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同N肥用量对“中早39”机插秧产量及性状的影响试验初报

时间:2024-05-25

王旭辉 徐强强 俞小欧 陈王之梦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318000)

绿色农业和水稻种植机械化已成为浙江省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随着水稻高产潜力的不断挖掘,N肥用量也在不断增加。为摸清早稻机插秧的N肥适宜用量,进一步促进早稻机械化生产“以土定产,以产定肥”,实现早稻绿色安全机械化生产、农民节本增收,特于2013年研究了不同N肥用量对“中早39”机插秧产量及性状的影响。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湖角村台州市椒江椒北粮食专业合作社进行。田块前茬为冬闲田,翻耕前取土检测土壤肥力情况,pH 7.45、有机质含量26.11 g/kg、碱解N含量 124 mg/kg、有效P 含量16.7 mg/kg、速效K含量119 mg/kg。参试早稻品种为“中早39”(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5)。插秧机为“井关PZ60”高速插秧机。育秧基质为山黄泥土,采用塑料机插平底育秧盘小拱棚育秧,秧盘规格为28 cm×58 cm。肥料采用尿素(46%)、过磷酸钙(16%)、氯化钾(60%)。

1.2 试验设计

在等量P、K肥施用的条件下进行N肥用量试验,设 N0P0K0、N0P2K2、N1P2K2、N2P2K2、N3P2K25个处理。其中,0水平指不施肥;1水平为2水平×0.5;2水平为当地最佳施肥量,每667 m2施纯N 7 kg,N∶P∶K=1∶0.19∶0.4,折每667 m2施尿素15.2 kg、过磷酸钙8.3 kg、氯化钾4.7 kg;3水平为2水平×l.5。N肥分基肥和分蘖肥各50%施用,P、K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见表1。

表1 试验处理设计 (单位:kg)

1.3 试验过程

“中早39”于2013年3月27日采用机械化流水线作业方式播种,每盘播种量约为150 g;4月26日移栽,机插密度30 cm×16 cm,7月18日收获。各处理随机区组排列,机插移栽时随机抽取20株秧苗考查,平均叶龄为3.4叶,苗高15.8 cm,茎粗0.3 cm。水稻机插定植后筑小田埂,每处理区长×宽为30 m×4.5 m,四周设2 m保护行;为防肥水渗漏和杂草发生,对加固筑高田埂采用黑色薄膜覆盖;水稻定植后施基肥,10 d后施分蘖肥;其它田间管理措施与一般大田生产相同。

1.4 记载考查

定点调查记载苗情、生育期,收获前点内与点外结合调查有效穗数,每处理取样5丛带回室内考查经济性状,每处理选3点测产,每点面积5~7 m2。

1.5 试验期间气候特点

2013年4~7月是早稻生长季节,4月上旬和下旬气温皆较常年偏低,尤其是4月下旬受冷空气影响,4月21日平均气温降至11.7 ℃,不利于早稻揭膜炼苗,导致早稻秧苗秧龄较往年有所延长;5月13日入夏,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入夏最早的一年,比常年提前近1个月;6~7月早稻进入灌浆乳熟期,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加速了水稻籽粒的灌浆速度,出现了高温逼熟现象。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

由表2可知,水稻产量随着N肥施用量的增多而增加,N3P2K2处理产量最高,每667 m2实产为485.01 kg。N3P2K2、N2P2K2处理与其他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N1P2K2处理与N0P2K2、N0P0K0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有效穗数随着N肥施用量的增多而增加;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等无明显变化规律;结实率随N肥施用量的增多呈先增后降的趋势。

2.2 群体生长和表现

由表3可知,各处理间仅单穴最高苗数随着N肥用量的增加而递增,其它生长指标呈无规律变化状态。N1P2K2处理的单穴落田苗数最高,每穴有5.4株,N3P2K2处理的单穴落田苗数最少,两者相差相差1.3株。

表3 “中早39”N肥试验各处理群体生长和表现

由表4可知,N3P2K2、N2P2K2处理与其他处理的分蘖数一直相差较大,这可能是由于落田苗数的差异较大,从而使群体生长受到影响。

表4 “中早39”N肥试验各处理分蘖动态分析(单位:

2.3 生育期

由表5可知,各处理在同一播期、同一移栽条件下,在始穗期之前各处理生育期差异不大,但从始穗期到成熟期,随着N肥施用量的增加,各处理生育期依次推迟1~3 d。

表5 “中早39”N肥试验各处理生育期比较

3 结论和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等量P、K肥施用的情况下,不同N肥用量对水稻产量有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提高有效穗数而提高产量。在与试验田土壤质地相近的区域,“中早39”预期每667 m2目标产量在450 kg以上,建议每667 m2纯N用量控制在7~10 kg。

在早稻生产实践中,除了要科学掌握适宜施肥量外,还需进一步研究掌握施肥原则,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造成肥料浪费和流失,从而导致成本增加,环境受到污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