玉米原料的高价格必然会带来下游加工业的高成本,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平稳增长。

2 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计算

调研采用国家统计局山西省1980—2018 年玉米种植数据(玉米单产、玉米产量、玉米播种面积)、中国玉米网山西省2017 年10 月至2020 年8 月玉米收购价格数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山西省1980—2018 年玉米种植收益数据;同时,整理了课题组在山西晋中、晋北地区对玉米种植户和收储企业的资料。

为分析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玉米种植经营的影响,将玉米种植收益波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正常年份的收益波动,主要指由生产风险及玉米购销周期引起的常规价格波动;另一部分是突发事件造成的异常波动,主要指疫情造成的异常波动。

2.1.1 正常年份单产和种植收益的损失率

年际波动率计算见下式。

式中:PY为年际波动率,Y为实际值(实际单产、实际收益),Yt为趋势值(趋势产量、趋势收益)。

损失率计算见下式。

式中:PL是损失率。

2.1.2 预测没有疫情影响下2020 年玉米种植收益

利用1980—2018 年玉米种植收益时间序列数据,根据正常年份种植收益的损失率(PL)趋势,见图3。预测2020 年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玉米种植平均收益为202 元/667 m2,变异系数为0.085。

2.1.3 疫情下玉米种植收益的波动

假设玉米生产成本不变,根据疫情以来(2020 年1—8 月)玉米收购价格数据,估算2020 年玉米种植效益的波动范围。

式中:y为单产,p为收购价格,C为成本支出。

由公式(3)计算得出2020 年玉米种植效益在215~313 元/667 m2之间变动,变异系数为0.28,是2019年种植效益波动的3.5 倍(2019 年种植效益变异系数仅为0.08)。

2.2 结果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年份单产损失率低于种植收益损失率,玉米种植的收入风险主要来源于市场风险。特别是2016 年取消政策性最低收购价格保护制度后,农户的种植收益损失加大;疫情引起价格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显著影响农户单位种植面积收益。

一是玉米收获后,因考虑存储风险,80%左右的农户选择在当年出售玉米,几乎所有收储企业都以“快进快出”模式经营,并不会根据价格波动分期分批出售以提高收入。因此2020 年玉米收购价格上涨,但农户和小微企业增收有限。

二是农户不能理性分析影响收益的风险来源进而进行生产决策。农户对生产风险造成收益损失的担忧度并不低于市场风险造成收益损失的担忧度;农户生产决策的“满意标准”更加倾向于产量丰收。

三是种植惯性影响农户种植决策。山西省玉米主产区往往也是谷子主产区,农户种植结构调整主要是在玉米和谷子种植面积之间进行调整。实证研究分析我国其他13 个粮食主产区发现,农户对市场风险有较明显的反映,粮食价格预期增加1%,粮食种植面积约增加0.13%[16]。在调研中,大部分农户表示,即使预期到疫情下玉米收购价格会持续上涨,玉米播种面积的调整范围在0.13 hm2之内。农户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应对价格风险的空间十分有限。

3 结论与启示

目前山西省玉米种植经营以小农户、小微企业为主。这些主体并不完全具备“理性经济人”通过改变种植结构、调整作物品种、作物保护、多种经营或者兼业、不同时段交错兼种等方式获取最大化收益的能力。面对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农户没有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近年来,山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较好,玉米承保面积和保障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基本是成本保险,实际理赔中甚至不进行损失勘测,直接按11~18 元/667 m2无差别“赔付”给参保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作用不足。“剪刀差”效应存在于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市场的利好更易向下游规模经营主体流动,小农户增收空间非常有限。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玉米销购两旺,但在农户和小微企业层面上也只是“不愁卖”。基于分析,启示如下。

一是同时考虑价格和产量两方面的因素,探索有效的农业“减震器”和“稳定器”,开发农作物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气象指数保险以及“保险+期货”模式,推进建立完善的农业风险管理机制[17-19]。

二是保障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提高政府应对极端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农业风险调查、评价、预警机制,为农户以及小微农业企业构筑第一道风险防范屏障。

三是增强产业链的有效联动性。目前,玉米生产、收购、加工、流通、营销等各个环节的衔接不紧密、贯通性不畅。应探索完善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模式,形成从产业前端到末端的信息反馈机制、利益协同机制,有效解决“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千家万户的小农户、小企业”的连接难题,提高产业链上各主体的盈利和抗风险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