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沈田辉 王风良 丁世峰 张 玉 朱展飞 陈 华 卞康亚 车晋英 吴明昊 李林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植保植检站 400;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稻麦原种场 400;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农技中心 46)
2010年以来大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特点探究及绿色防控技术集成
沈田辉1王风良1丁世峰1张 玉1朱展飞1陈 华1卞康亚1车晋英1吴明昊2李林华3(1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植保植检站 224100;2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稻麦原种场 224100;3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农技中心 224162)
为给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小麦赤霉病防控提供参考借鉴,分析了盐城市大丰区2010~2016年期间小麦赤霉病的重发原因,主要是稻桩带菌率高、感病期内的天气适宜发病、小麦感病品种种植比例高、小麦播期迟、二次侵染发生频率高、赤霉病对多菌灵抗性提高等原因,并依此提出了提高抗耐病小麦品种种植比例、调整茬口、全程药控等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防控对策;大丰区
自2010年以来,盐城市大丰区小麦赤霉病除2011年为轻度发生外,其他年份均为偏重至大发生(见表1),发生态势从2010年前的偶尔重发(5~7年1次)逐渐演变成为近年来的连年重发,且部分主栽品种如“郑麦9023”、“扬麦15”、“西农979”、“淮麦33”、“宁麦21”等均为感病品种,常年发病严重。为给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小麦赤霉病防控提供参考借鉴,分析了大丰区小麦赤霉病近年来重发的原因,并依此提出了相关防控对策。
表1 2010年以来大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等级
1.1 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常年维持较高水平,重发态势连年不降
虽然有报道称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的高低与小麦赤霉病发生轻重并无直接明显的线性相关,但菌源作为小麦赤霉病发生的三要素之一,目前一直是预测预报的依据。从表2可看出,2014、2015、2016年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经分析,主要原因有:(1)自2012年开始,大丰区小麦赤霉病连年重发,田间菌源充足;(2)近3年田间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高的情况恰恰与大丰区秸秆还田自2013年形成成效的时间节点相吻合,表明秸秆还田时病株秸秆更有利于田间菌源总量的累积。
表2 2010年以来大丰区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
1.2 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结束期间雨日较多、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相对较高,雾霾天气偏多
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结束期间雨日较多、降雨量和相对湿度较高是赤霉病流行的主导因素[1],且小麦扬花至灌浆期与阴雨天气高度吻合是小麦赤霉病大发生的必备条件。从表3可看出,除2011年外,大丰区其余年份的雨日、雨量均达较高水平,尤其是近3年,降雨量均在222.2 mm以上,十分有利于病害发生。此外,近年来大丰区在小麦扬花至灌浆结束期间的雾霾天数增多(见表3),特别是近3年,分别达39 d、37 d和20 d,田间相对湿度的提高有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侵染,或间接促成了小麦赤霉病重发。
表3 2010年以来大丰区小麦抽穗扬花期至灌浆结束期间天气情况
1.3 赤霉病感病小麦品种的种植比例大,重发几率及防治压力维持高位
研究表明,在小麦及近缘植物中并没有找到真正高度免疫赤霉病的品种或材料,但不同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2]。近7年来,大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仍以“郑麦9023”、“西农979”、“扬麦”系列、“宁麦”系列、“淮麦33”等中感或高感赤霉病的品种为主(见表4),感病小麦品种种植面积占小麦种植总面积的76.78%以上。尽管对于中感以下的小麦品种,通过药剂防治,可有效控制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但近年来小麦穗期的天气条件极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导致小麦赤霉病重发的几率一直维持高位,且防治压力巨大。
表4 2010年以来大丰区小麦主栽品种面积占比
1.4 稻茬小麦播种期延迟,增加了赤霉病重发风险
2010年以前,大丰区小麦播期基本在10月下旬~11月10日。近年来,由于直播稻种植面积增加,后茬小麦播期已渐渐推迟到11月20日前后,有的甚至推迟到12月。小麦播期延迟会直播导致小麦出苗差、长势弱、扬花期推迟,遇高温高湿天气几率增大,如2016年感病品种“郑麦9023”适期播种田的赤霉病病穗率为0.78%,而迟播田高达5.26%。
1.5 赤霉病大面积显症期推迟,病菌二次侵染几率高,直接影响防治效果
从表5可看出,除2012年和2014年分别在5月2日和5月11日前后,小麦田间赤霉病大面积显症外,其它年份都在5月19日以后大面积显症,且集中在连阴雨天气之后。结合表6可看出,赤霉病大面积显症与否不仅与扬花期的雨水情况有重要关联,还与灌浆期的雨日、雨量有直接关系。笔者认为,自2012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以后,植保部门、种田大户及农户对防治赤霉病需适期用药、需药种对路及药量要足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且在小麦扬花期及灌浆初期防控已得到有力保证,但对于类似2010、2013、2015、2016年出现的赤霉病大面积显症期在5月下旬的情况,仅在扬花期用药显然对小麦灌浆后期赤霉病二次侵染的防控作用有限,遇到适宜的气候条件,会直接导致田间小麦灌浆后期赤霉病大面积显症。
表5 2012年以来大丰区小麦赤霉病大面积显症时间
表6 2012年以来大丰区5月10日以后的雨水情况
1.6 赤霉病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迅速提高,对防治药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表明,大丰区赤霉病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已很高,据2014年对分离到的102个菌株进行检测,其中78个菌株对多菌灵表现出抗性,这对防治药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今后在大丰区进行大面积防治小麦赤霉病时,尽可能不要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剂。
防治小麦赤霉病要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即种植耐赤霉病小麦品种是前提,适当调整茬口、适期播种是基础,科学全程用药防控是关键。
2.1 进一步推进抗耐病小麦品种的筛选与种植
为寻求抗、耐赤霉病小麦品种上的突破,缓解小麦赤霉病连年重发的高压态势,2014-2016年大丰区进行了小麦品种连续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对赤霉病具有较好耐病性的小麦品种有9个(分别为“镇麦6号”、“苏科麦1号”、“苏麦188”、“扬麦13”、“扬麦20”、“扬麦22”、“宁麦13”、“宁麦14”、“宁麦16”),病穗率和病指分别控制在1.11%~7.36%和0.49~3.38范围内;“淮麦33”、“扬麦15”对赤霉病耐病性相对一般,病穗率和病指分别控制在19.24%~21.69%和7~8.48范围内;“扬麦16”、“郑麦9023”、“豫麦18-99”对赤霉病耐病性相对较差,病穗率分别为27.64%、38.96%、52.71%,病指分别为17.33、19.33、36.73。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抗耐病小麦品种的筛选与种植,通过种植耐病品种来提高对赤霉病的防控水平。
2.2 适当调整茬口、坚持适期播种
为应对稻茬小麦播种期延迟而引发的赤霉病重发风险,建议以2~3年为一轮,有计划地调整茬口,夏熟上可将种小麦改为种大麦,或秋熟上将直播稻改为机插秧、移栽稻,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同时,在小麦栽培上,要在适期播种、合理播种密度、科学施肥及控旺等方面加强引导和宣传,推进小麦壮苗的培育,增强小麦抗逆性,以减轻病害侵染。
2.3 科学开展全程化学防控
2.3.1 主动出击,强调适期用药
在小麦扬花期开展第1次药剂预防[3];在气候特别有利于赤霉病发生的年份,可提前至见花喷药[4],隔5~7 d用好第2次药;生育期延迟或种植高感赤霉病小麦品种或灌浆初期气候有利于赤霉病发生的年份,要用好第3次药[5];灌浆期如遇连续2 d以上的阴雨天气,对迟播的“郑麦9023”、“西农979”、“宁麦21”、“淮麦33”等赤霉病感病品种,要抢在雨前用好第4次药。
经多年努力,大丰区小麦赤霉病防控从2012年以前在扬花期以用1次药为主,发展成散户以用2次药为主、种田大户以用3次药为主,这样耐病性较好的小麦品种如“宁麦13号”基本能控制病情。同时,“郑麦9023”、“西农979”、“宁麦21”等赤霉病感病品种,如遇类似2010、2016年小麦生长后期雨日较多的天气,要抢在雨前用1次药。
2.3.2 加强药种筛选,保证药种对路
2010年以前,扬花初期和扬花盛期大丰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以多·酮复配剂为主,近年来,防控小麦赤霉病的药剂种类已较多,不仅药剂多有补贴,且均对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效,能保证小麦扬花初期和扬花盛期2次用药的药剂交替使用,从而有效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同时,2016年大丰区又进行了灌浆中后期施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筛选试验,以期保证药种对路。
经过多年试验验证,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扬花期以多·酮、多·酮·福美双、氰烯菌酯、戊唑·百菌清、咪鲜·甲硫灵等为主,灌浆期以氰烯菌酯、戊唑·百菌清、咪鲜·甲硫灵等为主。
2.3.3 添加助剂可增药效、减药量、降残留
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中适量加入有机硅、白醋或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助剂,可提高药效、减少施药量、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如2014~2016年使用有机硅,每667 m2用10g,在药剂、用药量相同的情况下,可提高防效10%~20%,特别是在多雨天气下使用,防治效果更好。2.3.4 药剂对水量要合理,优化药效水平
据调查,由于大丰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和种田收入低等原因,农户对小麦病虫害防治的重视程度不够,田间用药防治水平较低,普遍存在药剂对水量不足的现象,防治效果很难保证。据2014-2015年报道[6],药剂对水量450 kg/ hm2的防病效果优于对水量225、675 kg/hm2。
2.3.5 大力推进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
为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治水平,可在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组织种田大户现场观摩,引导他们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同时,推行农企对接,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促进统防统治工作的快速发展。
[1] 曾娟,姜玉英.2012年我国小麦赤霉病暴发原因分析及持续监控与治理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4):38-41.
[2] 杨荣明,吴燕,朱凤.2010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12,31(2):16-19.
[3] 孙俊铭,韦刚,张启高,等.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适期及不同防治次数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10,139.
[4] 贲秀兰,赵海红,陆晓峰,等.小麦赤霉病适期用药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1(1):100-101.
[5] 陈永明,林付根,赵阳,等.论江苏东部麦区赤霉病流行成因与监控对策[J].农学学报,2015(5):33-38.
[6] 黄龙兵,丁蕾,王昕,等.淮北沿海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及防控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5(20):149-151.
2016-09-2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