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化强国战略下的工程应用型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

时间:2024-05-25

□李 娜

(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文化强国战略下的工程应用型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

□李 娜

(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文化日益成为支撑国家繁荣发展的强大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大量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综合素质人才。本文在分析了文化强国战略提出的背景下,剖析当前工程应用型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途径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文化强国;工程应用型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1 文化强国与人文素质教育概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发达的文化产业、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国民素质相对比较高,这是文化强国的一个基础性指标。这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它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各方面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最直观的指标。

当代大学生是文化强国的主力军,是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他们是最新文化产品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又是我国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肩负着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文化为魂,魂的载体是我们每个个人,只有每个人的文化修养得以存在才能真正把民族的文化性得到传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大量具有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能力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的人才。

***指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人文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人文素质是做人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素质,是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部分,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它要求大学生在语言、文学等人文学科和领域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同时具有高度的品德情操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热爱生命,对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相处的理解与认同等等。

应用型工程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当今社会对于人才需求、主要培养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而出现的新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培养定位具有较强的应用型和职业面向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型技能。如何提升工程应用型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则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2 文化强国战略提出的必要性

2.1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

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文化软实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在衡量一个国家实力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30多年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式经济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果,世界上再也没有国家会忽略中国经济的强大影响力。但是,中国文化的发展状况,却与中国经济实力远远不匹配。强大的经济力量造就了中国文化大国的地位,但客观而言,中国并不是一个文化强国,中国的文化很难说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2.2 文化是大国崛起的引擎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出了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要有强大的文化实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才是作为大国的中国崛起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2.3 文化是民族复兴的突出坐标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器物可以照搬,技术可以模仿,管理可以参照;而文化,这一熔铸于民族灵魂的精神血脉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它深深镌刻着一个民族的鲜明特征,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未来方向。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华民族,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必将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新的重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今时代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3 当前工程应用型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增加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近年来,各高校普遍开始了有关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在拓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创新,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从总体而言,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软肋”,尤其是对工程应用型院校来说,其发展状况还不尽如人意。

3.1 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

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当今,很多工程应用型高校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文教育,从办学理念、教学管理制度到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等都是围绕市场转动,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使得一些学生专业技能虽然过硬,但是整体综合素质能力却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不高。

3.2 人文素养缺失

工程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观念淡薄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为了稳稳妥妥地毕业,为了顺顺利利地就业,大学生的学习都很务实,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人文知识关注不足,越来越缺乏必要的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造成知识结构不合理。

3.3 理想信念缺失

大学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崇高与否直接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命运。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奉行的民主自由等政治观念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信仰缺失,责任感缺位,人格不健全,社会公德意识淡漠等。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不足等。

3.4 民族文化认同感有待提高

处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变革时代,随着西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不断渗透,再加上社会传媒的推波助澜,一部分大学生对外来文化趋之若鹜,而对本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淡漠,认知水平不高,知识储备欠缺。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民族文化趋于弱势化、形式化。

4 提升工程应用型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走文化强国之路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文化强国建设首先要从大学生的发展、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入手,提升工程应用型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加强文化自信教育

***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走进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加大学生的精神力量,享受充满底蕴丰厚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国际地位的,一个没有文化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文化软实力的,也不会被人尊敬的。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传统文化教育中,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认同感。

4.2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对学生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观教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消除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书而不育人、授业而不传道的现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指出,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在思政教学中注重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实现人生价值储备深厚的人格底蕴,真正使学生从“半亩方塘”的书本中悟出博大精深的人文道理。

4.3 完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要着眼于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这四方面的素质,使学生个人素质达到全面提升。积极开发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促进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课程开发要以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为目标。积极推行学分制,适当增加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学分,探索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提升的评价方式,积极构建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修炼教师的人文素养,“身教重于言教”,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基础课教师,都要以振兴人文文化、弘扬人文精神为中心的人文教育渗透到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

4.4 营造人文素质教育大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活动中融入人文教育来建设工程应用型院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建立书香校园,开展历史文化讲座课程。设立校史展览馆,引导学生了解学校的优良传统,感受名人、学长的道德风范,感悟技术的不断创新,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加强民族文化宣传,组织校园民族文化活动,增加民族文化自信。拓展学生社会实践,感受改革开放之成就,体验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增强社会责任感,达到人文精神提升的最优化。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7.1.

1004-7026(2017)15-0124-02

G640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5.084

本文系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程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 2014095)。

李娜(1977-),女,黑龙江省五常市人,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硕士,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