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蒋贵娥
摘 要: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主要手段和实现途径,农业产业扶贫是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要方式。政府通过鼓励、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活力。分析了黔东南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情况和典型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实施特点,为提高产业扶贫的实施效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外部效应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7-0055-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产业扶贫是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要方式。贫困户可以通过政府实施的各种产业扶贫项目获得收益,不同性质产业扶贫项目的优势与外部性及其影响因素作用也不同。因此,提高产业扶贫的实施效益,必须结合不同产业扶贫项目的性质、优劣来进行组织搭配,并从市场化水平、竞争程度以及准入门槛的设计等出发,针对贫困户致贫因素,按能力及需求合理供给,同时加强对贫困户的技术培训及创业引导,提升贫困户的发展能力,促进农民提高组织管理水平,提升产业扶贫项目效果。
考察了黔东南地区不同性质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的效果及外部性影响,据此提出了提高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效果的建议。
1 黔东南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情况
2018年,黔东南州全力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8.97亿元,落实“八个到村到户到人”,产业扶贫覆盖40.1万贫困人口;2017年,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12个,覆盖贫困人口53.2万人,获批扶贫产业子基金97.78亿元。韩斌(2014)[1]指出,产业扶贫成为贫困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缓解了贫困地区脆弱生态环境面临的危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应该统一规划、扩大规模,增加群众收入。
首先,农业产业扶贫是现阶段脱贫攻坚中最为主要的措施之一,脱贫效益明显,能有效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拓展农民组织化发展空间,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创业条件,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发展能力,以及促进扶贫企业自身发展。其次,产业扶贫具有很强的“造血”功能。产业扶贫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群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使该部分人群具备增加经济收入的可持续“造血”能力。再次,无论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成功与否,都为参与者提供了参与市场竞争、提升个人技术与能力、了解与学习知识的机会,激发了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2]。
目前,黔东南州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也面临一系列困难。一是黔东南的16个县、市全部属于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最多、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集中度较高,致贫原因复杂,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现象突出,因灾、因学致贫、返贫情况时有发生,扶贫成本越来越高、产业脱贫难度大。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资金缺口大,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水、电、交通、通信等整体提升难度大,严重制约了黔东南地区产业化水平的发展。三是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产业扶贫实施主体发展能力差,产业扶贫内生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黔东南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四是产业扶贫项目市场导向性不强,产业组织模式突破难[3-4]。
2 黔东南几类典型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实施特点分析
2.1 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的类型
基于产权理論,根据产业扶贫项目产权清晰程度与项目的竞争性与排他性,将产业扶贫项目划分为公共品、公共物品、人工稀缺品3类,产业扶贫实施的最终目的是把贫困户引入市场经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扶贫项目分类见图1。
2.2 黔东南4类典型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实施的特点
(1)农户独立实施模式。项目实施特点:参与农户范围较广,对农业依赖性大,产品同质性较高,市场销售竞争大,受气候影响明显等,项目经济效益与农户实施能力关系密切[5]。
(2)能人、大户带动模式。项目实施特点:普通农户对大户、能人的依赖性高,对农户的参与能力有一定要求,产品市场化水平较高,项目成功受大户、能人的实力影响大。
(3)“合作社+农户”模式。项目实施特点:合作社发挥的作用巨大,为农户解决了技术、销售等难题,项目选择上主要为种养业,农户增收渠道多。
(4)“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项目实施特点:建立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负责技术、市场等问题,合作社作为委托代理组织,为企业节约了管理成本,解决了企业与农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合作社自身也得到了发展,项目的实施效益受企业、合作社实力高低的制约[6]。
通过调查了解到,产业扶贫是黔东南州扶贫最主要的措施,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成效比较明显。但受市场、气候、组织模式、产业选择及实施主体等因素的影响,有的产业扶贫项目失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贫的效果与农户的积极性。
3 对策建议
提高产业扶贫的实施效益,必须完善产业培育与保障机制,从市场化水平、竞争性程度以及准入门槛的设计等出发,针对贫困户致贫因素,按能力及需求合理供给,同时加强对贫困户的技术培训及创业引导,提高产业扶贫项目效果[7]。
(1)贫困程度较深的贫困地区。一是要加大公共品产业扶贫项目的投入,改善与提升产业发展环境,组织模式建议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通过项目的外部效应,既能提高农户的覆盖面,又比较公平,还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适当安排公共物品产业扶贫项目,搭建起农户与市场的平台,转变观念,通过项目实施逐步提升农户的组织能力,增加他们的信心。建议采取“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提升保障水平,降低市场风险与交易成本。三是加强水、电、路等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提升教育、卫生、文化等软实力建设水平,进一步规范村级专业合作社的运行与管理,整体提升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条件与实施主体的能力,促进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8]。
(2)相对贫困的地区。公共品、公共物品、人工稀缺品产业扶贫项目可同步实施,因地制宜,按需供给项目。公共品产业扶贫项目建议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公共物品可以由农户自主参与,充分发挥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提高他们的市场能力;也可以选择“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完善保险等保障机制,提高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与学习能力;帮助企业提升产品开发能力与科技含量,拓展二级产业,为农户解决市场的后顾之忧。公共物品的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一定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需要,发展特色产品,根据市场信息,依托大户、能人将产业发展起来,同时加大能力培训力度,将优秀的农户培育成“大户”[9-10]。
(3)产业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降低公共品、公共物品产业扶贫项目的投入比例,重点发展人工稀缺品产业扶贫项目,组织模式建议以大户、能人带动与“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为主[11-12]。充分发挥大户、能人的带头示范作用,引导大户与能人利用自身的资源与能力,帮助其他农户避免市场风险与成本,注重对大户、能人带动能力的培训,为他们参与扶贫项目提供机会;同时将大户、能人吸纳到村“两委”班子中,将他们的市场资源与能力转化为村级优势。鼓励合作社与企业形成合作机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参与合作社,发挥农户的能动性;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发挥好合作社的代理作用,保护好农户的权利;支持村办企业、加工厂、小微企业的发展,引导龙头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为农户解决好市场问题。
参考文献:
[1]韩斌.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6):119-122.
[2]王发明.产业扶贫是好措施[J].湖南农业,2016(9):26.
[3]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156-162.
[4]白丽,赵邦宏.产业化扶贫模式选择与利益联结机制研究[J].河北学刊,2015(4):158-162.
[5]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
[6]邢成举.乡村扶贫资源分配中的精英俘获——制度、权力与社会结构的视角[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7]刘俊文.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贫困农户收入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山东、贵州两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7(2):44-55.
[8]張忠.西部地区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政府行为的分析——以陕西省的农村扶贫实践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04.
[9]张伟宾,汪三贵.扶贫政策、收入分配与中国农村减贫[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3(2):66-75.
[10]张全红.中国农村扶贫资金投入与贫困减少的经验分析[J].经济评论,2010(2):42-50.
[11]刘永和.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8(2):6-7.
[12]杨长河,陈正良.农业产业扶贫现状问题与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31):6-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