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赵军峰 谢红雨
(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南岸区 400067)
略论新农村建设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赵军峰 谢红雨
(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南岸区 400067)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农村小康、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稳定与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不同低效,甚至在有些地区是空白。从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入手,提出提高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更新教育内容、以农民的利益为切入点改进教育方式、优化教育环境形成合力,切实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主体意识;双向互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且提出“四化”同步解决三农问题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促进农村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新举措,是实现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人的现代化,而实现人的现代化就离不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效甚至“真空”地带。因此,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待解决的愈久弥新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基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不断优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农民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一些道德模范和“草根”明星不断涌现,积极向上、健康和科学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正逐步在农村形成,其主流是好的。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内容、对象等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就使传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显得“苍白”,甚至有些地区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实效性很低。这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1 价值观断层
当代中国农村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群体及其思想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随着均值的农村社会分化为不同阶层和群体、农民阶层的流动、利益分化以及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政治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个人主义抬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同富裕表示怀疑,政治上无追求,农民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出现断裂的现象。有些干部觉悟不高,受利益驱动,只专注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利益关系,稍有对自己不利的事,就无理取闹或煽动群众上访,这也是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农民分散居住、独立经营,以及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民的个体意识、自主意识、经济意识等比较强,而对政府的依赖思想和欲望逐步变弱,政治意识淡化,集体观念淡薄。有些人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走资本主义道路”。一些农民价值标准不清,在大是大非面前麻木。
1.2 认可度不高
农民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可度不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社会思潮的涌现与碰撞,对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思想造成很大冲击,这使得原本文化知识水平不高、辨别能力就比较差的农民显得更加迷茫和盲从。而且社会诚信缺失,政府公信力丧失,再加上农村腐败丛生,包括农村在内的整个社会出现了信任危机,甚至产生了怀疑一切的现象。一些农民对我国国内形势估计过于悲观,对我党关于农村的方针政策产生不同程度的怀疑,否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洗脑”、愚弄民众。与此同时,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方法表示极大不认同,他们认为这些村干部只是上级政府的“爪牙”,所宣传的内容也远离自己的生产生活实际,与自己的联系不大,对采取教育方式表示极为不满,一听就烦,而且他们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无端向周围的人传播,因此就谈不上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可。
1.3 形式化严重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极其薄弱,而且形式主义泛滥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突出表现。多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正确,一味追求场面,为了在领导和农民群众面前做样子、走过场,欺上瞒下,而不是解决农民群众的思想问题、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多年来,党中央一再强调加强和改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有些地区仍然是追求形式化,不注重实效:“墙上纸上,制度、措施、计划,一应俱全;大会、小会,理论、经验、成绩,头头是道”,“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空空如野”[2]。此外,有些村干部出于经济目的盲目照抄照搬,不从本地实际出发,盲目地进行招商引资、上马新项目,往往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给环境造成更大压力,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名义带领本村党员到各地游玩,并且擅于借助媒体将其活动加以发酵,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还将这些村庄作为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这大大贬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服力,极大降低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4 行为上错位
农民的有些行为与人的发展需要、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是相悖的,这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低效有一体现。中国农村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原有道德的约束和利益格局,社会规范和利益关系进入深度调整。农村社会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让农民做事不考虑别人,单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至他人的生命健康于不顾,虚荣心大增,奉献精神减弱,跟风现象严重。近年来,“毒豇豆”、“毒韭菜”和“毒生姜”一系列事件发生,从侧面反映了农民在种植行为中为了经济利益而违法丧德,缺乏保护生态意识和行为错位。2013年第7期的《半月谈》刊载了题为“小村吹来『买车风』”,讲述了山东陵县某村跟风买车的故事。据作者了解村里今年增添了很多辆车,这些先买车的村民或是进城务工或是在家搞副业致富起来的,但多数年轻出去打工的小伙子看人家开汽车眼红,有没有挣到那么多钱,一家人勒紧裤腰带,拼命赚钱,上演了一幕“看着汽车啃咸菜”的闹剧。农村出行方式的改变固然是好事,但是轿车在农民手中到底用处有多大?平日里,会开车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地打工,在家多是老人和孩子,不会开车。就是这种用处极少的东西,却有不少村民倾尽全力购买,跟风、攀比。而且,轿车大有成为农村年轻人结婚陪送和彩礼的趋势。像买车之类的跟风还频见与农村其他方面,这不禁让人忧虑:尚不富裕的农民,跟得起这股风吗?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最新理论成果,从农村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以及农民的需要这个实际出发,以促进农民增收,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做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保障,引领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沿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新形势下,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和村支部等基层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农村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来抓,解决系关农民切身利益的“三农问题”,真正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其次,坚持党的领导意味着做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统筹规划,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不是短期行为,因而可以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加以突出,明确各级党组织的责任,要求各级党组织做好本地区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规划,健全以领导机制、责任机制和保障机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并将其逐一落实。建立和落实各级领导班子“一把手”负责制和班子成员分工协作、细化相关部门及村“两委”的具体责任,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到干部考核中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没有成效作为对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任用提拔的必要条件,上级指导下级、逐级考核,组织部门在考核小组人员构成上要有推举的领导干部、党员、群众等;应加强保障机制,特别是资金投入。
2.2 强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作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进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践行者,其认识和综合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强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首先,必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威信高、爱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国家通过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扎根基层农村、党内优秀干部和人才到农村工作砺练等形式充实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量,同时创造平台使人才得以成长、人尽其才,保持这支队伍生机和活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忠实的执行者和组织者。
其次,狠抓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方面,通过脱产、半脱产、短期培训等形式,定期组织他们到高校、党校、农干校参加培训,提高思想觉悟,及时更新思想理念,了解掌握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信息,提升文化水平,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尤其是方法论。另一方面,通过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农村实践基地长期派驻师生将学术前沿、思想政治教育最新理论成果、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及时传授给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农民,提高他们对国家形势及“三农”的认识,促成他们科学安排生产生活,挖掘当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先进种植专业户”、“五星家庭”、“和谐社区”等评选,引领农村社会风气,使他们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此外,适时提高这支队伍的待遇,这也稳定这支队伍,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物质方面。除给平台之外,还要与其他行业相当的待遇,使他们安心扎根于农村,为农村发展和农民群众服务。
第三,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功能,构建“基层党组织-农村社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家庭-个体”立体育人体系,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在育人过程中的优势,形成育人合力,激发和铸就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党员的战斗力、农村社区的向心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吸引力、家庭的辐射力以及农民群众自我教育的原动力和创新活力,切实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第四,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规范管理考核,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具有农民、干部双重身份,亦“官”亦“民”。如果管理松散、监督乏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工作精力很容易分散,其教育主体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新形势迫切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能集中精力、高质高效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因此,要大力推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职业化管理,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实行定职、定员、定责,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吸引力和约束力。要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即目标责任制,在广泛征求党员、村民代表和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村级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责任制,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发展、党的建设、村务管理和廉政建设等内容细化,并与乡镇党委、政府签订责任书,作为年终考核和任期考核的依据。要实行绩效考核,结合公开述职、民主评议等制度,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成效进行综合考核,逐步建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工作报酬、社会荣誉、政治待遇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引入退出机制,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责令其退出岗位,积极营造关心、支持和保护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归属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2.3 强化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根据马克思交往理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教育对象是完全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平等基础上的主动参与、双向互动、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关系,促成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转化,让受教育者变成教育者,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农民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有效接受教育的能力。然而,我国农村居民科学文化素质较城市居民偏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2年)显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为,大专及以上的占2.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9.9%,中专的占2.5%,初中的占53.0%,小学及以下的占32%[3]。从农村和农民实际出发,要抓好农村文化教育,培育新型农民。首先,从基础教育入手,抓好农村青少年素质教育,进一步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确保义务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全部接受义务教育,根据当地实际适当增设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类课程,培养他们从事生产工作的实际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村要采取一切措施,保障农村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减少农村文盲。其次,抓好农村继续教育,开办成人夜校、远程教育网校等进行中专、大专等学历教育,在条件较好的村举办中专教学班,实行像“半工半读”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切实提高成年农民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改造农民思想观念,使他们树立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通过健全农村文化室、农村社区图书馆和活动室等学习基地,为农民业余“充电”和培养兴趣爱好提供有效场所,改变农民单一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第三,要加强农业科技普及教育,通过办好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班、农业科技下乡、农技入户等形式,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培训,重点培训包括农作物、畜禽等良种良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业污染防治、病虫害防治、农机农艺融合、储藏保鲜、市场营销等现代农业知识技能,以及现代农业管理和经营理念。同时,继续扩大阳光工程资金规模,提高补助标准,逐步建立农民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农民接受培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技能。切实做好“新型农民科技普及教育工程”增强农民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和新技术的转化运用率,以看得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调动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科技普及教育的积极性,在广大农村形成学习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风气,引导农民树立科技兴农意识,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农业。第四,强化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通过广播、网络、墙体板报、专题报告等形式,对农民加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尤其是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每年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等内容,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培育和提升农民的政策敏感性,提升农民的政治素质,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主动参与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为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做好智力支撑。
2.4 丰富教育内容
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指引下,正确把握教育对象的内在精神需要,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既要立足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又要丰富这些内容并使其更加体现前瞻性、时代性和针对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攻坚阶段,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引导教育广大农民,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提高农民的政治理论水平。其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应从农村改革发展和农民的思想现状出发,以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深入继续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第三,进行民主和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它要求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激发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第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农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外在体现。它要求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不是一味地“扩建改”。
2.5 创新教育方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实际作出相应变化,不断新教育方式,创新和完善教育介体。现阶段,随着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变革和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调整,农村社会阶层及其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这个群体已经划分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农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乡镇管理者和农村管理者这八个阶层”[4]。因此,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根据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运用有效载体,分类指导,结合农民的需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机制,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传统的单向灌输向灌输与双向互动并存转变。其次,擅于运用多种载体,探索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要改变过去单纯说教法,采取多种教育方法。结合当地特色,如红色旅游、名胜古迹和移风易俗等,运用如宣传栏、标语等传统载体和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三,构筑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营造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要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的原则,构筑全方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第四,建立健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运行机制、考核机制、教育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为主的体制机制,确保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让农民切实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自身素质提升和致富的作用。
2.6 优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包括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在内复杂的系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程度,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直接影响着主体的教育决策和实施、介体的选用和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变化,进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必须优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状况,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在现有资源条件和生产力基础上,积极创新农村生产方式,以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逐步提高来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二是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结合环境承载能力,开发以开心农场、开心牧场等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农科院等农业技术部门和农业技术人员利用技术优势组建合作组织,鼓励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金融企业利用资金、信息等优势组建合作组织;鼓励农民以资产、劳动力等要素入股,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益。四是典型引领,走共同富裕道路。在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探索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的新思路、新办法。在农村扶持和培植各种致富典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
其次,繁荣乡村文化,打造农民精神家园。乡村文化是建立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基层文化形式,集中反映了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随着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有了,但乡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为此,要进一步强化乡村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一是加强领导,深化认识,以阵地建设为依托,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挖掘乡土文化,铸就乡村特色文化符号,提升新农村文化品位。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实施文化惠农。大力实施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让公共文化更多更好地惠及农村。注重经营文化资源,让文化促进农民增收。四是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强化监督管理。地方党委和政府必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依法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
最后,加强农村社会建设。我国农村社会建设的现状,突出地表现为教育发展滞后、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居民居住质量较低、社会管理体制不完善。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农村社会建设水平。在教育方面,必须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健全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扶持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学有所教。在就业方面,必须完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构建鼓励农民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就地转移,实现“劳有所得”。在社会保障上,必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农村社会慈善事业,实现“老有所养”。医疗卫生方面,必须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实现“病有所医”。在居住方面,在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农村居民居住点,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实现“住有所居”。在社会管理方面,加强农村社区建设,高度重视农村社会工作,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农村应急管理机制。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建设,培育良好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解决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分整合农村的多种资源和力量,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促使他们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四个全面”战略的落实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1]胡锦涛.党的十七大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4.htm
[2]余亚平.思想政治教育新探[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91.
[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2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34.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艺出版社,2002:128.
1004-7026(2016)18-0001-05
D422.62
A
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8.001
赵军峰(1981-),男,河北邯郸人,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助教,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