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以河南省为例

时间:2024-05-25

陈敏丽,汪 徐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以河南省为例

陈敏丽,汪 徐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目前,河南正处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势严峻,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留守老人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受体力和知识的限制,农业生产效率逐年递减,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必须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化农民,拉大农业补贴的差别效益,树立农民、农村新形象。

农业现代化;劳动力老龄化;新型职业农民

《汉书》云:“民以食为天”,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向来重视农业发展问题,将粮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发展现代化农业显得至关重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强调: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使粮食产能进一步巩固提升,使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1]。河南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平原广袤、气候条件适中、耕地资源位居全国第4,成为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为早日解决三农问题,帮助农民早日迈入小康生活,河南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却给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增添了阻力。我国自1999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已有11 883万人[2],占总人口的8.87%,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上升了1.91%,增长速度较快。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发展或从事非农项目;而民众对从事农业生产态度的转变,也使得外出求学的青年人更多地考虑留在城市发展,使得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

本研究以河南省农业劳动力现状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造成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势严峻的原因,探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实现农业现代化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积极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建议,旨在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河南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状

劳动力资源是指经济活动人口与非经济活动人口的总和,其中,经济活动人口是指达到一定年龄的人口中,已经参加工作或要求参加工作的人员,也称劳动力人数;非经济活动人口一般是指达到一定年龄的人口中,未参加或不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员。本研究中的劳动力资源是指某一地区一定劳动年龄(16岁)以上的全部人口[3]。劳动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4]。

同经济发展水平一样,人口老龄化同样具有城乡差异,不过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与经济水平的城乡差异完全相反。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程度高于城镇、速度快于城镇、地区差异大于城镇、老年人口多于城镇等特征[5]。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城镇人口从2005年的2 994万人增长到2014年4 819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5.41%,其中,2010年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最快,为7.82%,所占总人口比例也从30.65%增加到45.20%;而河南农村人口由2005年6 774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5 843万人,平均年下降率为1.61%,农村人口数量呈现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流动人口系数逐年递增,流动人口的主力军又以青壮年为主,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实际农村生活人数进一步缩减。

综合对比表1和表2的数据可明显发现,2005—2013年,除2006年之外,农村65岁以上老人所占比例均高于全省水平。河南省农村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例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截至2013年,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高达农村人口总数的10.02%,可见,河南农村老龄化表现出与全国老龄化相同的特征,即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使农业生产缺乏劳动力的问题更加突出。

表1 河南省2005—2014年人口数据

表2 河南省2005—2013年农村人口年龄结构 %

2 河南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原因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自2001年起65岁及以上人口就已达到7.1%,并逐年递增,按照联合国标准,我国已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将在一定阶段内保持这一人口特征[6]。河南为人口大省,面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这一趋势更多地需要从经济、政策、文化3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其原因,从而为缓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出可靠的解决意见。

2.1 河南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计划生育制度的贯彻实施,河南省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近年来皆呈现较低水平,由图1自然增长率的线性预测不难推测出,河南省将在一定时期内仍旧维持目前的人口增长情况。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10年河南省总和生育率仅为1.3,远低于达到生育更替水平所要求的总和生育率2.1。而截至2004年底,河南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就有719.058万人,约占总人口的7.4%。按照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即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河南省人口年龄结构已步入老年型社会的行列。对表1与表2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的数据进行时间上的横向对比发现,农村老龄化现象更为突出,使能够有效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进一步减少。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河南省在出生率、死亡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生育意愿减弱,新生儿数量逐年减少;医疗条件的进步,社会保障的建立健全,给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存条件,使人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加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得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

2.2 农业生产收益低,城乡收入差距大

为了给农民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我国自2006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7],并给予农民各种生产补贴,以减轻农民的生产负担。然而,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逐年上升,农业生产成本也随之增高,农业生产效益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由表3可知,河南省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降低,从2004年19.3%下降到2014年的11.9%,年均下降4.95%。河南省地调队2012年对600个农户调查表明,平均每户种植0.34 hm2小麦,平均每公顷生产收益为4 710元,户均种植小麦的收益仅为1 600元,不如1个农民工外出打工1个月的工资。

表3 河南省生产总值分产业构成 %

表4则更加直观地反映了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连续6 a河南省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大约是农村居民的2.7倍左右。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值越来越大。2009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371.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 807.0元,城乡人均收入差额为9 564.6元;2014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672.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966.1元,城乡人均收入差额为13 706.0元,收入差额6 a增长了43.4%。

表4 2009—2014年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比 元

农业生产效益持续低下、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使农民不再固守原有的农田生产,而转向城市发展,最终导致农业生产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农村出现大量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8]。

2.3 相关政策不完善,农民务农积极性低

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农产品的生产量容易受到灾情疫情的影响[7],且一旦发生,波及面广,由此导致农产品价格出现巨大波动,使农民家庭收入处于忽高忽低的不稳定状态,若遇到极端天气影响,极可能出现血本无归的现象。虽然目前我国农业有种粮直补政策、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等39项惠农政策[9],但就政策的实施效果而言并不理想。补贴的金额一般只与种粮的面积或与产量等单一因素相关,而没有考虑到播种效率这一综合指标。

许多农民只在播种季回村耕种,平时进城务工,完全不顾浇水、施肥、除草等平日的维护工作。而此类农民所获补贴在数量上与常年在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几乎没有差别。最终农业补贴并不能对其农民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反而会更加打击辛苦劳作农民的积极性,也促使强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愿望更为强烈,使农业劳动力越来越向老龄化聚集,最终导致土地广种薄收,粗放经营模式更为严重。

2.4 城乡发展不均衡,从事农业意愿低

河南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又因其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发展状况远不如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更愿意离乡外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最终使河南成为人口净输出省份(流出人口大于流入人口的省份)。从表5可以看出,2014年河南农村常住劳动力资源总数较2000年有所增多,增幅比例达到4.70%,而实际从业人员总数只增长了2.02%,从业人数比例明显下滑,当然仍需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对劳动力资源的统计在年龄上只设置了下限即满16周岁,却未限定劳动力资源上限,这就造成了将因年老体衰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工作的人仍旧囊括在劳动力资源的总量里。而就具体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比例来看,2000年河南农村常住劳动力从事农业的比例高达75.53%,而到2014年仅有54.52%,下降幅度高达27.8%。可明显发现,目前农村劳动力拥有了除农业外更多的就业选择,而在综合考量下,部分劳动力退出农业生产市场,谋求其他发展途径,这也就意味着河南省农村常住劳动力中,有其他发展途径的人群将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农业劳动力更加凸显高龄化的特点。

表5 河南省农村常住劳动力从业比例分析

3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河南省农业发展的影响

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是人类发展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关乎社会安定和国家独立[10]。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11]。

3.1 土地粗放经营,隐性撂荒严重

随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加剧,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农忙的时候,仅凭家中留守的老年劳动力完成农活儿几乎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若选择雇人播种、收割,又需要支付相对较高的劳务费用,使原本就不多的农田收益更加微薄,农民根本无利可图。从表6可以看出,耕地面积虽处于逐年递增的趋势,而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幅度却不大,导致耕地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呈现波浪式下降的趋势。相对于2003年,2013年河南省的耕地面积增长了13.3%,但有效灌溉面积仅增长了3.69%。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农业科技的日渐成熟与发达,农业生产效率应逐年提高。但在实际的农业发展中,因缺乏青壮年劳动力从事相对高强度的农业生产,留守的老年劳动力只能在自己体力允许的条件下从事相对轻松或力所能及的农耕事项,导致大量田地得不到有效利用,出产率降低,良田变草地,土地粗放经营,隐形撂荒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表6 2003—2013年河南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

3.2 现代化农业推进缓慢,影响新农村建设

早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已指出,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12]。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对农业现代化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在农村,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农民日益成为主要劳动力,由于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等的制约,严重影响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新技术的推广、良种的使用、土壤的改良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影响极大[5]。

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比,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更直接作用于整个生产过程,它的持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为显著[13]。此外,人口老龄化引起家庭规模缩小,赡养比提高,农民个人负担加重,也会影响家庭的资金安排,对农业投入产生影响。

4 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对策与建议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劳动力状况更是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联系[14]。为早日实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需要培养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4.1 改变农业增长方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想要留住青壮年劳动力的脚步,必须尽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15],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自给自足,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当然,推进农业现代化,最需要的还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参与与建设。通过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或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进行相应的农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加上中央及地方给予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优惠,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现代农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加入到新型职业化农民的建设中来,为建设新农村添砖加瓦。

4.2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拉大农业经营的差别效益

因农业自身抗风险系数较低,要想提高河南省农业的综合竞争力,还需在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都给予及时的补贴和帮助,从而维护农民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为保障粮食安全,避免粮食短缺的现象发生,可以对种粮大户给予额外的资助或补贴。同时针对一般补贴的发放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我国部分农业补贴的具体金额是根据每家每户登记在案的田亩数发放的,这样没有从事播种、耕地的农户一样可以得到补贴,不利于激发农民务农的积极性。为了能将补贴发给真正从事农业耕种的农民,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将种粮的效率纳入补贴发放的标准当中,一方面可以有效激励农民进行优耕优种;另一方面还能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实现。最后补贴政策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到地质环境的差异,尤其是针对一些耕作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区应给予更多的支持,避免抛荒撂荒现象的发生。

4.3 积极进行农业文化宣传,树立现代农民好形象

为消除大众对农民的偏见,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应采取积极举措。一方面在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入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破除乡村的陈规陋习,倡导农村文明新风尚。另一方面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让城市中生活的人们看到新农村的发展与改变,避免大众传媒报道中恶意夸大或是抹黑农村现实状况,尽可能消除百姓对农村和农民的主观偏见,使农民更多地成为一个职业化的名称,而不是地区的表现,也能让越来越多的能人志士参与到新农村的发展建设中,以推进农业现代化,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1]德州日报采编部.确保亿万农民迈入小康[EB/OL].[2016-01-28].http://economy.gmw.cn/newspaper/2016-01/28/content_110937 982.htm..

[2]刘丽洁,高会静,余婷婷.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分析[J].当代经济,2015(23):82-83.

[3]王静.劳动力资源供给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9(6):47-53.

[4]王欢.江苏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劳动力供给趋势 [J].中国统计,2015(1):31-33.

[5]林宝.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应对[J].西部论坛,2015,25(2):73-81.

[6]霍晓芳.人口老龄化问题与政府对策研究:以常熟市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7]唐序.农业税费改革对四川农民收入的影响[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8]杨淑琼,刘河元.“空巢”村农民主体缺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3):325-328.

[9]肖大伟,潘文华,胡胜德.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体系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3):262-266.

[10]李晶.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665-4666.

[11]赖作莲.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综述[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13.

[12]《河南农业》编辑部.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J].河南农业,2012(6):1.

[13]陈宇学.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与中国经济发展[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4):30-38.

[14]朱国城.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 [J].学术研究,2007(7):79-82.

[15]赵玲.河南省农业劳动力状况初探 [J].现代企业教育,2013(2):124-125.

Effect of Aging Labor Force 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Taking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HENMinli,WANGXu
(College ofPublic Administration,Hohai University,Nanjing211100,China)

At present,Henan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deepening the rural reform,vigorously develop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aging trend of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s grim,which brings adverse effects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 of urbanization,rural areas a large number of young workers choose migrant workers,left behind old people engaged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limited by the physical and intellectual,and de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erious harm tothe safetyofChina's grain production.To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we must speed up the cultivation ofnew professional farmers,pull the difference benefits ofagricultural subsidies,and establish a newimage offarmers and rural areas.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agingofthe labor force;newprofessional farmers

F323.6

:A

:1002-2481(2017)01-0146-05

10.3969/j.issn.1002-2481.2017.01.37

2016-07-2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6B47914)

陈敏丽(1992-),女,江苏扬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