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曾圣丰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 成都 611130)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农村金融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区域消费增长,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缓解贫困,还能有效推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不完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偏离,尚未建立规范有效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始终存在一定风险问题。
因此,中国农村金融组织要针对金融风险生成机制,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及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逐步完善农村金融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强化行业监管与服务和协调职能,从而有效加强农村金融的整体发展能力,实现资金配置优化,推动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农村金融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媒介,其运行风险存在一定的客观性。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面临内部运营风险,负债经营与不良资产加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发展面临农业生产风险和金融经济失调。因为现代金融业以信用为支撑,其显著特点是负债经营,一旦资产经营出现损失,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金融风险。由于农村家庭的储蓄额度较小,支取频繁,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负债业务流动性较强,同时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农业信贷投入需要较长的回收期,而农户获得信贷支持后一旦无法偿还,处理抵押资产将非常困难,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较差[1]。
农村金融经营管理风险表现形式多样,相当一部分农村信用资本经营己经陷入困境,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不良资产率远高于商业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给农村金融正常运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危害,导致农村经济缺乏持续发展动力。
以农村金融机构为例,当其面临破产风险时,管理者往往会继续转向高回报、高风险贷款,加剧金融机构的运营风险,抑制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差,很难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保障服务[2]。
农村资源生产率低,会降低农村地区的储蓄能力,金融服务于农业发展供给不足,不利于稳定农业生产。由于一些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支持滞后于农业发展需要,影响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
农业生产投资周期长,自然风险大,而且农户缺乏相应的抵押物,通常情况下以信用提供担保,贷款额度小,风险大,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业贷款的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中长期小额贷款,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例如实行减税政策,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税率,在一定限期内免税[3]。
要着力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地方政府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记录乡镇企业、农户个人的收入来源和经济状况,完善农户的征信体系建设,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库,将征信服务扩大到广大农村,增强征信体系对农村信贷决策的参考作用,改善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
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分散农业风险,通过多元化的农业保险产品转移风险,降低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确保农村经济良性发展。
地方政府要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贷款信用担保机构,满足当地农户和乡镇企业的融资担保需求。地方政府要允许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规范民间融资,不断完善管理模式,引导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推动农村金融组织向规范化、多元化、正规化发展。
首先,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相关监管部门要通过一系列风险管理政策保证农村金融机构良性经营,确保农村信用社和民间金融机构在规范、制衡、监督、约束制度下稳定发展。农村信用社自身需要在内部建设一个集中、高效的控制体系,每一位员工都要树立审慎的经营理念,牢固风险防范意识。农村金融机构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对会计、信贷控制体系的范围进行严格、科学、合理划分,明确划分相关岗位以及部门之间的职责,横向、纵向同步实施监督制约机制,确保内部机构各岗位职责分离,例如在信贷上做到审贷分离,禁止会计人员独立操作业务的全过程,真正通过内部管理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农村金融机构要定期对内部人员进行岗位专业培训,实施内部资格认证制度,定期开展职业纪律、职业理想、职业技能教育,促使员工树立文明守纪、爱岗敬业的理念,提高员工的政治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使员工能自觉服从内部控制制度,自觉遵守各项岗位职责,从整体上优化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其次,监管部门要严格市场准入条件,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吸引资质较好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增加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监管部门要严格审批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建立流程,选择能够真正服务于“三农”的民间金融机构,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质量,降低金融风险隐患。
再次,监管部门要明确监管目标定位,运用监管措施,充分发挥外部和内部监督机制的合力作用,推动与农村金融经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例如村镇银行可由董事会行使监督、决策职能,小额贷款公司可由利益相关者委派监督人员,行使监督检查职能。同时,政府要加强农村信用的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严厉打击失信人员,在促进农村商业信用形成的基础上,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
创新是提高农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农村金融机构要深入研究市场,大力推进金融服务创新,研发适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户差异化、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农村金融机构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充分将自身灵活性与地缘优势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涉农信贷创新,丰富金融产品品种,推出多种农产品抵押信贷机制。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弱质性,因此农村金融机构真正的客户群是乡镇中小型企业和低收入农户。
从资金需求角度看,农村整体资金需求量日益增大,但农村金融发展存在农业生产和农业金融经济失调等风险,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大力提高农村金融的组织化程度,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高农村经济、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在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地方特色和经济发展条件,选择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以此提高农村经济竞争力,推动农村金融良性发展。
农村经济产业应集中提高竞争优势,大力开发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色,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确保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长期保持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地方政府在大力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的同时,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经济组织结构,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不断丰富农村信贷产品形式,建立包含保险信贷补贴的发展模式,加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力度,将农业信贷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例如针对种植业、养殖业等相关农业生产活动,推动农业保险入户,减少农户受自然风险、意外事故可能蒙受的经济损失,保证农民正常的经营收益,为农村金融创造良好稳定的局面和发展环境。
由于农民的担保能力很低,抵押物不足,农村金融机构可根据不同地方的政策尝试经济林权、土地使用权等抵押方法,扩大资金规模和服务范围,探索自下而上的深化发展模式。
金融体系的逐步健全,有利于金融机构吸收储蓄资金并转化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影响资本边际生产率促进农村生产技术创新,带动农村区域经济长期增长。
农村金融发展可以带动区域消费增长,促进农村经济提升,缓解贫困,但农村金融还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贷款风险管理等问题。为了进一步规范农村金融市场,要深入推进金融发展配套改革创新,逐步强化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优化资金配置和扩大储蓄规模。农村金融机构可充当媒介,集中资金优势,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资产规模扩张。地方政府通过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信用机制、金融机构、风险监管制度,扩大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促进资金积累,推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提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