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时间:2024-05-25

裴文静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而发展绿色经济是保护环境和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绿色信贷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也存在许多因素,严重制约着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认真分析这些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6-0142-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832.4;F205        文献标志码:A

长期以来,我国在发展中主要关注经济增长指标,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导致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加剧。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开始倡导发展绿色经济,并借助绿色金融来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施绿色信贷也成为必然选择。2007年7月,政府颁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制度的确立。

1  綠色信贷的含义及发展状况

绿色信贷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向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发放贷款,用于支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银监会披露的绿色信贷统计信息显示,我国绿色信贷规模持续增长,国内 21 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从2013年的5.20 万亿元增至2018年末的8.23万亿元。其中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绿色交通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清洁能源项目、工业节能节水环保项目的贷款余额及增幅规模均位居前列。与此同时,绿色信贷政策取得了较明显的环境效益。例如在节能减碳方面,截至2017年6月末,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每年约节约标准煤2.15亿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91亿t,相当于北京市7万辆出租车停驶336 a或三峡水电站发电8.4 a形成的二氧化碳减排量[1]。

在肯定绿色信贷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整体规模较小,在整个贷款余额中占比较低,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需求。人民银行统计资料表明,2018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36.3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为8.23万亿元,绿色贷款占比仅为6.04%,对经济转型的作用有限。因此,针对绿色信贷发展不足问题,剖析其制约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制约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存在短期利益冲突

一直以来,国内银行业主要考核经济效益,将大量资金贷款给电力、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水泥等传统行业。同时,我国的绿色产业起步晚,技术与市场都不成熟,前期需投入大量资金,投资回报周期长,绿色贷款风险较大。因此,银行更倾向于将资金贷款给那些收益稳定的传统客户。

2.2  缺乏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近年来,各地政府的信贷政策更偏向于支持“两高一剩”企业进行节能减排,而对环保产业和生态产业的支持力度较小。此外,在财政税收方面缺乏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致使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多数金融机构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方面积极性不高[2]。

2.3  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环境责任意识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经营方面,通常以经济目标的实现程度为导向,尽可能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致使大量信贷资金流向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及房地产领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对贷款环境效益的忽视,表明其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

2.4  各部门间的环境信息交流渠道不畅

我国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没有架起环保部门、企业、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桥梁,导致这三者独立开展工作。一方面,银行是否发放绿色贷款主要依赖于环保部门公布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而这些环境信息往往不全面,更新不及时,精准性不足,导致商业银行难以准确判断借款企业的环境行为。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不成熟,治污成本很高,普遍面临着治理污染成本高于被政府查处的罚金的问题。因此,自愿进行节能减排生产的企业很少。如果商业银行在放贷时要求借款方符合绿色标准,就会流失很大一部分客户,直接制约着银行的绿色信贷风险管理。

2.5  绿色信贷管理与监管体系不完善

2.5.1  绿色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

有些商业银行为了降低绿色信贷的政策风险,在贷款管理中对污染企业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只要是被列入环保部门黑名单的企业,就大幅减少或直接拒绝提供贷款。这样就会使那些想进行节能减排项目改造的企业无法获得信贷支持,从而打击了这部分企业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也会制约绿色信贷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

2.5.2  绿色信贷监管体系不完善

绿色信贷监管标准不统一。目前,银行在信贷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绿色信贷环境风险评估标准。由于环境风险评估工作专业性过强,银行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同时,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多样,信贷监管机构对此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来强制各银行去执行。各银行自行评估的结果使绿色信贷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利润空间较小,从而制约着绿色信贷的发展。

同时,国家目前的环保法律法规重在严惩污染企业,缺少对向污染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的惩处规定。如果对银行的惩罚太轻,环境违法的成本太低,就难以迫使商业银行加入赤道原则,让其在贷款活动中主动关注并督促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实现环境达标的目的。

3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3.1  完善绿色信贷监管机制

3.1.1  完善绿色信贷监管的法律制度

当前,我国关于绿色环保的法律法规主要惩罚的是污染企业,对于商业银行的法律责任缺乏明确规定,绿色信贷仅依靠政策要求和银行的自觉性来执行,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应该借鉴欧美国家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建立国内银行环境违法惩罚机制,增加银行的环境违法成本。同时,要明确要求银行在作出贷款决策时必须考虑环境风险,一旦发现信贷资金流入环境污染和高能耗项目,监管部门就要对银行违规投放信贷的行为实施责任追究和处罚措施,至少要求其承担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或环境修复责任。

3.1.2  建立社会责任评估机制

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绿色信贷的经验,依靠民间组织、媒体和社会公众等对商业银行的环境责任进行监督评估,不仅要监督金融机构自身的环保状况和节能减排效果,还要监督金融机构对环境违法项目的融资状况以及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在法律政策、民间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多方约束下,逐步提高商业银行的环保意识,增强其社会环境责任感。

3.2  健全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在呼吁商业银行树立绿色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需要健全绿色信贷激励机制,推出相应的政策以充分调动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积极性。例如财政部门应该对践行绿色信贷效果好的商业银行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贴息。人民银行应该对这类银行实行再贷款和再贴现等优惠政策。建立绿色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用于补偿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造成的损失。在参与地方政府金融评奖方面考虑绿色信贷发展指标,对贡献大的商业银行予以政策倾斜和奖励,促使商业银行主动把节能减排项目纳入其信贷管理体系。

3.3  完善绿色信贷评估体系

3.3.1  优化绿色信贷政策

信贷政策要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两高”企业压缩授信的同时,加大对清洁生产、绿色新能源等相关产业、企业和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实行结构性的差别利率政策,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对于信用良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企业提高授信额度,简化放贷手续,提高绿色信贷审批效率。

3.3.2  完善绿色信贷风险评估体系

要想防范和控制绿色信贷风险,就要完善绿色信贷环境风险评估体系。銀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应该与环保部门一起出台环境风险评估指引,统一信贷环境风险评估标准,并要求各银行强制执行。还可以将环境保护程度和节能减耗率等因素纳入贷款的审核项目中,充分评估借款企业的环境风险,依据企业环境风险大小制定个性化的贷款方案。

3.4  完善环保信息共享机制

针对当前企业环保信息滞后和共享不畅的问题,要对企业的环境信息进行及时披露,建立企业、银行和环保部门之间的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有效整合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息,降低银行识别、评估和防范绿色信贷风险的成本。

为了促进绿色信贷健康发展,企业应加强自身有关环境信息的披露。环保部门应健全环保信息系统,不断规范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形式以及内容的完整性,同时也要对企业环境信息的变化情况进行及时更新。此外,还要确保环保部门和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畅通,让银行及时获得企业准确的环保信息。

3.5  组建绿色信贷专业团队

绿色信贷风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对企业或项目在生产、经营、环保等环节的风险水平进行专业评估,技术性非常强。因此,急需组建具备多学科背景和专业素质过硬的绿色信贷专业团队,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现有信贷员工的专业培训,同时也要大力引进绿色信贷风险评估专业人才。二是积极寻求外部专家或专业机构的支持。通过与绿色环保行业的专家和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或公司开展长期合作,借助外部力量开展环境风险评估活动,满足银行绿色信贷风险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胡静怡,陶士贵.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践中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武汉金融,2018(2):67-72.

[2]韩立岩,王臻.绿色信贷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14(2):90-9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