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靖宇陵园史话

时间:2024-04-24

刘善业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2月13日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弯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0年,杨靖宇考入确山县立高等小学,1923年秋考入位于开封的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1927年4月4日,杨靖宇、张家铎、张耀昶等人组织领导了确山农民暴动,并于4月8日夜攻占了确山县城,建立了确山县第一个革命政权——临时治安委员会。杨靖宇被选为常务委员。6月6日,在中国革命处于最低潮的危难之际,杨靖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1日,杨靖宇组织领导了刘店秋收起义,组建农民革命军并任总指挥。1929年7月,奉党中央委派到东北工作,历任中共抚顺特支书记、全满反日总会党团书记、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中共满洲省委代理军委书记等职。1932年11月,受满洲省委派遣赴南满磐石、海龙等地巡视,此间改名杨靖宇。1933年9月18日,杨靖宇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同年11月7日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1936年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7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1937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准备召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成立一个筹备召集党的“七大”的委员会。准备委员会由25人组成,其中有毛泽东、王明、朱德、周恩来、张闻天、陈云、刘少奇等人,杨靖宇列第24位,在陈毅之后、高岗之前。

1940年2月23日,在蒙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对敌作战中,杨靖宇壮烈牺牲,时年35岁。

杨靖宇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他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率部与强大的日本侵略军进行了长大8年的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他以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悲壮豪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彰显了中国人民誓死驱除倭寇、不做亡国奴的钢铁意志。

杨靖宇是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实践中,他总结并形成了一整套令日伪军胆颤心寒的游击战术,如“三大绝招”、“四快”、“四不打”等。运用这些战术,杨靖宇率抗联第一路军将士与强大的敌人艰难苦斗,转战5省30余县,沉重地打击和震撼了日伪统治,极大地鼓舞了东北军民抗击日寇的信心和斗志,牵制了数十万日本关东军不能入关南下,有力地配合与支援了全民族的抗日斗争。杨靖宇的军事才能,令敌人不得不钦佩地说:“第一军总司令杨靖宇有才干,是真正具有将才的人物。”

其实,杨靖宇本可以不用以身犯险,他若是听从了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的建议率部北撤,与其汇合然后过江到苏联去休整,可能就不会牺牲。但是,当年他拒绝了北撤的建议,毅然决定留在南满坚持斗争。

寻找英雄的头颅

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30分,杨靖宇将军孤身一人在同日军苦苦周旋5天之后被200余敌人包围,距最近之敌只有20米。敌人喊话劝其投降,回答的只有射击声。敌人下令开火,在激烈的交战中,杨靖宇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当晚,敌人将靖宇的遗体拉回蒙江县城。敌人十分好奇:杨靖宇生前根本无法进入村屯获取食物,他究竟是怎样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活下来的?为解开这个谜,敌人剖开了将军的胃,发现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尚未消化的棉絮、树皮和草根。日军十分震惊。为了庆功、宣传,凶残的敌人割下将军的头颅,在伪通化省各县城悬挂示众。后来,敌人将头颅装入福尔马林药液瓶中,送往伪新京(长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医务课保存。

时间来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长春关东军司令部医务课所有的医疗器械、标本(包括杨靖宇、陈翰章二位将军的头颅)皆被长春医学院接收。

1948年春夏之交,我人民解放军围困长春。中共长春地下党负责人李广德接到上级指示:长春近期就可解放,要把市内重要机关、工厂、学校、医院保护好,防止国民党军撤退时破坏。同时指示:杨靖宇将军头颅就在长春医学院内,要想办法克服一切困难找到并保护好将军头颅。李光德接到命令后,立刻派人前往医学院了解情况。当时,由于战乱、饥荒,长春医学院师生已全部撤离,国民党军第一兵团第二骑兵旅在医学院驻扎。李广德遂派长春地下党组织设在东二条街的联络人、亚光医院院长刘亚光执行这一任务。报经上级批准后,刘亚光由第二骑兵旅军需官王明玉介绍,打入该旅卫生队任中尉医官。

卫生队驻在医学院围墙外,刘亚光利用到院内给官兵治病的机会,多次潜入院中寻找头颅,但是都没有发现将军头颅。一次,他在夜间潜入解剖学教室,利用微弱的手电光,发现解剖台上有数具尸体,四肢插入大型玻璃瓶内。刘亚光在这些玻璃瓶中寻找,仍没有发现头颅的影子。刚要离开,他突然发现门口旁边有一间侧室,十分隐秘。他抱着一线希望,推门进入室内。屋子的面积不大,靠墙处放着一个大的玻璃厨柜,内装各种内脏标本。刘亚光在橱柜中逐一进行查找,发现有两个大型标本瓶,瓶内有两颗头颅用福尔马林浸泡封闭,瓶上贴着纸条,一个写着“杨靖宇”,一个写着“陈翰章”。刘亚光十分激动。第二天,他动员了数名士兵用三辆军用推车,以到医学院拉取医疗器械及标本瓶罐为名,拉走显微镜十几台、纱布罐、污物桶多个及大量内脏标本瓶。装车时,刘亚光趁机将两颗头颅混于其中,放在底层,并找到一些旧纱布覆盖其上,随即把二位将军头颅迎入卫生队前厅放置。当日午夜,刘亚光同妻子周玮潜入前厅,将头颅封存于五官科门斗内,一直到长春解放次日,才将两颗头颅转移到亚光医院。四天后,李广德及数名同志将两位将军头颅取走,转送到松江军区前线指挥部驻长春办事处。

1948年12月,松江军区前线政治部派干部张羽带领5名战士从长春出发,途经吉林市,辗转数日将杨、陈二将军头颅护送到哈尔滨。因时隔8年,瓶中药液已浑浊不清,松江军区卫生部请松江医校病理教室老师李信业代为检查和换药。经检查,两颗头颅脸上的冻伤清晰可见,胡须、眉毛、牙齿保存完好,皮肤已经硬化,经换药后可保证永远不坏。1948年12月25日,两颗头颅被正式迎入东北烈士纪念馆。此后,杨靖宇、陈翰章、汪雅臣(东北抗联第十军军长)三位将军的头颅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供参观者瞻仰。

值得一提的是,杨靖宇将军被日寇剖腹、割首后,其遗体被弃于保安村外的乱坟岗中掩埋。七天后,蒙江县警务科长王士洪遵照岸谷隆一郎(伪通化省警务厅长)的命令置办棺木,并找来蔡、贾两位木匠连夜用黄花松雕刻了一个木质人头,与遗体一并下葬。原来自杨靖宇头颅被割下以后,南满地区讨伐司令官夜夜梦见杨靖宇伸出两只大手朝他索要头颅,惊醒后总是剧烈的头疼,所以他让部下找人雕刻人头并与遗体一起安葬。3月5日,由岸谷隆一郎主持为杨靖宇举行“慰灵祭”,将杨靖宇遗体和木质人头殓入棺木中下葬。墓前立一曲柳木碑铭:伪司令杨靖宇之墓。背面书:岸谷隆一郎康德七年三月五日立。

1946年1月,蒙江县各界人士和民众为了纪念杨靖宇将军,集资募款,对杨靖宇将军就地重新安葬、重新立碑。为了永远铭记杨靖宇将军伟绩,1946年2月14日,蒙江县易名为靖宇县,同时发布《告各地同胞书》。1954年秋,由靖宇县政府主持,在杨靖宇墓地东10米处重新修建青砖墓,把将军棺木置于墓内,墓前设有墓门。顶端用水泥抹制一红五星,中间横书“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之墓”十一个大字。墓门下部中间镶嵌杨靖宇画像,墓前东侧立一纪念碑。

申报修建将军墓

1951年初,东北烈士纪念馆以“为请安葬杨靖宇、陈翰章、汪雅臣三将军之遗首并举行盛大安葬仪式”为题,报经省文教厅呈省府与中央文化部请示。文化部答复内称:“烈士纪念馆中所陈列的杨靖宇头,中央文化部的意见是:最好让先烈们得到安息,同时参观该馆的人也有反映,觉得这样的陈列使人可怕,经我们考虑,认为应行移交辽东省人民政府奉安于杨靖宇将军墓中,请你们考虑处理。”

1951年4月12日,松江省文教厅以第三十五号文,题为“为安葬杨靖宇、陈翰章、汪雅臣三将军之遗首请予批示由”签呈冯(仲云)、饶(斌)、李(延禄)主席,内文:“烈士纪念馆中所陈列的杨靖宇将军头,中央文化部的意见是应行移交辽东省府奉安于杨靖宇将军墓中,我们同意中央文化部的意见并拟议将陈、汪两将军头,亦可选地安葬,惟感此事对东北人民均有教育意义,并事关全国听闻,未知是否可行,专此签请批答,以便遵行。”冯仲云批示:“请由烈士馆派人去辽东省政府联络,然后到靖宇县作进一步了解,不但了解该墓之真实性,且需了解该墓之修建情形。了解后,然后行文东北(人民)政府请示。并请将此意呈报中央文化部。及中央文化部意见很好,举行盛大葬仪此事需请示东(北人民)政府。”

遵照冯仲云指示,松江省派员赴辽东省人民政府联络并在靖宇县了解靖宇将军墓实况后行文呈报东北人民政府,请示安葬杨靖宇将军头颅事宜。

1952年6月24日,东北人民政府民政部荣军优抚局以总号四七七号文批复:

关于杨靖宇烈士墓修建问题,决定修于你省通化市。希即着手进行选地与筹划等工作并望将修建计划报局为荷。

1952年,因全国开展“三反运动”,筹建杨靖宇将军墓的工作因此停止。

1953年3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通知)内优(53)字第七八九号:各地请示关于烈士陵园、纪念碑、塔未完工程是否可以继续修建问题,经本部请示政务院,顷接(53)政政邓字第四二号批复内开:“关于辽东、河北两省及西北行政委员会民政局请示准许各地陵园未完工程的继续修建问题,应依据总理财经字第六九号电示办理,一律停止修建,希即分别转知遵照”。凡各地烈士陵园、纪念碑、塔未完工之工程,应一律停止。即希遵照执行为荷。部长谢觉哉

1953年10月26日,松江省人民政府民政厅秘字第六号文以“为请安葬杨靖宇、陈翰章、汪雅臣三将军之遗首并举行盛大安葬仪式”为题,呈报东北行政委员会:“该项工作因‘三反运动而停止,故延至今,为早日让先烈们得到安息,故再次提出申请,请审核并与辽东省靖宇县协商,希早日批示为盼。”

1953年11月1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民政局(报告)民优(53)字第二十一之九号以“为安葬杨靖宇、陈翰章、汪雅臣三将军之遗首请速予批示由为题,呈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

1953年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以内优(53)字第一九五五号文批复东北行政委员会:“同意分别安葬杨靖宇等将军遗首的意见。”

通化市人民政府收到辽东省人民政府批文后,积极进行施工准备。成立了以市长张汇东、市工会主席暴林为正副主任委员并吸收17名各界人士组成的修建委员会。下设工地办公室,市政府民政科副科长王彦任主任,市政府建设科副科长邹志盛任副主任,单建达任技术员,并从以上两科抽调10名管理干部具体领导施工。

工程由辽东省建筑工程局根据省民政厅的指示进行设计。1954年6月5日,第一次设计完成。工程项目有:陵堂陵墓、大门、围墙、纪念碑、铜像等,总面积5,000平方米,总预算79,946元。8月中旬,第二次设计完成,经省政府批准,工程项目有:陵堂陵墓、陈列室、管理所、通道、照明、塑像、浮雕、大门、围墙等,面积20,000平方米。其中,陵堂陵墓、大门、通道、照明的预算为147,028元。陈列室、管理所、塑像、浮雕、围墙等项由通化市设计,省逐年投资修建,整个设计都是古典式的。

陵园建设工程从1954年7月开始,9月1日,陵堂陵墓和大门工程正式开工。

1955年5月9日,经吉林省(1954年6月,国务院撤销辽东省,通化市划入吉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1955年1月,人民政府改称人民委员会)批复核准全部工程费用为197,341元(围墙、绿化、道路三项未计在内)。

靖宇陵园建设工程,得到党和国家及原中共辽东省委、省政府、吉林省委、省人委的重视和支持。施工中,通化地市党政机关、驻军和各界人士倾力支援,共有85,670人次参加劳动,拆土13,310立方米,平地面积20,000平方米。历时三年零两个月,克服了诸多困难,于1957年9月胜利竣工。陵园占地2万平方米,陵堂陵墓及4个陈列室均为民族式古典琉璃瓦建筑,红窗碧瓦、雕梁画栋、气势恢宏、雄伟壮观。

将军身首合一

1957年8月20日,安葬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彦率工作人员乘汽车赴靖宇县起运将军遗骨。靖宇县有关领导及各界群众代表在将军墓前举行了隆重的起灵仪式,墓前桌上摆放着整猪、整羊及瓜果等供品,足显靖宇县民众对将军的崇敬之情。王彦代表安葬委员会致词。起灵人员进入将军墓室,见棺木保存尚好,便抬出装上汽车。当行驶至辉南县高集岗村时,因境内发大水,道路被冲毁,且水势很大,汽车过不去,只得将棺木抬下车,准备用船摆渡过去。由于棺木原封闭于墓室内,现暴露于室外,加上乡间路况不好、颠簸得厉害,在搬运过程中,棺木腐朽严重。工作人员按民族习俗把将军遗骨殓入事先预备的骨匣中,渡过洪水区后,当地村民用马车将遗骨运送到辉南镇,再用汽车运送到通化市,迎入靖宇陵园陵堂内。

为复原将军遗体,安葬委员会办公室请通化市立医院外科医生李林为将军制做石膏人体,选中身材高大魁伟的本院会计王珏做替身。先让其脱掉衣服,用纱布包裹全身,再用医用石膏敷其全身,在石膏将干未干时,用刀剖开取下,做成一个石膏人体,然后将遗骨放入石膏人体内,复原了将军完整的身体。之后,又按王珏的身材为靖宇将军制做了寿衣。

按安葬委员会计划要求,1957年8月末之前,将身着黑色棉袄、棉裤、黑帮白底布鞋的将军遗体殓入民族式棺木中。

9月26日,列车到达通化市新站,通化地市党政军领导到车站敬迎将军遗首并挽纱步行恭送至靖宇陵园陵堂内。在即将举行安葬仪式前夕,工作人员又把将军的头颅从药液瓶中取出,在用炭火缓缓烘干后与石膏身体脖子对接在一起,在头颅与脖子结合处盖了一条白色纱巾,遗体上覆盖一个黑色罩单。在历经18年后,杨靖宇将军的身首终于复原为一个完整的遗体。

将军公祭安葬大会

1958年2月23日,伟大的民族英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公祭安葬大会在通化市隆重举行。

新建成的靖宇陵园恢宏壮观、庄严肃穆。来自将军家乡河南的将军遗属、东北抗日根据地的群众代表及中共中央、国防部代表、原东北抗日联军的领导人、战友与通化市各界人士9000多人参加了大会。朝鲜驻中国长春领事李承安也参加了大会。

在陵堂门前设立的将军灵堂正中悬挂着将军的巨幅画像,两侧安放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内务部、国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参谋部、各省市和生前战友敬献的花圈和挽联。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崔庸健、金一、金光侠、崔宪(贤)也敬献了花圈,缎带上写着:献给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热烈的共产主义者和英勇抗日斗士杨靖宇同志。

上午10时,公祭安葬大会在哀乐声中开始,中共中央代表康生向杨靖宇将军敬献花圈。各地代表团、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的陪祭人向靖宇将军默哀致敬。中共通化市委书记赵明勤宣读祭文:颂将军丰功伟业、寄国人崇仰哀思;靖宇将军战友冯仲云怀着深情介绍了靖宇将军英勇不屈、艰苦卓绝的悲壮一生;康生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词,他说:“今天我们来为十八年前为国牺牲的杨靖宇同志安葬,我们全党全国人民对他表示深切地悼念。中国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胜利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杨靖宇同志就是在斗争中英勇牺牲了的一个伟大的战士。杨靖宇同志的英勇奋斗的一生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他对革命最坚决最勇敢,任何困难不能把他压倒。他对党是最忠实的,他热爱人民,团结同志,能够把各族人民为共同的事业而团结在一起。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伟大的民族英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

国防部代表邓华上将介绍了东北抗日联军和杨靖宇将军在敌伪统治心脏艰苦奋战的情况后说:“靖宇同志的英勇顽强、艰苦卓绝、毕生忠实于党和人民事业、为国牺牲的精神是值得全军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发扬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来建设一支现代化的革命军队,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世界和平。”吉林省代表栗又文、黑龙江省代表于天放、辽宁省代表张雪轩、河南省代表邢肇棠先后在大会上致词。伊俊山代表抗联战友讲话,他说:“靖宇同志忠诚和热爱党的精神,永远服从党的利益、遵守党的纪律,为党的事业而忘我的奋斗精神,使大家受到深刻的教育。”

将军的儿子马从云在大会上讲话,他感谢党和政府对烈士家属的关怀和照顾,要继承父亲的遗志,为社会主义奋斗到底。他说:“党和政府非常关怀我们。1950年为我安置了工作,我参加工作以后,又教我学文化、学技术,把我培养成为有知识的人。今后我一定听党的话,无限忠诚于党。”

最后举行了安葬仪式,主祭人和陪祭代表步入陵堂墓室,瞻仰将军遗容,和将军作最后的告别。康生、周保中、冯仲云、于天放、伊俊山、吴德、栗又文、尹作序等亲手为将军盖棺,十一时五十分封墓。公祭安葬大会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结束。

1961年4月13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靖宇陵园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10月28日,国务院公布杨靖宇烈士陵园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1995年3月,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6年11月1日,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7年7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历年来,拜谒靖宇陵园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党政军领导有胡耀邦、彭真、杨尚昆、谭政、王恩茂、张震、钱伟长、彭冲、洪学智、顾秀莲、陈俊生、黄镇、刘精松、梁光烈、王克、常万全等。

在众多外国拜谒者中,日本人最多,如日本女作家泽地久枝、北海道大学教授小关隆琦、东三会友好访中团团长木下溪司、长白会会长桥本一郎、通化会、通友会、梁风会等。其中不乏当年曾在通化地区追剿过杨靖宇将军的日本关东军士兵,如日本军人佐藤曾两次拜谒、奧佐三次拜谒。他们怀着深深的忏悔和崇高的敬意发出真诚的表白:决不能让那段历史重演,让日中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