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意义*

时间:2024-05-25

钟贞山 吴东纳

2023年7月, ***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1]。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P24-25)列为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取得全局性实效的有力举措。在***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丰富了“两山论”的实践维度,厚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实践路径,为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和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机制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大实践

***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1]。加快美丽中国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

(一)***生态文明思想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科学指引

***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生态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美丽”是美丽中国建设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题中应有之义。从生态环境维度来说, 美丽中国主要表现为天然自然的天蓝、地绿、水清,以及与人工自然的交相镶嵌在外在形式、内在作用、文化意蕴上的融洽和谐。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就是要建成为自然环境优美、外在形式协调、内在作用互利、文化意蕴相洽的美丽空间。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基础在“全面”,坚持在系统治理、生态理念、绿色转型、制度创新等各方面不落一方、全面协调发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与充分发展。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生活系统、生产系统将互为链接成为绿色超循环系统,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家园。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阶段,是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优势叠加的红利释放期和动能升级的转型关键期,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迎来了体系再造、标准升级、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机遇。新征程上, 我们要统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局,坚持系统观念,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努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一是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实施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3](P461)。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能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 实现更可持续、更有效率、更为安全的发展。同时,高质量发展又能为实施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保障,要通过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来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之间的关系。二是抓住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望更高与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不足的主要矛盾,聚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三是坚持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体系的建设中。坚持保护优先,充分应用自然修复和人工保护两种手段,既要为自然修复力的发挥提供条件,又要主动作为,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强化人工修复和环境系统治理。四是坚持最严格制度的外部约束和激发呵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内生保护动力相协调。一方面,发挥法治对环境保护的刚性约束力,用严格的制度管权管人、护蓝增绿;另一方面,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自觉、 道德自觉和行为自觉。发挥生态法治与生态文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协调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是坚持“双碳”目标承诺和实现目标行动自主相衔接。围绕“双碳”目标独立自主地探索实施路径和方式,自主控制节奏和力度,承担大国责任,引领全球环境治理。

(二)高标准谱写美丽中国区域篇章是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示范样本

聚焦福建、贵州、江西、海南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重点区域,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视察海南时指出,“海南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4];视察江西时指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5]。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山清水秀的自然优势、物产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为依托,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巩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培育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等为主要任务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展示美丽中国建设的靓丽名片和示范样本。

一是着力打造生态保护与修复样本。如海南省在蜈支洲岛海域设立珊瑚苗圃培育基地,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效果明显;文昌市积极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巩固提升。 二是着力打造全流域生态治理样本。如江西省牢牢把握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构建全方位立体式流域生态保护格局,“五河两岸一湖一江” 全流域保护与治理取得重大成效,河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3年,江西省级总河湖长会议指出,要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打造河湖长制升级版,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河湖。三是着力打造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样本。如贵州省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坚持农业生产有机绿色导向,强化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努力走出生态产品价值可量化、能变现的绿色发展新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四是着力打造生态理念传播样本。如福建省大力弘扬绿色文化,将生态环保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通过举办环保主题摄影大赛、“6·6八闽放鱼日” 等一系列传播生态理念的活动,营造全民关注、全民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五是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制度样本。如江西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在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有力实践,为美丽中国建设谱写了区域层面的示范篇章。

(三)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体现***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场的实践方案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2](P19),“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2](P46),***总书记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 结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6](P7),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提升人民生态福祉为价值旨归,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现实诉求, 这是***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的深刻体现。

美丽中国建设坚持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生态问题为出发点,在坚持问题导向中回应并指导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生态修复、流域治理、绿色转型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与重点问题,在对现实问题的深入考量中进行长期建设规划,找准未来实践着力点。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形成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领域,打造高品质人民生活,是***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场的深刻展现。

二、美丽中国建设丰富夯实***生态文明思想“两山论”的理论与实践

***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这就为美丽中国建设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清晰道路。美丽中国建设在实践中始终以***生态文明思想“两山论”为指导,不断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打通“两山”转换通道,在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上实现高质量长远发展。

(一)美丽中国建设彰显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理论,形成了逻辑严密、与时俱进、内涵丰富、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思想。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引和根本价值遵循。 ***指出,“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7](P33)。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路,是***生态文明思想“两山论”所体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是全面建设美丽中国探索“两山”转换通道的科学实践范式。

(二)美丽中国建设为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有效模式

美丽中国建设要求坚决摒弃唯GDP论的传统错误思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模式,不断探索适合本省省情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加快完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多元实现路径。

在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践中,要厚植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发展。一是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产业化利用。如: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绿色低碳工业、生态服务业等,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生态绿色品牌。二是全面开辟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如:搭建生态产品供需对接平台,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交易新体系, 实现资源与资本的高效对接。三是纵深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补偿。如: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开展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等,不断扩宽生态补偿资金渠道。四是深化绿色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如:开发绿色信贷产品、推进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推广绿色保险等,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全面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兼顾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 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的、生态产品价值可量化、能变现的绿色发展新路,加快打通“两山”转换通道,为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有效模式。

(三)美丽中国建设展示***生态文明思想两点论与重点论辩证思维的实践伟力

***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两山论”,是***总书记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矛盾分析法,针对过去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观点所提出的科学辩证可持续的重要论断。“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是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两手都要抓的形象表达,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两点论全面看问题的哲学思想。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之初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都是将环境损害视为经济增长理所当然的必要代价,都是用孤立静止而非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同时发力,避免一点论和片面性。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反映了“绿水青山”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先主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论思想的深刻体现。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强调要兼顾环境与经济,生态环境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主要方面。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务必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地位,绝不走牺牲绿水青山换取经济效益的粗放发展的老路、错路,这是从更高层次、更具持续性的意义上推动经济高质量长远发展。在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实践中牢固树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 全国上下生态文明的思想和行动更加自觉,生态环境保护合力深度凝聚,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逐步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思想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思维。

三、建设美丽中国是激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绿色基因

***总书记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1]。美丽中国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美丽中国建设是激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绿色基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续发展的战略支撑。

(一)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鲜明底色

美丽中国建设是描绘好新时代改革发展新画卷的重要支撑,是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新任务、对标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新要求的必然路径。

一是以绿色技术催化创新发展。在建设美丽中国实践中,无论是推动绿色能源革命、实现减排降碳绿色发展,还是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机制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制度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美丽中国的前沿性、应用型研究,丰富拓展了创新的内容和方法,驱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二是以绿色产业促进绿色发展。构建全方位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绿色生态农业建设扎实推进,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绿色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势头强劲, 生态产品交易市场持续扩大,生态产品价值补偿多元化发展,在持续探索打通“两山”转换通道中推进城乡绿色发展。三是以绿色生活提升人们共享美好生态环境的幸福感。建设美丽中国将绿色生态作为最大财富与优势,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生态保护和修复各方面所进行的多项举措使得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巩固提升,乡村振兴在生态产业化中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实现, 群众幸福感和满足感不断增强。四是以人与自然共生关系带动实现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所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和乡村振兴局面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充分照顾到各社会群体的生态权益和生态诉求,避免因资源分配不均和权利滥用而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贫富不均引起的各类纠纷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五是以绿色政绩观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体系是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制度保障。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资源修复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绿色政绩观,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绿色发展的能力和本领, 政治生态呈现新气象,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生态文明思想“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科学思想方法的实践应用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这是对普遍联系和系统观念的哲学表达。系统观念是新时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思想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2](P20),这是***生态文 明思想的科学思想方法,也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美丽中国建设是一个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动态发展的有机整体系统。整体系统的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叠加,“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整体加强,共同发展”[8](P30)。美丽中国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性功能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穿针引线、合纵连横中深入带动其他领域建设,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整体性推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绿色基因,体现了***生态文明思想应用“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思想方法的生动实践。

(三)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续发展的战略支撑

***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9]。***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了战略高远的永续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美好价值愿景的全新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时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作为大党领袖解决中华民族面临危机问题的责任意识。***总书记指出,“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7](P3)。“抓好” 生态文明建设突出高质量要求:一是要“抓紧”,即对威胁人民群众生态安全和生态权益的重点问题进行抓紧治理; 二是要“紧抓”,即对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力度久久为功。美丽中国只有在“抓紧”和“紧抓”生态文明建设中才能得以实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告诫人们,要把改良了的土地留给子孙后代,这是在维护生态代际公平的过程中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过程论思维。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要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协调均衡代内代际生态利益、化解生态矛盾冲突、推进代内代际生态公正,让美丽中国的建设成果惠及代内代际所有人民,让子孙后代在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获得高度的幸福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生态支撑。

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示范路径

***总书记指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示范路径。

(一)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践篇章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3](P41),“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10](P362)。由此可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关键任务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是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是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而做出的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国家各区域层面共同努力,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念。在此过程中,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劲的绿色支撑,正在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践篇章。

(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示范路径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战略的实践支点,寄托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深切期待。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奋力开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需要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质量发展现代化新路子。一是积极推动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建设坚持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低碳化,坚决摒弃“从环境中索取”的粗放不可持续型发展模式, 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二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多年来,美丽中国建设持续开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空气环境质量提升、 土壤污染管控、 生态环境污染事件防范等多项冲刺攻坚行动,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三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美丽中国建设牢固树立系统观念,从整体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科学生态观。四是提高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完善生态保护制度机制,增强群众环保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性与示范性相统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20世纪80年代欧洲提出的“生态现代化”并不是等同的概念。欧洲的“生态现代化”是要在西方社会现存制度框架下通过绿化市场转型成为生态资本主义,主要在非政府组织的环境抗争或社会动员中实现资本主义的有限“绿化”,奉行的是一种“浅绿”意识形态。而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则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旨归,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下,完善全面、多方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得到社会主义法律框架强有力的保障,践行的“是一种‘红绿’意识形态”[11](P50),“把人民群众对清新的空气、 干净的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美丽家园的需求愿望转化为人人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自觉”[12](P7),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整体统筹、战略规划的全局性发展方向。

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树立系统观念、建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等方针,坚持全面整体推进与试验区建设相统筹,是全面性与示范性相统一的时代实践,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全局性顶层设计贡献了实践方略和示范路径。“十四五”时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13](P27),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五、美丽中国建设为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机制提供中国方案

***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4](P225)。平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是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生态空间的正确人类活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实际情况,在推进生态综合治理、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形成中国方案。

(一)美丽中国建设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供创新制度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是***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它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要求人与自然间的正向关系建构,最终实现长久安全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遵循。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7](P99),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是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可靠保障。在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中,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要求,充分发挥福建、贵州、江西、海南等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先行先试的首创精神,探索出一批领先全国的制度成果。科学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健全耕地休耕轮休制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强化河长制湖长制、打造林长制升级版。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考核评价机制和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等等。

(二)美丽中国建设为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提供典型案例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把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正确方向,同时对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突出各地优势与特色,为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典型案例。

一是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如江西省赣州市作为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持续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探索形成了废弃稀土矿山治理“三同治”模式、崩岗水土流失治理“赣南模式”、小流域治理“生态清洁型”模式、“多层次”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生态综合执法体制等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经验,初步建成了以“废弃稀土矿山环境修复样板、我国南方地区崩岗治理示范、多层次流域生态补偿先行”为明显特点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典型范例。

二是推行自然资源休养生息。如浙江省适度推进山区陡坡耕地的生态退耕,完善耕地休养生息保障约束机制; 严格落实休渔禁渔期制度,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养护和修复渔业资源,守好东海“生态线”。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耕地河湖资源保护与修复治理,真正做到为生态留白、为发展增绿,确保自然资源休养生息。

三是推动实现“河湖林长制”向河湖林“长治”转变。如安徽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河长湖长履职情况考核,实现河湖水域管护全覆盖,河湖治理呈现河湖“长治”新面貌。安徽祁门县作为林业大县,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抓手,通过压实林长责任、强化管护举措等措施,推动全县林业实现“双碳”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 林业资源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森林质量优化和生态富民成效明显,林长制“长治”效果显著。

(三)美丽中国建设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中国范例

2020年9月, ***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 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5]这充分展示了我国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决心,彰显了***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胸怀天下的格局视野,体现了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使命担当。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体现了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其宏观出发点、价值目标、动力体系等也规范着全国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立足实际,扎实纵深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深入实施碳汇能力提升工程。2022年以来, 全国各地分别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如江西省、湖南省、四川省等相继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 全力打造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先行之地、示范之地。聚焦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一系列重点任务目标,旨在扭转“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高污染发展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化转型,为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作出积极贡献。美丽中国建设在推进生态综合治理、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低碳转型等方面提供了典型范例,是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生动实践,体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

六、结语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伟大实践。在生态保护与修复、全流域生态治理、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等方面高位推动、大胆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厚植鲜明绿色底色,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在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中体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始终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扎实开展建设实践,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迈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步伐。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彰显大国担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