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朱怀清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即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已成为我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三农”问题形成的实质是农业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非农业产业,是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1]。“三农”问题中最为关键的是农民问题,农民的弱势的地位、社会主体性的缺失、收入增长缓慢、权益保障不到位、文化素质落后、观念陈旧等诸多因素都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减缓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还在于解决农民的问题,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是牵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弱势的社会地位。由于户籍制度的施行,把全体公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拥有农业户口的即为农民,农民及其子女改变他们的农业户口非常困难。同时,农民和城市居民在享有的各种社会待遇上有了很大的区别,这种差别性的社会待遇使得农民的社会地位处于弱势[2]。面对自然条件和市场的弱势。农业是自然依存度高的产业,农民在既定的自然条件下开展生产,面对洪涝、旱情、虫害和霜冻等灾害时,控制和抗拒能力很弱,这使得农民处于自然条件面前的弱势[3]。信息接收方面的弱势地位。农村信息闭塞,农民缺乏收集、运用市场信息的能力,很难灵活的适应市场调整生产。相对发达国家运用资本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手段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体而言,我国农民也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走上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决定了它是经验型的农业生产,小农生产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科学规划,也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持,农民缺乏科学的种植知识而且农产品的再加工意识淡薄,产品的后续投入少,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少。这种靠传统经验生产分配交换的生产方式中蕴含着典型的经验型农业生产。在经验型的农业生产中,农民的主体性普遍缺失。
我国多数农民对自己的生活是缺乏规划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散漫,对生产生活中失败的教训或成功的经验少反思、少总结。由于普遍文化素质低,他们对未来没有计划,也很少反思造成自己生活现状的原因,只会忙着干完眼前地里现有的农活,不会去制定科学的长远的生产计划;他们一味的沿袭着上一辈人的生活模式,固守田园,社会交际单一,主要集中于亲人或熟人的范围内。同时,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受限制性。主要体现在入市的限制和出市的限制。进入市场时,农民只能局限在收益较低的农业当中谋生,很难进入非农领域。退出市场时,一旦农民的权益受到侵犯,没有任何权利可以用来抵制危害,维护自身的权益。这造成了农民主体权益的缺失。
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呈增长趋势,涨幅较大,而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的收入很少,而城市同期的人均收入增长水平大幅度提高,远远高于农村水平,而且农民的消费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农业增长也大大落后于工业增长,涨幅的不平等体现了农民收入低,消费低的生活状况。
总之,当代农民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由于各种问题的存在很难把我国农业推向现代化道路的,因此,在“三农”问题中,要集中精力研究农民问题,只有解决了农民的问题,农村才能发展,农业才能现代化,中国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的更高阶段。
由于中国社会是受政治、历史、经济、人文等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全能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人治精神的传统社会结构,在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与宪政秩序、具有法治精神的现代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冲突,形成了独特的转型社会结构及其经济绩效。中国当前这种相对于城市居民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阶层的畸形生存状态,即为中国农民阶层的结构性贫困。
由于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致使农民不能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这种落后的文化教育使得农村存在各种不良的风气,农民懒于谋划发展,习惯于听之任之。同时,农民无法获得农业相关信息、学习到先进的农业技术,一层不变的状态导致农村处于落后贫困状态。
同时,农村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中国的农村教育是一种不以农村和农民为主体的教育。这种教育鼓励农村中的精英离开农村、鼓励他们厌恶农村向往城市;这种教育,其实是一种减少农民、消灭农民的教育,而非培育农民、建设农村的教育。正是这种教育致使中国的农民缺少主体意识,缺乏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主人翁心态。
城乡两制、二元分割的分配制度体增加了农民负担,也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在计划经济年代,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等其他制度,使得城市居民与农民的待遇有很大的差别,农民的利润通过低价收购农副产品被剥夺。这是特定国情下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工资体制条件下的必然结果。但在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完成以后,这种过渡性的权宜政策却未能做较大的改变,从而形成了如今城乡二元割裂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教育结构、文化结构和思想结构。这是城乡居民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国家应逐渐完善各类政策,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完善农民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各项制度,从根本上缩小城乡间的差距,提升农民的地位;同时完善对农民的各类津贴、补贴、取消税收,加大扶贫力度;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让农民尽可能获得和城市居民相同的各类型社会公共服务。解决好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工业建设,让农民缩小心理差距,提升农民自信。
提高我国农村经济水平,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就必须调整好农村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尽可能地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从各方面创造条件,以促使农民增收。通过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乡镇企业。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加大行政干预力度,控制农业生产资源的价格,采用新政策保证农民的最低收入。解决进城农民工歧视现象,安排适合农民工的工作岗位。
农民在政治和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权利缺失,市场竞争力差是“三农”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十分必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够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其参与能力,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通过合作的途径,把分散的小农户组织集合起来,通过采用新技术实行集约化生产经营,实现资本整合,增强农户在经济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民、企业、市场、科学院之间架起沟通和合作的桥梁,农民能够及时的了解市场动态、获取有效的信息,与科学院所合作可以聘请专家进行农技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达到科学致富的水平。
总的来说,我国农民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虽然近几年来在解决农民问题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大进展和可喜的成绩。但是任重道远,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切实解决农民问题,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早日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1]杨永华.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与中国三农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经济学研究,2003(9):29-31.
[2]胡华兵,吴金根.从统计视角辨析“三农”问题中的农民[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51-53.
[3]周骏宇.谈“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转变[J].先驱论坛,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