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致贫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时间:2024-05-25

李江涛

摘 要:连片特困区是我国政府发展生产、消除贫困工作的重点目标区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揭示连片特困区的致贫因素对于扶贫开发、实现脱贫致富至关重要。对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进行定性分析,以回归模型为依托,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3个方面选取了7个指标,分析各个致贫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而研究安徽省大别山区的致贫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致贫因素;大别山区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7-0032-04         中国图书分类号:F202         文献标志码:A

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而连片特困区贫困问题尤为尖锐。为了缓解贫困问题、摆脱贫困的束缚,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划分了连片特困地区,并且将其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在这个举措下,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扶贫开发工作过程当中又出现了新问题,所以探索缓解贫困问题仍任重而道远。

安徽省大别山区作为连片特困地区的典型区域,研究其致贫因素,可以促进连片特困地区的发展,推动脱贫攻坚的进程,从而促进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  文献综述

关于致贫因素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研究内容方面来看,众多学者们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对贫困成因展开分析——生态环境、制度缺陷、贫困文化和资本缺乏。乔宇(2015)[1]以武陵山片区为例展开研究,认为生态环境越脆弱的地区,生态贫困的发生率越高。曹艳春(2016)[2]论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以促进贫困群体收入的绝对量增长,但是随着物价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这一作用逐渐减弱。张世定(2016)[3]提出贫困地区的贫困现象从表面上来看属于经济问题,然而从深层次考虑却是文化问题。陈灿平(2018)[4]在研究农民工贫困脆弱性时指出,减少贫困脆弱性的最有效生计资本是人力资本,其次是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的作用较小。

综上所述,众多学者对致贫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对安徽省大别山区致贫因素研究较少,现有研究多为该区的扶贫开发和脱贫致富。以回归分析方法为主,研究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的致贫因素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不仅体现了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2  大别山连片特困区致贫因素

本研究中的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包括12个县区,具体见表1,深山区、库区和行蓄洪区叠加交错。该区被国务院于2011年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列入国家连片特殊困难片区。

根据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的具体情况,主要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方面来具体分析研究其贫困因素。

2.1  自然因素

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从地理位置来看,位于长江以北、安徽省西部,地处安徽省、湖北省和河南省3省的交界处。从地形来看,多为山地、丘陵,地形起伏大、封闭堵塞,限制了交通的发展,难以与外界往来,无法充分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从气候来看,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而淮河以北的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增加了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安全,同时,落后的农业技术,也阻碍了农业及经济的发展。

2.2  经济因素

经济结构单一,是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根源之一。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农业成为该区维持生产生活的主要手段。该区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农业生产分散,经营规模小,经济粗放式发展特征明显,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也无益于农业技术的应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谋生,留守務农的多是老弱病残者,农村年轻劳动力急剧减少,田地荒废,贫困问题愈加严重。该区封闭的地形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受到较多约束,经济发展受到发达城市的辐射作用较小,与外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少,贫困人口大量集中,贫困程度较深。

2.3  社会因素

教育、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和人口素质偏低,制约了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的发展。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的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相对迟缓。该区基础教育设施落后,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农民固守田地,不愿意从事其他非农业生产工作,且难以接受新技术,收入水平低。医疗卫生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性医疗人才,直接影响了该区人们的生活质量。此外,地形地势复杂崎岖,山地丘陵地带坡度较大,区内交通路线稀疏、交通不畅,这不仅影响了该区人们的出行,也影响了区内外的经济交流。

3  大别山连片特困区致贫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3.1  数据来源

从《安徽统计年鉴》(2002—2018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02—2017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选取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12个贫困县的相关统计数据作为研究的基本材料。但是由于涉及县域较多,数据的可获得性较低,只能进行浅显分析。

3.2  指标选取

根据上述对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致贫因素的分析,以及可获得的相关数据指标,从自然、经济及社会因素3个方面选取以下7项指标作为致贫因素研究的依据。选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因变量(记为Y),选取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万kW)、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张)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作为自变量(依次记为X1、X2、X3、X4、X5、X6)。

3.3  无量纲处理

在实际研究过程当中,选取的7个统计指标都具有各自特定的量纲和量綱单位。在不同的量纲和量纲单位下,各个统计指标的不同表示,会影响到数据分析的结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为了便于研究选取统计指标的内在联系,需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统一指标之间的量纲及量纲单位。无量纲处理的公式如下。

X'=(X-Xmin)/(Xmax-Xmin)                   (1)

式中:X为所选取统计指标的具体数据,Xmax为该统计指标数据的最大值, Xmin为该统计指标数据的最小值,X'为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之后得出的结果。

3.4  回归分析

3.4.1  模型设定和调整

设Y为因变量, X1、X2、X3、X4、X5、X6为自变量,初步建立模型。建立一个六元线性回归模型。

Y=α+α1X12X23X34X45X56X6+U            (2)

式中:Y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α为常数项,α1、α2、α3、α4、α5、α6为模型的参数,X1为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X2为农业机械总动力(万kW),X3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X4为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人),X5为医疗机构床位数(张),X6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U为随机扰动项。

利用EViews软件,生成因变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上述6个自变量的相关系数,了解各个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变化产生的影响。

研究发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与“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人)”为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是-0.865 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其他5个指标都是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高,与“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相关程度最高。因变量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受各个自变量的影响程度较深,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上述6个自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经过运算得出的因变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等6个自变量的相关系数见表2。

根据表2中因变量与自变量相关系数的结果,设定的初始模型具有多重共线性。此外,还进行了模型的偏相关系数检验和White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但是,当进行显著性检验时,该模型中的自变量无法通过,并且没有意义,所以该模型不理想。因此,基于逐步回归原理,通过逐步引入变量并消除影响较小的解释变量来优化模型。

(1)建立一元回归模型。根据上述理论分析,自变量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应是因变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关系数检验也表明,自变量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因变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性程度最深,依存关系最强。因此,将下式作为初始模型。

Y=a+bX6+U                            (3)

(2)将其余的变量逐个引入模型,估计结果。经过分析,得出新模型,基于所收集的统计指标的数据,经运算得出回归模型。

Y=-0.011 7+1.066 6X6(4)

各变量回归系数见表3。

依次对每个变量进行相应的简单回归分析。在回归模型中,R-squared又称作可决系数,它是一种反映样本观测数据拟合优劣程度的指标,值的范围介于0~1,值越接近于1表示拟合优度越好。Std.Error代指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差,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数值越小,表明数据越集聚;反之,表明数据越离散。t-Statistic用来检验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是否有显著性影响。

3.4.2  结果

基于表3各变量回归系数发现,除了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人)这个变量判定系数较低外,其他5个变量的判定系数都较高,这表明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好。而在显著性水平为0.05下,每个变量均通过t检验,表明固定资产投资额等6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显著性影响。

4  结论分析

基于所得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法对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致贫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最大,其他因素按影响力大小依次为医疗机构床位数、固定资产投资额、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机械总动力、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数。

第二,各致贫因素的影响力大小排序,表明了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影响大。而自然因素受数据缺失限制,未进行回归分析,但是从规范性分析来看,自然条件对连片特困区的影响较大。

5  对策建议

基于各致贫因素对连片特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必须有所倚重,要有主次之分。

5.1  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农业

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一面,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历史文化。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吸取社会各界的有益建议并与当地人民群众深入交流,探寻连片特困区的优势条件并加以利用,从而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打造地方龙头业务,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农业结构单一,这与该区多山地、地势崎岖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如果依托于该区的自然优势,可以根据地形地势和气候特点来发展生态农业,如在高山区种植茶叶、药草、果树及笋竹两用林。在稻田里放水养鱼,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除此之外,各特困区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且人口分散,农业生产条件极差。这需要政府筛选、整合各方面因素,从实际出发,实施农网改造、产业扶贫、驻村扶贫、易地扶贫和电商振兴乡村等措施,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支柱产业。

安徽省大别山区不仅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具有历史纪念意义,而且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拥有美学价值,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旅游观光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焕发经济活力。

5.2  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转化农业科技成果

科技的发展,使传统人工种植逐渐被机械化用具所取代,解放了劳动力,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用更少的人力投入获得了更多的作物产量。科技对农业的影响力不断加强,政府更加注重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政府作为组织科技投入的引领者和主导者,需要高度重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多措并举、多方面发展和全力提高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农业信息技术覆盖化,丰富广大农户了解科技信息渠道,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及时性。要对特困区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进行精准定位,提供相应的科学技术。推动科技型人才向特困区集聚,交流先进的扶贫经验,革新农业产品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贫困县区由“他助者”到“自助者”再到“助人者”的转变。鼓励科研平台的创建与发展,支持科研项目的成立,将科技成果适度向贫困地区倾斜。

与此同时,政府还应给予特困区资金支持,提供资金补助等优惠政策,推广农业科技,加快成果转化步伐,形成良性循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县、示范村及示范户作为科技发展的标杆,发挥榜样的作用,周边地区可以其为模板,并且因地、因时灵活运用,促进农业的发展[5-6]。

5.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连片特困区加快扶贫攻坚步伐的现实要求。

第一,加快交通设施建设。人们与外界的互动依赖于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可以村为最小单位,整合当地特色产品,统一销往外地,提高知名度,吸引外来投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周围城市的带动作用,推进当地的经济发展[7]。

第二,加强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以文化育人,不断推进特困区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增建图书馆、普通中小学学校,发展信息服务,推广文化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补助水平,为人们提供更多接触文化的机会,提高人口素质,实现智力扶贫。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力度,改善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和服务条件,增加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数,使特困区人民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第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人为本,加快养老保险机制建设步伐,提高人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加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此外,通过政策引导保险机构创新涉农保险产品和服务,使贫困户无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增强其开展农业生产和发展产业项目的信心。

参考文献:

[1]乔宇.生态贫困视域下民族生态脆弱地区减贫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2):125-128.

[2]曹艳春.农村低保制度对贫困群体生活水平改善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6(6):88-97.

[3]张世定.文化扶贫:贫困文化视域下扶贫开发的新审思[J].中华文化论坛,2016(1):31-36.

[4]陈灿平.地区新生代農民工贫困脆弱性的评价——基于生计资本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5):127-132.

[5]周艳,侯石安,胡联.财政专项扶贫的减贫效应分析——基于农村居民收入分组数据的实证检验[J].财贸研究,

2018,29(7):55-66.

[6]钱力,张陈,宋俊秀.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绩效评价——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5):55-64.

[7]林伯强.中国的经济增长、贫困减少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3(12):15-2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