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刘可一
摘 要:党的十九大已经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农村的脱贫攻坚除了实现物质充裕,更重要的还是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相比,精神脱贫的效果和意义更加深远持久,但是精神脱贫难度更大,而且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实现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阐述了农村脱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了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的方法,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物质脱贫;精神脱贫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21-0024-02 中国图书分类号:D632.1 文献标志码: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脱贫第一步是要解决物质上的贫困。我国农村物质脱贫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阻碍了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就难以实现[1]。
1.1 农村脱贫能力不强
21世纪,任何行业发展都需要人才的支持。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因此很难获得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支持。同时,农村本地的青壮年为了获得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更高的经济收入,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的人才大量流失。
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力支持农村发展,出台各项政策为农村发展助力,但是这些政策没有吸引农村青壮年留下来建设家乡。一方面,他们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有些人在城市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另一方面,留在家乡搞建设意味着需要从头开始,很多人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农村建设实际上没有太大变化[2]。
1.2 行政脱贫力量逐渐减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物质扶贫主要依靠党员干部的领导和支撑。制定精准扶贫目标之后,党和政府集中一切力量推进贫困村建设,以帮助农村走出贫困。党员干部集中力量多方筹集资金、争取项目,推动农村中小型产业发展。随着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很多党员干部开始懈怠,导致扶贫工作停滞不前[3]。
1.3 农村内部因为脱贫引发一系列矛盾
精准扶贫也使很多内部矛盾激化。如果农户被确定为贫困户,就会获得国家补贴,这些补贴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发放现金。农村存在很多临界在贫困线之外的人群,这部分人的收入略高于贫困户但很不稳定,无法获得国家补贴,于是就会出现内部矛盾。例如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因扶贫补贴产生纠纷,导致村内日常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在开展农村扶贫时,首先是要解决物质问题。只有物质问题得到解决,才能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
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不同,物质扶贫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有很大成效,精神扶贫则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因此,农村在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要逐步开展精神扶贫[4]。
2.1 精神脱贫是推进脱贫攻坚的必然要求
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开展精神脱贫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而且我国农村物质贫困主要是由精神贫困导致的。
同时,文化强国要求农村开展精神扶贫,而精神扶贫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群体。少年强则国家强,良好的教育能促进新一代的发展,激发青少年建设家乡的决心和信心。另外,人与人之间的三观不同,如果不对农村青少年群体进行精神扶贫,他们可能会走老一辈的道路[5]。
2.2 精神脫贫是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方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扶贫工作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但是总体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
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是各个地区摆脱贫困的必然选择。如果只注重物质脱贫,忽视精神脱贫,那么要想摆脱贫困,就需要政府的持久支持,很难调动区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6]。
2.3 精神脱贫有利于从根源实现农村脱贫
从哲学角度出发,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积极的意识能够转化为主动的力量,帮助主体作出正确的行为,而消极的意识会成为阻碍主体前进的因素。
物质脱贫在很多时候都是党政机关采取对应的措施帮助农村人口走向致富之路,农民一直都处于被动状态,即“带我脱贫”状态。
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物质脱贫的有效方法
3.1 建立合作模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物质脱贫就是要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可以从多角度出发,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整改基础产业,促进农业、畜牧业的生产和发展。
产业发展不能依靠某一户,需要各个部门统筹合作。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之间需要建立合作关系,例如贫困认定、扶贫项目选择和开工建设等都需要不同部门的合作。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扶贫工作组都是各自为政,不同部门之间很难展开深度合作。即使进行合作,也会出现纠纷和责权问题,不同机构对于责任的分担、任务的分配以及成果的归属都会产生一定纠纷。这都会阻碍我国农村进行物质扶贫的步伐。因此要建立合作机制,将不同部门统筹起来[7]。
3.2 建立开放的农村治理体系
农村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仅依靠本地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外部资源和专业人才能够帮助本地村民在短时间内获得快速发展。由于目前户籍制度等因素,导致外来人员在本地的发展会遇到很多问题。同时,农村与城市的很多资源不能共享,限制了农村发展。应建立开放的农村治理体系,减少因制度和政策造成的障碍和壁垒[8]。
3.3 强化农村内部的政治参与
村民团结和积极参与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村民对于本地的发展并不关心,只注重自己的收入,不积极参与脱贫工作,使得脱贫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因此要不断提高村民的参与度,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精神脱贫的有效方法
在脱贫工作中,物质脱贫只能让农户暂时摆脱贫困。这种暂时性的摆脱贫困并不是当地居民通过自身努力的结果,大多数是靠政府拨款或者一些优秀企业的支持。很多农村居民安于现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甚至争做贫困户,使农村陷入发展困境[9]。
4.1 加强对精神脱贫工作的认识
对于不同的农户,精神脱贫采取的措施不同。精神脱贫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而是通过长期的培训学习来提高农户的思想认识。传统的行政工作者认为精神脱贫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认为只要提高青少年的知识水平,搞好青少年的素質教育工作,就能够实现精神脱贫。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本地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本地精神扶贫的重点帮扶对象,但同样要提高其他村民的知识水平,重视素质教育。要在农闲时对农民进行定期培训,使他们了解更多与农作生产相关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在农忙时节,可以请专家到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现场指导,以解决他们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种植水平。
4.2 加强基层干部和组织建设
农村扶贫工作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很多基层干部在开始扶贫时满腔热血,但是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懈怠心理。对于这部分村干部和基层干部,首先要加强引导,培养迎难而上的积极态度。同时要为他们提供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使他们安心投身于农村扶贫工作中。
4.3 加强农村教育建设
农村教育问题是农村精神脱贫的核心,如果不能解决农村教育问题,那么精神扶贫就无法顺利进行。要想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就要做到以下3点。一是“都上学”,即保证农村的适龄儿童按时进入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二是“有学上”,即在农村修建校舍,保证农村的师资力量。很多贫困地区没有学校,学生要想上学,就需要去很远的地方,无形中增加了家庭负担。三是“上好学”,这一点尤为重要。很多农村的孩子本该全身心投入学习中,但是由于家庭因素,例如父母外出打工,农村孩子要照顾家中老人等,没有将心思集中在学习上,荒废了学业。
参考文献:
[1]高琳,吴芳菊,薛俊丽.脱贫攻坚战中精神扶贫的实践与探索——以乡宁县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19(6):54-58.
[2]李小红,段雪辉.后脱贫时代脱贫村有效治理的实现路径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20(1):100-105.
[3]方艳茹,曾金冬,何欣.用精神扶贫引领精准脱贫[J].脱贫攻坚,2019(9):33-36.
[4]张启良.全面小康背景下的农村贫困定义及脱贫标准[J].统计与咨询,2016(5):32-34.
[5]齐兰,李文锋.精准扶贫背景下精神扶贫的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2020(2):268.
[6]黄婷.农村精神扶贫困境及对策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0(4):9-10.
[7]贺丽丽.精神扶贫:精准扶贫的内生发展动力探讨——以甘肃省宁县咀头村为例[J].甘肃农业,2018(19):23-24.
[8]余德华,黄镇根.欠发达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精神脱贫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3(6):84-87.
[9]杨智.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待脱贫人口特征与思考——以临夏回族自治州Y镇贫困户为例[J].西北人口,2014(1):
114-11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