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会变迁视野下安徽省蚌埠地区花鼓灯传承研究

时间:2024-05-25

□吴善梅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社会变迁视野下安徽省蚌埠地区花鼓灯传承研究

□吴善梅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散布于淮河流域的花鼓灯,是一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并且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汉民族民间艺术,同时也是汉民族当前唯一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舞种。对于花鼓灯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宋,历经元、明、清形式日益完善。随着社会变迁,尤其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经多次重大变革,经济、政治、文化均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种情况下研究民间艺术花鼓灯的传承,传播优秀历史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安徽省蚌埠市花鼓灯进行实地调研、拜访老一辈传承人和查找文献的基础上,将花鼓灯置于“社会”这一大环境,理清其历史脉络,多角度了解花鼓灯现状并且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探讨社会变迁对花鼓灯传承的影响;对其传承做出整体的价值判断,为花鼓灯传承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蚌埠市;社会变迁;花鼓灯;传承

本文探讨的是社会变迁视野下花鼓灯传承有何变化、影响及挑战。之所以有想法做这方面浅显的研究,是因为本人在大学期间首次接触花鼓灯,并且多次参与演出,也深入蚌埠市花鼓灯第一村“冯嘴子村”进行过实地调研,大学前3年均与蚌埠花鼓灯有着密切联系。从不了解到熟悉花鼓灯,我越发意识到花鼓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值得为广大人民了解、传播与传承。在调研过程中老艺人表现出对时代快速发展的感叹,也表现出对花鼓灯时代发展的无奈,传承方式单一、传承人的老龄化、人民群众审美变化、社会接受度低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一优秀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故本文将从理论角度出发,从时间脉络,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深入探索花鼓灯,为其传承提供新思路。

蚌埠作为花鼓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多种风格相互交织的情形下,也拥有自身的艺术特征独树一帜。同时,蚌埠市也较为重视花鼓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且逐渐落实到实处。然而,与所有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一样,“重申报,轻保护”成为目前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纵观所有理论成果研究,有关蚌埠花鼓灯又或者整个安徽花鼓灯的讨论数量十分有限,理论研究十分缺乏,这也是人们不了解花鼓灯的重要原因。因而,对民间艺术花鼓灯进行理论分析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蚌埠市为主体,探讨社会变迁中,国家大力推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下,如何传承花鼓灯并且由谁传承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

1 安徽蚌埠花鼓灯的历史变迁

1.1 历史沿革

安徽花鼓灯是一种流传于淮河流域,自身体系较为完整,并且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她集歌、舞、戏剧于一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语言。花鼓灯主要的伴奏乐器有锣鼓、花鼓、双条鼓,并且以独唱或对唱等灯歌为背景,故称为“花鼓灯”。据老艺人口头描述以及安徽省文化局相关数据显示,清朝以前花鼓灯就已存在。《凤台县志》中记载道:“花鼓灯历史悠久,宋代就流传在淮河流域的凤台、怀远一带”,这便是迄今为止所能查到的现有文献中唯一一句有关花鼓灯的历史资料。民间也流传着另一种有关花鼓灯起源的学说,认为花鼓灯始于夏代祭祀大禹的风俗,被称为禹王说。至今,安徽怀远每年农历3月28仍然会前往禹王庙祭祀大禹以示纪念。

花鼓灯的发展历程大致历经了四个阶段:一是萌芽阶段,最早记载于宋代,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起起落落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二是发展阶段,清末民初,花鼓灯基本形成了自己流派特色,为解放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繁荣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花鼓灯这一民间艺术也进入高雅艺术殿堂,被誉为汉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四是重生阶段,传统文化艺人在大跃进之后受到重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进一步得到解放,花鼓灯艺术重新受到重视,重新焕发出生机。

1.2 花鼓灯流派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处淮河流域,南北交界线附近,故花鼓灯的表演风格既有北方的热情奔放,又有南方的温柔细腻。因其历史悠久,流传的区域广泛,因此拥有不同的流派,各派求同存异,在保持花鼓灯特色的前提下又有自己流派的风格特点。民间具有代表性的流派便是蚌埠冯派、凤台陈派和怀远郑派。

冯派以冯国佩为代表,又称小金莲。他的动作潇洒大方,手持扇子手绢将人物刻画的俊俏活泼。他继承了传统花鼓灯精华部分同时有所创新,形成了“脚下溜、韵律强、身姿美、情感真、神态魅”的冯派花鼓。当地有句顺口溜“小金莲,上场扭捧着影子跟他走”,由此可见冯派花鼓的魅力以及群众对其喜爱程度。

陈派以陈敬芝为代表,又称一条线。他的东西细腻优美,形成了与其他流派较为不同的“颤、颠、抖”为核心的艺术特点,个性鲜明。

郑派以郑九如为代表,又称小白鞋。他的动作以舒展干净利落著称,塑造出的闺秀形象典雅温柔,有强烈的个人标签。

2 社会变迁视野下花鼓灯传承及现状

2.1 政治因素

纵观花鼓灯的社会变迁,政治政策的变化对花鼓灯传承实际产生了巨大影响。扎根于农村生活的花鼓灯是农民兴之所至欢乐起舞形成的自娱性艺术。宋元时期政治稳定,花鼓灯发展稳定,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大跃进以后,民间艺人失去传承人,农民后代选择继承父辈花鼓灯艺术的少之又少。文化大革命前后十年,花鼓灯发展停滞,几乎没有人再玩起灯,唱起歌,跳起舞。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推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花鼓灯最为安徽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也名列其中,一大批优秀典型花鼓灯节目相继而出,如《摸花轿》、《玩灯人的婚礼》,冯派花鼓传人,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座客教授娄楼结合传统花鼓灯舞蹈并添加现代舞蹈中美的元素所编的《兰花赋》等,由此可见政治变迁对花鼓灯传承或限制或促进影响深远。

2.2 经济因素

随着时代经济发展的变迁,人民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后人选择不再农间耕作转向从事贸易科学等谋生方式,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传承父辈花鼓灯艺术。另外,随着经济发展,民间传统建筑也面临衰败的危险,如蚌埠地区有“花鼓灯第一村”美誉的冯嘴子村便面临这种情况,村民生活正一步步向城市靠近,村民文化保护意识淡薄,也阻碍了花鼓灯的传承与进一步发展。

2.3 文化因素

文化是一个国家精髓所在,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优秀文化不仅可以丰富人类精神世界,也可以增强人类精神力量。自古以来,文化多样性一直存在,在此种文化环境的孕育下花鼓灯艺术也有着良好的发展氛围。现代社会中,随着世界全球化,国外优秀文化传播到我国,我国文化也融入国外世界。受西方文化影响,现代人类审美也发生着变化。花鼓灯在更加多元的文化环境中显然已不能完全适应大众审美,故发展缓慢,鲜有人重视,传承主体局限,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淡薄,这给花鼓灯传承带来了巨大挑战。当然,随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传统文化不受重视的局面已经得到缓解。

3 对花鼓灯传承的思考

3.1 传承的价值

作为中国人创造的最系统完整的汉民族民间艺术,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她具有不可低估的艺术价值。传承花鼓灯对于优化我国文化,继承我国优秀文化有举足轻重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3.2 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3.2.1 政府主导。政府主导是花鼓灯发展传承的重要因素,自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花鼓灯也被列为安徽省“861”计划,花鼓灯艺术节也在蚌埠开幕。蚌埠市在博物馆将花鼓灯的介绍纳入其中,因为有了政府的推动,花鼓灯传习所也建立起来。这从大方向上给民间艺术花鼓灯的传承提供了巨大帮助。

3.2.2 专业艺术团队。艺术的传承少不了一群专业的人,保护现有的花鼓灯艺术传承人,设置专业艺术团队,对于优化花鼓灯传承体系,扩大花鼓灯影响力有很大的影响。坐落于蚌埠市的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便是其中一支花鼓灯专业团队,他建立于1958年,多年来,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艺术人才,为广大市民及世人认识花鼓灯做出巨大贡献。60年代歌舞剧《摸花轿》被拍成电影;70年代歌舞剧《玩灯人的婚礼》赴京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80年代《淮河风情》大型歌舞在第二节艺术节中获多个奖项;2016年,大型民族舞剧《大禹》和全国观众见面并取得巨大反响,他演绎了禹王说的故事,其中花鼓灯片段使舞剧更有地方性,更具真实性。

3.2.3 全民参与。仅仅依靠一部分人传承花鼓灯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全民了解了花鼓灯并且参与其中,才能让花鼓灯的魅力散发出来,广场舞,社区活动,体育锻炼,这些都是促使全民参与的重要手段,这能使传承真正落到实处。

3.2.4 校园传承。新一代的青年人是传承优秀文化最核心的主体,让花鼓灯进校园,让广大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学习了解花鼓灯,对花鼓灯传承有着不可衡量的效果。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花鼓灯舞蹈比赛或文艺汇演,展现学校风采,互相切磋技艺,促进花鼓灯良性发展。将优秀花鼓灯艺人请进校园也是有必要的,不仅是舞蹈等肢体动作传承,花鼓灯历史每个动作的来源等理论也需传承。

3.2.5 花鼓灯文化产业。文创产业的发展形式在当今社会越来越乐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带动传统艺术的发展可以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正如蚌埠市花鼓灯嘉年华便是蚌埠市将花鼓灯传承与经济产业相结合的有利典范,既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又传播了花鼓灯,提升品牌知名度从而形成蚌埠这座城市的品牌。蚌埠市政府可以继续从大禹治水文化典故角度出发,发展文化景区等相关文化产业,拉动当地经济旅游也发展,加深人们对花鼓灯的认识。

[1]刘千业.社会变迁视域下安徽凤台花鼓灯的传承[D].北京舞蹈学院,2013.

1004-7026(2017)15-0122-02

J722.2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5.083

本文属于安徽财经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社会变迁视野下安徽省蚌埠地区花鼓灯的传承》(项目编号:201610378717)阶段性研究成果。

吴善梅(1996.1-),女,汉族,安徽芜湖人,安徽财经大学,2014级经济学院本科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