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红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时间:2024-05-25

高正杰,段 晶

(红河州农业科学院,云南 蒙自 661199)

红河州地处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和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前沿,拥有河口和金平国家级一类口岸及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红河综合保税区、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 个开放发展平台,区位优势明显;州内雨热同期、水热资源丰富、高原型气候多样立体、得天独厚,中药材野生资源丰富多样,特点突出,是屏边三七、金平人参的分布中心[1-2],被誉为“滇南生物基因库”。截至2022 年底,全州成功申报“云药之乡”6 个。

1 红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概况

1.1 全州发展现状

近年来,红河州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号召,先后出台《红河州“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红河州“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将中药材产业纳入打造“绿色食品牌”六大产业之一,全州中药材在种植规模、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2022 年,红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36 万hm2,产量22.57 万t。从表1 可以看出,除2020 年因种植结构调整、导致种植面积下降外、种植面积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6.99%;2022 年种植面积达10.36 万hm2。从产量方面看,2019 年因雨热不均和市场价格下降的双重影响减产外,总产量持续保持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4.55%,2022 年总产量为2018 年的1.72 倍。

表1 2018—2022 年红河州中药材种植情况

1.2 县(市)发展现状

目前,中药材种植已遍布全州13 个县(市)。2022年,红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1.5 万hm2以上的县有屏边县、金平县、绿春县,0.5 万~0.9 万hm2的县(市)有蒙自市、红河县、建水县、元阳县、河口县,0.5 万hm2以下的县(市)有泸西县、开远市、弥勒市、个旧市、石屏县。从表2 可以看出,红河州中药材种植主要集中在屏边县、金平县、绿春县、蒙自市、红河县、建水县6个县(市),其种植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75.43%,产量占全州总产量的61.06%。

表2 2022 年红河州各县(市)中药材种植情况

表3 2022 年主要药材品种种植及分布情况

红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的为屏边县,2022 年达到2.32 万hm2,占全州总面积的22.34%,产量2.45万t,占全州总产量的10.85%。种植品种主要是砂仁、草果、八角、生姜。种植面积第2 的为金平县,2022 年达到1.61 万hm2,占全州总面积的15.56%,产量3.55万t,占全州总产量的15.71%。种植品种主要是砂仁、草果、南板蓝根、香茅草。此外,得益于政策支持,屏边县、红河县、绿春县、泸西县、金平县、弥勒市6 个“云药之乡” 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总面积占比达到67.80%,产量占比达到44.20%。

1.3 种植品种及地域分布

红河州是云南省中草药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已查明记载的中药材资源种类911 种,占全省总资源的13.89%(全省药用生物资源6559 种),常规种植中药材品种54 种,占比37.24%(全省常规种植145 种),其中规模化种植品种5 种,占比16.67%(全省规模化种植品种30 种),是重要的“云药”生产基地[3]。2022年,红河州中药材优势主栽品种(种植面积666.7 hm2以上)有12 种,其中1.0 万hm2以上的品种有草果、砂仁、万寿菊、生姜、八角,0.5 万~1.0 万hm2的品种有南板蓝根,0.1 万~0.5 万hm2的品种有三七、黄精、红豆杉,0.1 万hm2以下的品种有香茅草、重楼、薏仁。优势主栽品种覆盖全州13 个县(市)。经过近5 年的发展,全州中药材产业逐渐形成了以屏边县、红河县、绿春县、泸西县、金平县、弥勒市6 个“云药之乡”为产业核心,砂仁、草果、万寿菊等优势主栽品种集群发展,三七、金果榄、辣木等特色品种突出发展,黄精、当归、葛根等药食同源、粮药兼用品种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2 红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滞后

目前,红河州中药材种植主要集中在屏边、金平、绿春等边疆县(市),种植模式仍处于“一家一户”分散化经营阶段,农场式、合作社等新型中药农业组织模式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种植基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较为滞后;种植过程中存在滥用农药、“大水大肥”等问题,中药材农残超标、品质下降问题突出,“三品一标”认证程度低;产地缺乏统一的加工标准,全产业还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生产阶段,整体呈现“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

2.2 品牌竞争力不强,从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近年来,红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但依旧缺乏具有行业影响力、核心竞争力的本土龙头企业,同时从业企业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知名品牌数量少、产品品牌化程度低、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红药品牌”的“走出去”。截至2022 年底,全州共有中药材企业93 户,其中加工企业30 户,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仅4 户,其余大部分企业主要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程度低、品种较为单一、品牌化程度低,未能实现品牌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局面。

2.3 市场体系不健全,全产业链融合化、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低

目前,全州中药材产品交易市场仍以传统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为主、交易模式以传统 “药商收购”为主,全产业链仍然以第一、二产业为主,未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级联动的多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圈;缺乏统一的专业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及电子信息平台,全产业链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低,缺乏集约化、专业化仓储条件,药材储存环境简陋,药材混乱,药材品质不佳,市场信息不透明,从业人员无法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信息。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标准化、绿色化建设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乡村振兴发展等项目,加强中药材主产区道路、水利设施等建设,全面推进道地药材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推广生态种植、仿野生栽培、半野生栽培等绿色种植模式,加强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应用,积极推进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从源头保证道地药材质量;依托“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引导、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从业人员整体水平。加强科技研发和数字化协同应用,制定产地加工标准、引进产地加工先进技术和自动化设备,提高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3.2 引进产业龙头企业,打造世界一流“红药”知名品牌

引进产业龙头企业,推动发达地区资本、技术、市场等资源与红河州中药材产业优势相结合,推动“药材”变“药品”。带动区域内产业由原材料产出向精深加工转变,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强培育壮大本土州级、省级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微信、短视频、电商等新媒体、新平台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宣传力度,提升“红药”知名度。巩固提升“红河灯盏花”“泸西除虫菊”“金平人参”“金平砂仁”等地理标志产品、将其打造成红药区域公共品牌。

3.3 推动多级融合发展,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

全面整合资源优势,建设集交易流通、仓储物流、质量检验检测、线上线下交易、数据服务的“五位一体”现代化交易流通中心,打造辐射全省、面向世界的中药材全产业链全产业集群。在现有产业链的基础上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产业链向智能化、信息化、动态化、绿色化、集群化转变。同时将中药材产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多级联动,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圈,打好中药材“健康牌”“旅游牌”“文化牌”三张牌,建设省内领先的集医药保健品深加工、养老养生、健康旅游的综合发展体,建设集民族药种植加工,药膳生产加工,休闲度假的综合发展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