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夏玲
(武汉文理学院商学院 湖北,武汉 430345)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乡村贫困地区因缺少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本而出现贫困甚至脱贫后返贫现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六千多万贫困人口已实现全面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下降到4%以下。实现全面脱贫后,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还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指引下,脱贫攻坚后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是发展的重点与难点。而乡村如何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供给,人才又来源于高等院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共同富裕,高效有责任做好教育,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人才。教育部明确指出了高校关于如何培养人才、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的方向。鉴于此,高等院校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地方高校因具有国家对其教育功能的定位以及高校本身的师资、设备等资源储备优势,成为推动我国乡村振兴的生产力。地方高校具有教书育人、教学研究、科研创新、传承文化、服务地方的职能,但最核心的功能还是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人才。地方高校的本质在于教育,教育能为社会产生正的外部性,促进经济发展。基于此,本文展开关于地方高校如何振兴乡村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旨在于探索地方高校推动乡村振兴的模式,明确地方高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须承担起高等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形成地方高校精准助力乡村振兴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可行性决策。
自我国全面脱贫以来,如何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关于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有学者从高校发展的视角展开,比如李谷成[1]突破传统农业观念,从农业经济学科转型视角展开,指出由于农业经济学科面临着全球化竞争和基础学科的介入等挑战,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亟需转型;王平祥[2]从农业院校视角展开,研究高等农业院校的转型与重构,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农科院校学科交叉融合、促进资源共享和创新、实现国际合作的转型路径;王鹏[3]从高校服务与收益双向视角展开,指出高等农业院校帮助农村实现贫困治理,同时治理农村贫困又促进了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杨玲飞和魏京录[4]从高校贫困大学生帮助乡村振兴视角展开,指出以“三全育人”的思路培养人才精准实现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的有序开展。
还有学者从专业人才培养视角展开研究,比如郭丽君和陈春平[5]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高校培养农业人才指明了方向,高校据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亚文和梅星星[6]认为农林本科院校可通过构建多元化“双主体”培养模式、搭建校企政三方合作融通平台来实现乡村振兴;王善科[7]则指出高等农业院校应顺应农业供给侧改革,创新师资队伍以培养农业专业人才;李才[8]认为高等院校提供了乡村发展需要的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李欣悦[9]指出高等院校可创新大类招生政策以匹配专业人才,通过分流培养模式培养人才;刘嘉和钟满田[10]认为高职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适合市场的人才,形成人才智库。
综上所述,关于高等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研究中,大多学者从农业院校着手,但我国农业院校和乡村数量是不均衡不对等的,农业院校服务乡村的力度是有限的,许多农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最终因地域和专业的受限并未从事乡村服务工作,导致乡村振兴所需人才供应不足。本文从地方高校着手,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改革,更精准的对接区域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全面方面的振兴任务。
统计年报显示2020年我国已实现全面脱贫,但脱贫不是经济发展的终点,而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起点。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略下,乡村发展有了新的成效。在倡导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当前,地方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只有为乡村培养并引进和留住人才,才能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理念和技术,从而实现乡村现代化的发展[11]。但由于我国地域发展的不均衡性,乡村因地域偏远、基础薄弱等落后条件,难以吸引人才的加入。虽然“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给乡村农产品提供了发展的新渠道,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的欠缺导致乡村电商产业发展受限,难以形成强大的产业链。人才不足成为乡村发展的阻碍。
在支持乡村发展的过程中,乡村服务队伍起到的作用有限,比如高校专家、教师和学者对地方高校服务乡村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地方高校更多的倾向于提高就业率,而忽视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和高校服务社会的宗旨。以就业率为导向,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不够清晰,导致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的供给与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实际需求质量不对等[12]。人才质量与实际不匹配影响乡村振兴的推进进度。随着乡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高校提供的人才难以满足乡村的发展,人才数量不足,同时,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培养的人才质量堪忧,阻碍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实现。
地方高校关于新型涉农发展的学科课程设置较为缺乏,导致大学生服务乡村的意识较为欠缺,乡村发展专业技术不足。新型涉农课程是发展新农业的基础,而村民普遍教育水平低,年龄结构偏老龄化,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对新理念更是不太了解。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亟需高校设置相关课程,通过培养专业人才的形式,将新型理念和专业知识输送到乡村。地方高校因和当地区域是相辅相成的,有义务为地方区域发展设置相关新型涉农课程,培养乡村发展所需专业人才。
不同于中央重点支持的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各方面发展存在一定限制。一是学校硬实力,重点实验室等教学设备不完善影响学生生源;二是学校软实力,除了设施不完善外,学校名气、晋升机制、福利待遇都落后于部属高校,难以吸引优质师资资源,导致师资力量不足,而教师是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生产力。
在科学研究方面,地方院校开展科研项目的运行机制不完善,课题资源较少,重视度不够,政府投入和激励不足。课题产生的科研成果因资金等限制不能直接投入生产,最终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进而导致对学生的指导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理论与实践脱节。科学研究是掌握学科最前沿知识的有效途径,而部分地方高校因资金受限忽视了科研对教学创新改革及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性。
地方高校肩负着培养地方人才和科研创新服务社会的使命。在乡村发展有所成效的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下必须突破传统的“三农”观念认识,建立现代乡村理念,培养新型专业人才,促进乡村全方面发展。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定位和资源优势,通过为乡村发展培养并输送专业人才,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人力资本和专业知识欠缺问题。针对当前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四个层面提出地方高校振兴乡村的改革措施。
转变地方高校教育思维,服务乡村不再是农业院校的专有职责,地方高校更应承担应有义务,并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鉴于地方高校的地域属性,地方高校与区域发展相辅相成,可实现地方高校同当地政府组织的合作,比如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地方农商行、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一样,可以考虑将地方高校纳入地方政府组织,因为地方高校具有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人才的职能,能更有效更精准的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共同富裕,所以乡村振兴的前提在于农村产业发展,产业兴旺是防止脱贫返贫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同时,舒尔茨的现代人力资本提出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发展乡村亟需专业人力资本。而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为顺应乡村发展,高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助力乡村振兴培养专业人才。鉴于此,地方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注重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基于产业兴旺的需求可将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旅游环保等课程与乡村振兴融合,为乡村振兴培养经济金融、旅游管理、工商农业等专业人才。基于成果导向理念,如何培养专业人才,地方高校应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着手,增加新型涉农课程,将专业课程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同时,运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不同于部属高校“985”“211”的名气,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应发挥地方高校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优点,所以,地方高校应发挥其他优势,在实践中培养专业人才,激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到当地乡村,同时地方高校可与地方企业合作,定期邀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企业人员宣传教育振兴乡村理念和乡村利好政策,培养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结合,发挥专业优势,比如传播数字化新技术理念,推动“互联网+”与农产品的结合,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的融合,从而帮助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应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深入乡村的志愿者活动和“三下乡”等实践活动,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向乡村传递新技术新概念,助力乡村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搭建服务乡村人才库,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开展此类实践活动一方面培养并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大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并服务于乡村。
地方院校是高等教育的实施者,高等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地方高校作为高等院校的成员,肩负着为经济发展培养人力资本的使命,地方高校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同样重视地方高校的发展,完善地方高校的设施建设,吸引师资和学生生源。基于此,通过政府和地方高校双向合力,完善运行机制,实现政府与地方高校的合作,振兴乡村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且地方院校与乡村振兴是相互推动的,只有政府加大投入支持地方高校,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激励,包括提供足够的科研经费、科研设备等,才能更好的实现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的本质,以便吸引更多的优质师资力量和学生生源,从而培养社会所需专业人才最终服务于社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