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上海市绿色食品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4-05-25

郭微微 杨琳 陈艳芬 丰东升 王霞 王敏 张维谊

(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上海 200335)

上海市地处长江入海口,水量充沛,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水稻种植面积大,具有生产规模化、管理集约化等特点。近年来,随着上海市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水稻单产和品质稳步提升,上海市水稻产业发展也从“高投入、高产出”向“提质增效”的现代水稻产业方向转变,即要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发展绿色、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水稻产业,其具体实践就是要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因此,发展地产优质稻米产业已成为当前上海市水稻产业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据2020年—2021年相关数据显示,上海市绿色食品稻米占绿色食品的比例始终保持在45%以上。然而,绿色食品作为质量兴农的重要抓手,强调从种植过程到产品加工的全程质量管控,且通过“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审查为形式、标识管理为手段”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和包装贮运全程控制的标准体系,这对上海市优质稻米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和技术要求[1]。在此背景下,为促进上海市地产优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笔者拟对上海市绿色食品稻米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并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1 上海市绿色食品稻米产业发展现状

1.1 绿色食品稻米在大宗粮食中占比较高

据相关数据统计,2021 年上海市粮食总产量为9.4×105t,上海市获证绿色食品稻米产量达6.33×105t,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67%以上,由此说明,绿色食品稻米已逐渐成为上海市大宗粮食产品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以绿色食品带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已逐渐成为上海市稻米产业发展的趋势。

1.2 绿色食品稻米在上海绿色食品中占比较高

截至2021 年底,上海市获证的绿色食品企业数量为936家,产品数量为1 769个,总产量为1.33×106t。其中, 获证的绿色稻米企业数量为445 家,产品数量为522 个,产量为6.33×105t,绿色稻米产量占绿色食品总产量的47.59%。由此说明,绿色食品稻米生产在上海市绿色食品总量中的占比较高,是绿色食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形成了以稻米类产品为优势的绿色食品产业链

受种植品种、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上海市逐渐形成了以稻米类产品为优势的绿色食品产业链,相关绿色食品稻米类产品已具有“从农田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产品内容涵盖稻谷、大米、米粉、米线、米皮、米酒等。2020 年上海市首个绿色食品米粉企业获证,将绿色食品大米从初加工拓宽至深加工领域。消费者对米粉、米线等产品的喜爱为其创造了绿色食品消费市场,促进了绿色大米深加工发展和集中化供应。另外,以绿色稻米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小镇陆续诞生,促进了绿色食品稻米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崇明大米、松江大米、青浦薄稻米等地产优质绿色大米的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1.4 绿色食品稻米企业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

随着获证主体品牌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食品大米作为预包装食品,其标志使用逐渐增多,使用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企业将绿色食品品牌和自有品牌相结合,自主开拓品牌市场并进行销售;有的企业将上海市地理标志产品“松江大米”“青浦薄稻米”等区域公共品牌作为产品名称,形成“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联合模式,以地理标志提高产品知名度,以绿色食品标志证明产品质量,从而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

2 上海市绿色食品稻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产主体意识不强,存在质量管控风险

与蔬菜、水果生产仅涉及种植过程不同,绿色食品稻米生产同时涉及水稻种植和稻米加工两个过程。按照绿色食品大米申报要求,申报主体可采用委托种植或委托加工的方式申报绿色食品,但委托方往往由于对委托过程疏于管控,从而带来了潜在的质量安全管理风险。具体体现在:(1)委托种植主体对农药、肥料使用及烘干销售等环节缺少监督,难以做到统一用药(用肥)、统一销售等。(2)委托加工的种植合作社没有将加工质量管理纳入自身质量管理体系,严重依赖加工厂[2],将大米委托加工后,既不再做档案记录,又不进行成品验收登记。(3)委托方对烘干环节管理也存在忽视现象。一些受委托的加工厂没有明确的烘干质量管理措施,烘干场所不固定,烘干过程不记录,容易造成交叉污染。(4)部分受委托的加工厂工作人员并没有接受系统的绿色食品培训,加工厂缺乏绿色食品管理制度的约束,缺少绿色食品内检员,难以保证绿色食品平行生产的管理。

2.2 精(深)加工产品稀缺,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目前,上海市以大米为原料进行精(深)加工的企业有2 家,产品数量为8 个,产量为279 t,涉及米粉、米皮、米酒等,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绿色食品消费升级的需求。2018 年崇明区、金山区分别创建了13 186、7 000 hm2的全国绿色食品稻谷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并在创建期内陆续完成了基地稻谷原料与大米加工厂的对接,形成了以区域为主的产业集群基础[3]。但目前,基地现有的产品多为单一的大米初级加工品,缺少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及其产业链的延伸[4]。

2.3 品牌结合度低,缺乏相应的培优平台

绿色食品作为证明性商标,应与产品自身商标品牌相结合且协同作用。然而,上海市现有的大米品牌按照归属不同分为自有品牌、区域公共品牌(如“松江大米”“崇明大米”);按品种及培育方式不同分为特定优质品种稻米(如青浦薄稻米)、种养结合稻米(如蛙稻米、蟹田米)。目前,除了原有的已在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优势品牌之外,大部分小型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处于品牌管理的初级阶段,往往只是注册了商标,缺少品牌培育、打造、推广等过程。如何将绿色食品标志与企业自身品牌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品牌价值是相关企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3 上海市绿色食品稻米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3.1 强化主体培训,提高其质量安全意识

主要措施有:(1)通过开展专业性培训,提升申请主体的管理能力,明确申报主体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对种植、加工过程负有主体责任。(2)对委托环节管理基础薄弱的种植企业和加工企业给予相应的指导,要求绿色食品委托加工厂积极参与绿色食品培训,设立绿色食品加工内检员,树立产品全程质量管控责任意识,将绿色食品的生产制度和法律法规始终贯穿于委托种植和加工的质量管理体系。(3)针对存在平行生产的加工企业,应及时要求其提高平行加工管理能力,为绿色食品建立专用档案,设立原料、产品、包装等专用存放区域。(4)针对使用村(镇)公共稻谷烘干场所的加工厂,建议以场所为单位建立绿色稻谷使用登记制度,使用前后要做好清洁工作,做到防混防污。

3.2 加强补贴扶持政策,促进产业链延伸

通过绿色食品稻米产业链延伸,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为绿色食品搭建现代化产业体系[5]。具体为:(1)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调动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外向型企业等发展绿色食品稻米精(深)加工产品,稻谷除了可加工成大米之外,还可加工成稻米油,米糠、稻壳、稻草等农副产品可作为绿色食品饲料的原料;另外,可研究开发市场流行的代餐产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6]。(2)结合已有的各类项目,创造条件把绿色食品稻米纳入重要的农业建设项目,利用现有的稻米加工文化园、稻田亲子乐园、学生稻田体验园等,与绿色食品科普推广相结合,设立绿色食品稻米科普教学基地,将生产、加工、销售和旅游服务有序结合,打造绿色食品稻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统筹利用各种强农惠农政策与资源,实现农业产业融合项目与绿色食品稻米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提升绿色食品稻米产业的整体知名度,促进各产业互惠共赢[7]。

3.3 注重品牌培育,发挥绿色食品品牌优势

建立企业自身品牌与绿色食品公共品牌有机结合的品牌培育机制,帮助申请主体走出品牌发展困境。具体为:(1)要明确自身品牌定位,在中高端产品、培优品种产品、种养结合特色产品、地域历史文化产品等特色产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定位。(2)要聚焦合适的市场,打造知名品牌,避免品牌与市场消费脱节[8]。例如,挖掘优质特色稻米品种推广种植的潜力,开发培优品种产品,参与大米评比活动,以品种促品牌[9];以大企业为依托,将绿色食品与区域特色相结合,以订单种植等方式与基地内农户合作,形成共同品牌,制定区域品牌发展规划,提升区域品牌价值;通过地域历史文化产品结合文化创意,赋予产品特殊的故事底蕴,提升品牌文化价值;发挥种养结合产品优势,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旅游服务,聚焦合适的消费群体[10]。(3)经过品牌定位聚焦,结合绿色食品自身优势,建立绿色食品品牌推优平台,将绿色食品大米的新兴品牌、特色品牌、知名品牌定期进行推优评选,打造特有的绿色食品品牌化发展路线。

4 小 结

上海市绿色食品稻米产品具有产量大、占比高等特点,产业化、品牌化效应初步显现,但仍存在生产主体质量管理意识缺乏、精深加工产品少、缺乏品牌培育平台等问题。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上海稻米发展应充分利用绿色食品这个抓手,把握现有绿色食品稻米资源,提高绿色稻米综合利用率,同时强化生产主体的管理水平,加强政策的导向性作用,进一步优化、延伸产业链,挖掘深加工产品及特色产品,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上海市绿色食品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