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1979—2018年山西省粮食作物产量的动态演变

时间:2024-05-25

周眉生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粮食安全”的概念最先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4年提出的[1],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由1979年的800.5万t增加到2018年的1 380.4万t,其中,2012年首次突破1 300万t,且连续7 a稳定在1 300万t以上,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1 387.2万t[2-3]。而从几十年来粮食消费情况看,大部分年份都是粮食调入省[4],2018年全省人均粮食占有量372 kg,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8.81%[5]。因此,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总结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方法,对1979—2018年山西省粮食作物产量进行分析,梳理40 a粮食作物产量动态演变过程,总结其中规律,为地方制定粮食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保障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提供支撑和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山西省粮食作物产量(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薯类)1979—2008年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2009—2018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2019》。

1.2 研究方法

1.2.1 变异系数测算 在概率论和统计学中,变异系数又称离散系数,是衡量资料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统计量,是概率分布离散程度的一个归一化量度,其定义为标准差与平均值之比。

1.2.2 相关系数测算 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的关系,相关系数是研究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量。简单相关系数,又称线性相关系数,用字母r表示,用来度量2个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其定义式如下。

其中,Cov(X,Y)为X与Y的协方差;Var(X)为X的方差,Var(Y)为Y的方差。

1.3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粮食作物产量的年度变化分析

由图1可知,1979—2018年,粮食作物产量呈现总体不断上升、个别年份深度下降的态势,最高的2014年比最低的1980年增加102.36% ;有7个年份比上年下降10% 以上,其中,1999年比1998年下降24.02% ,这与农业生产条件脆弱、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旱地占比高相关。在Excel 2003下,进行回归分析类型比选,二阶多项式拟合程度最高(R2=0.804 2),趋势线如图1所示。

由表1可知,各时段粮食作物产量均值逐步上升趋势,其中,1989—1998、1999—2008年2个时段变化不大,2009—2018年,粮食产量大幅跃升,比上个10 a增加36.49% ,而且连续7 a超1 300万t。

表1山西省1979—2018年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情况

由图2可知,1979—2018年,超过800万t的占比85% ,超900万t的占比57.5% ,超1 000万t的占比37.5% ;1999—2018年,超800万t的占比95% ,超1 000万t的占比65% 。据此推断,粮食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800万~1 000万t。

2.2 粮食作物产量的时段变化分析

表2不同时间跨度不同时段粮食作物产量的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是度量数据离中趋势的指标,用以反映某一时段内粮食作物产量的稳定情况。由表2可知,不同时间跨度之间,时间跨度越大,变异系数越大,呈现正向的规律性变化。这是由粮食生产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本质特征决定的,粮食作物产量是某一时段“三农”政策、气候条件、技术进步、市场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同时间跨度、不同时段之间的差异,更多提示的是某一时段内气候、技术、市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为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农业政策相对稳定,政策因素影响较小。

2.3 不同粮食作物品种与粮食作物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粮食作物产量是由各种粮食作物的产量共同形成的。1979—2018年,各种粮食作物的产量变化与粮食作物产量的变化存在较大差异,选取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薯类(马铃薯和甘薯)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整体上玉米为高度正相关与粮食作物产量变化趋势有较高的趋同性;其余作物均为负相关,与粮食作物产量变化趋势相异或相关性不强。其中,谷子、高粱为中度负相关薯类为低度负相关小麦、大豆为极弱负相关0.3)。不同时段内各种作物与粮食作物产量显示不同的相关性。2009—2018年,玉米为显著正相关谷子为高度正相关,薯类、高粱、大豆为中度正相关小麦为低度正相关说明这一时段所有作物均呈现与粮食作物产量一致的趋势,玉米、谷子更为明显,其他作物略差一些。

2.4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产量的变异分析

1979—2018年,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的产量变化差异很大。由表4可知,变异系数由小到大顺序为小麦<大豆<薯类<谷子<玉米<高粱。小麦≤20% ,大豆>20% ,薯类≤40% ,谷子>40% ,玉米≤60% ,高粱≥80% 。最高值/最低值由小到大顺序为大豆<小麦<薯类<玉米<谷子<高粱,说明大豆、小麦、薯类产量相对稳定,玉米次之,谷子产量差异较大,高粱产量差异巨大。

表4 1979—2018年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产量的变异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总书记2019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6]。山西是粮食小省,粮食产量仅占全国的2% 左右,对全国粮食供应影响不大,维持本地区粮食供需平衡和粮价相对稳定,主要是要处理好口粮和饲料粮的关系。

1979年以来,玉米一直是支撑山西省粮食增产的第一大品种。玉米作为口粮的比例较低,加工用途在国内也只占总产量的20% 多,用作饲料的占比达到60% ~70% ,而近年来我国粮食需求的增长主要表现为饲料粮的增长[1]。可以肯定,山西玉米产量的稳步增加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据测算,2013—2106年,山西省小麦缺口250万~290万t,稻谷缺口100万~115万t,玉米外销347.1万~432万t,其中,2015年,受全国玉米价格下跌的拖累,出现较为严重的积压[7-8]。2017年,政府提出“调减籽粒玉米”,2018年玉米产量占粮食作物产量的比例为71% ,比最高的2013年下降6百分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民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1979—2018年40 a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变化,特别是玉米产量和占比的持续增加,本质上是政府、农民、市场博弈形成的一种均衡状态。政府根据发展需要,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进行引导[9-15]。对2009—2018年不同主粮品种产量与粮食作物产量的相关性分析也显示,谷子、高粱、薯类均呈现正向发展趋势,粮食产量结构呈现出新的变化。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玉米“一粮独大”的局面会有所调整,粮食作物产量构成会更趋合理。

从长远看,要保持山西粮食安全,必须增强粮食生产的抗灾能力,提高粮食产量的稳定系数。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比例,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地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强粮食用地的抗旱抗涝、抗灾减灾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