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乐山市发现大规模淡色崖沙燕洞巢

时间:2024-05-25

刘方庆 文陇英

(西南山地濒危鸟类保护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乐山,614000)

2018年3月初,作者在乐山市岷江沿岸一带进行调查时发现一采沙场的废弃沙丘背面和侧面均有大量的淡色崖沙燕(Ripariadiluta)洞巢。此处为非作业面,距离市中心约10 km,断面总面积约为80~100 m2,土质为沙质土壤,较为疏松,地理位置为N 29°28′11.3412″,E 103°46′20.3412″,海拔340.6 m。根据作者连续2年(2016~2017)的调查,此处繁殖地为2017年人为因施工挖掘后新形成的砂石,形成时间不到一年,但只因此地人为活动较少,离水源、农田近等,为淡色崖沙燕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此繁殖地周围常见的其他鸟类还有白鹡鸰(Motacillaalba)、白鹭(Egrettagarzetta)、麻雀(Passermontanus)、白颊噪鹛(Garrulaxsannio)、家燕(Hirundorustica)以及珠颈斑鸠(Streptopeliachinensis)等。

此处营巢地特点为3个连片的高大沙质土丘环绕在一起形成一个几乎封闭的环境,土丘高度为7~10 m,长度约为20 m,土丘上长有零星的杂草,其洞巢集中在沙丘中部偏下的垂直断面带,经过仔细统计,巢洞数量总共为1176个,经观察均能发现繁殖鸟所利用的粪便、羽毛、足迹和洞口檫痕等(图1)。此集中繁殖区域平均巢密度达35个/m2,密集处则超40个/m2。巢洞口呈左右长、上下窄的椭圆形状,巢口横径(7.55±1.29)cm,巢口纵径(5.5±0.96)cm,巢洞深(63.21±15.47)cm(n=14)。其繁殖开始于2月底或3月初,曾多次见到上千只淡色崖沙燕在觅食和喂食巢中雏鸟之间忙碌,时而归巢时而出巢的壮观情景,雏鸟多在4月中旬离巢出飞,也曾见到众多的雏鸟随亲鸟出入。

淡色崖沙燕隶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燕科(Hirundinidae),沙燕属,常活动于沼泽及河流之上,广泛分布在新疆、青海以及中国南方的多数地区,在四川主要分布于四川东部地区[1]。近年来对淡色崖沙燕的繁殖生物学研究在国内仅见于少数繁殖行为[2-3]和鸣声[4]等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在乐山市发现的最大规模的淡色崖沙燕集群繁殖现象,对其集群繁殖现象的报道尚属首次。此次发现表明此地是淡色崖沙燕最适宜繁殖的栖息地之一,将为以后繁殖生物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基地和有价值的线索。

图1 淡色崖沙燕洞巢Fig.1 The nests site of Riparia diluta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