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字经济时代法治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时间:2024-05-25

王黎黎,唐文丹

(大连海洋大学海洋法律与人文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3)

1 问题提出与研究

基于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深度交流,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与法治保障相融合,为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近年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政策的相继出台,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乡村重大任务。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法治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法治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实施好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健康良性发展,需要法治予以保障。坚持把发展的速度、法治和效率统一起来,推进乡村振兴稳定发展,促进乡村法治建设稳步向前[2]。

2 数字经济时代下法治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2.1 法治互动方便快捷

乡村振兴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区块链、云数据等技术的支撑下,实现了乡村与政府间的有效互动,增加了相互间的互动频率,提升了政府便捷于民的良好形象。2020年随着国家乡村试点工作的展开,各地乡村政府也开始通过建立政府数字管理平台实现发布任务、日常办公与信息搜集,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并进,更好地实现法治乡村的治理。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互联网+法律”、“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旅游”、“互联网+便民服务”等实现了在法治、教育、医疗、养老、生态、文化等领域不断得到推广,从时间和空间上满足了村民多元化的弹性需求,提升了政府办公效率,实现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数字技术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技术,在乡村振兴发展中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帮助政府建立政务一体化平台、小程序和公众号等为法治的普及与实施提供了传播渠道,使村民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家大事与生活中的小事。乡村政府政务平台各种便民程序的的建立,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人民少跑路”的心声,大大增加了政社服务效率,减少了矛盾纠纷,为乡村振兴与法治保障提供了助力。

2.2 电商成为乡村振兴发展新引擎

数字经济已经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进行了深度融合,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以及关于国家出台的关于直播带货的有关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视频直播购物运营和服务基本规范》《网络购物诚信服务体系评价指南》也为直播带货的规范化发展保驾护航。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将“农户+电子商务”“农户+合作社+电子商务”“农户+龙头企业+电子商务”等相衔接,从而为乡村发展提供新动能[3]。直播带货进入农村,为小农户直接对接大市场提供了可能,促进农产品发展,传播乡村文化,大大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开展。首先,网民通过观看短视频以及观看直播的形式下,见识到了很多平日里没有见过或吃过的农产品,被主播或视频博主“种草”后,纷纷通过“小黄车”直接手机下单,对接销售者,优化了销售渠道,减少物流成本,拉近了消费者与销售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其次,村民可以通过观看各位专家的专业科普视频,学习科学专业的农业种植技术,并通过技术学习反过来指导农业实践,为农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再次,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给很多年轻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借助电商平台选择回乡就业,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源泉。另外,电商的发展,不仅将很多农产品输入城市,也将城市的很多先进产品带入了农村,实现了城乡产品互换,蓬勃发展。

2.3 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但同时科技进步也需要法律加以保障。在数字经济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的推广已经广泛渗透到三农领域,引领着传统农业进行智能升级和绿色改造。借助数字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科学使用农药、节约用水灌溉,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再利用,对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废物污染、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4]。随着乡村振兴和数字技术的推进,绿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使农业生产效率更高,生态环境更加和谐友好。同时,各地乡村也要具有法治思维,有意识的宣传地区特色的农产品,打造品牌意识,提升市场影响力。绿色农业的发展,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具有重大作用,

2.4 文化产业传承发展

数字文化是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文化转型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的新兴文化产业。数字技术是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对文化进行创作、生产、加工和传播,不仅仅将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而是要通过创意和演绎,对乡村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很多乡村借助于现代数字技术,弘扬乡村传统文明。借助于“数字+传播”“数字+产品”“数字+文旅”的方式,将乡村中的风土人情、民族传统、美食特色、民间工艺等通过数字媒介展示出来,赋予乡村振兴文化新动能。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9底,乡镇(街道)文化站组织文艺活动1059000次,乡镇(街道)文化站举办展览133000个。杨吉华指出,数字文化能够极大拓展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突破乡村文化资源的局限,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的全面融合[6]。可以说,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了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能源、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和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7]。乡村数字经济产业不断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短视频平台大大增加了乡村旅游景区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发现好景好物。基于数字技术发展,逐渐形成了“数字文旅”“智慧旅游”等新型服务模式。在这些条件下,很多青年纷纷回到乡村,通过微博、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进行文化传播,将乡村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地。不仅能带动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还可以为乡村带来直接的收入来源,更好地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例如在2020年新冠疫情面前,正是基于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实现了云旅游,即使足部出户也能实现旅游文化的传播发展。这不仅能推动当地的经济效能,推广当地的民族特色产品,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使农民获得更多地幸福感。同时,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因此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需要法律对其进行保障。例如,建立国家级非遗文化创业基地等,形成以“非遗+”传承发展新模式。如今,文化产业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一种新趋势,实现脱贫致富的道路,是打开乡村文化内核的转换器,推进乡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蓬勃发展。

3 数字经济时代下法治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3.1 互联网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数字经济不断发展,互联网得到普及,人民的传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网络在丰富人们生活,提升视野的时候,新的矛盾问题也相伴而生。根据2020年年底数据显示,农村宽带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39亿户。由于村民受教育文化较低,法律意识淡薄,规则信仰不足,而网民数量却不断增加,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网络谣言肆意蔓延,如果农民缺乏对互联网的法治意识,可能会卷入互联网旋涡之中。

村民使用互联网,若不能好好规范约束自己,可能就会成为刺向别人及自己的一把刀。首先,村民对互联网法律并不太了解,认为网络上没人认识自己,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是游离在法律与道德之外的,不会受到追究。从而将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痛苦与责难以及自己无法排解的压力在互联网上进行谩骂、宣泄,造成网络环境肮脏不堪。其次,很多村民经常通过社交网络晒生活、晒日常,对自己的隐私信息缺乏保护意识,被人盗取信息,进行网络诈骗或被人网暴,造成自己的人身和财产都受到了损害。最后,网络信息复杂多变,很多村民并不具备筛选信息真假的能力,看到感兴趣的信息就去随手转发分享,信息真假不得而知,一味盲从,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可能会对别人造成二次伤害。维护网络文化,人人有责。因此,在建设法治乡村的过程中,提升村民互联网法治文化意识值得重视。

3.2 村民法律文化素养难以满足乡村经济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新平台。直播带货由于传播速度快、流量大、成本低,为农产品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在展示方法上,与传统销售方式相比,视频直播方式更能详细、直观而全面地介绍农产品,并可以与消费者实时互动,解答问题。农产品销售者并可以通过拍短视频的方式实时的记录农产品生长过程、管理方法,从心理上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产地、品质的了解度和透明度,更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进行线上销售[8]。特别是在新冠疫情下,电商直播模式更是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但是由于农村村民受教育程度有限,虽然互联网、智能手机大部分村民已经具备,但对其的使用往往只是简单的通话以及网络娱乐这些浅层次的应用上,对于较深层次技术,往往一知半解[9]。而随着近些年农村电商的热潮,电商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部分,同时也对村民法律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直播卖货作为新兴发展的事物,虽然法律上有关于直播带货的法律规制,但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法律意识,不经意间就会触犯法律红线或道德底线。在直播中,出现最多的是夸大产品功能、虚假宣传或使用违规极限词的现象。如在宣传环节多次随意使用“最便宜”“最好用”“纯天然”等绝对化用语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广告宣传词使用红线,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部分主播直播过程中为了凸显自家产品,卖得好销量,故意用“全网最低价”“销量最大”“绝对正品”等为噱头,吸引消费者。实践中,经常会看到很多“买家秀”与“买家秀”的差异对比,正是商家利用虚假宣传的行为使众多消费者上当受骗[10]。此外,农产品大多都是当地村民自家种植的,并没有对产品进行安全监测的意识和能力,严格意义上说,这些农产品属于“三无产品”。另外,由于直播卖货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易模式,对商家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商家追求短时的利益,此次充好,销售伪劣产品等。这些行为既不利于乡村长久的利益发展,也不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播。

3.3 村民矛盾纠纷解决方式单一

建设法治乡村,需要全体村民的努力。但由于人们受教育水平低、法治意识淡薄、法律思维缺乏,遇到问题也没有很好地解决方法。以往村民之间的矛盾,要么找村长进行调解,要么就通过诉讼解决。但由于诉讼期限太长,费用又高,导致并没有很多人选择此方式解决问题。随着乡村的发展,传统解决问题的纠纷方式逐渐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因此,需要根据村民纠纷的大小以及交通工具的便利程度,选择相适宜的处理方式。实现线上线下多方面发展,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以建设法治乡村为目标,促进乡村振兴的建成。

3.4 乡村生态环境的法治观念不强

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而农村生态环境早已经被政府所正视。从2015年的“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到2016年“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以及2019年“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更是将推进乡村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内容[1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农民,任何一类主体缺乏生态文明法制理念,都会对农村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造成不利影响。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科技为数字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优势价值,在为乡村带来经济的同时,也破坏了乡村环境。首先,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缺乏环保法律意识,盲目注重经济利益忽略了环境治理。在乡村振兴中,盲目滥用手中的权利,不注重整体规划与顶层设计,大肆破坏农田、砍伐山林投资建厂的行为给农村生态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阻碍乡村生态环境的持久健康发展。其次,一些企业由于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缺乏社会责任感,以及只注意短期利益的盲目价值观,而忽视了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规划。例如,一些企业通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或者大量使用化肥培育技术等来提升农业产量,然而这种依靠数字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技术,即使为乡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由于大量应用农药等污染品,给乡村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及生态环境的失衡,也给农产品带来了食品安全风险[12]。最后,因为农民对环保意识的缺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垃圾桶数量过少,生活污水就地排放、生活垃圾无法处理等,不利于美丽乡村的建成。

4 数字经济时代下法治乡村振兴建设路径

4.1 加强互联网法治宣传,提升村民法律意识

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在使用互联网的同时,也应遵守互联网法律法规以及互联网平台社区公约的规则约束。普法宣传不仅能提升人的法律素养,而且还能树立法治观念。因此地方政府应组织强有力的措施,线上线下相结合对人民进行普法宣传。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通过身边的例子进行情景再现的方式进行普法教育,以案说法。定期组织一些法律讲座,进行普法宣传,直面村民遇到的问题,进行普法指导。还可以将与村民普遍相关的法律条文,通过印发小册子等形式向每家每户进行派送,促使村民对法律的学习,提升法治素养。同时,村民应主动提升互联网法治文化素养,倡导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加强信息甄别能力,注重隐私防护,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4.2 加强法律文化素养,适应电商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引进专业的法律化人才及电商队伍,对村民进行专业化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和法律素养。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是村民,直播卖货的主体一方也是村民,因此不仅要提升村民的卖货能力,也要对村民直播卖货进行法律知识普及,进而推动乡村产业长久健康发展。一方面,当地政府要引进电商人才,注重对返乡创业和回乡就业人员的培训,并给予场地、税收、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通过招聘经验丰富的电商人才,定期对电商人员开展线上线下培训,为电商市场发展提供人才供给[8]。另一方面,在网络直播卖货方面,定期开展法律讲座,普及村民法律意识,对直播易触犯的法律法规提前向村民普及,加强村民的道德感、法律感、责任感。通过培养村民的专业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使直播带货能成为一个乡村健康长久发展经济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4.3 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机制

法治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保驾护航。我国农村人口较多,人际交往往往会产生很多纠纷,纠纷往往得不到及时解决。因此,在法治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当地政府有必要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建立矛盾纠纷调节机制,保障当地百姓对法律的需求。第一,通过建立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等打造线上服务法律平台,通过排查日常矛盾纠纷、预警社会稳定动态和人民调解申请、受理、调解、督办、结案等环节在网上流转、办理、运行,实现“网上调解、在线监督”,形成“矛盾网上查、纠纷网上调、事态网上控、数据网上统”的人民调解工作新业态[13]。实施矛盾分类化解机制,对于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纠纷案件,就地解决;较为疑难、复杂的案件,可以采取听证的方式,在法律顾问、亲朋好友的参与下调解;对于疑难复杂的案件,或是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在府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分工协作下,共同化解。对不宜调解的矛盾纠纷,可以线下通过行政、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合法途径解决。第三,加大人民调解员队伍,加强培训力度。注重基层人民法院及人民法庭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对于村子人员密集的地方,要有足够的人民调解员,保证人们的纠纷得到及时处理;对于偏远地区的乡镇,也要保证有人民调解服务区。另外,要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法律知识和调解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化解纠纷,有利于乡村和谐稳定发展。

4.4 因地制宜,建立生态环境保障体系

建立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路径。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乡村振兴的开展,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政策的扶持,还需要人们加强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在乡村振兴的建设中,通过强化基层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将生态环保意识融于乡村振兴当中。在选择适用何种形式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建设将结合时,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立足本地区的生态环境现实情况,对最大限度的减小生态环境破坏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14]。乡村振兴建设与生态环境应协同发展,政府要做好牵引作用,维护好企业发展、村民增收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政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加强对企业的政策性领导,在企业集合化、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鼓励其循环式的发展,充分发挥生态产能、节约资源消耗,增加资源利用率。例如在大规模的农业养殖与种植上,通过技术手段,将养殖业中产生的污染物运用到种植业中。同时,政府应将环境保护意识观念深入到农村生产生活中,积极开展环境保护讲座,将村民拉入环境保护的行动当中。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设立、损害赔偿制度和奖惩机制,将环境保护的法治意识深入人心,推进美丽乡村的实施。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村民不仅主观上要主动学习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法治观念;客观行动上,也要积极投身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当中,发挥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推进乡村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推动农村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5 结论

法治乡村的建设既是新时代下乡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振兴下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乡村的健康发展,与法治有着密切关系。新时代农村法治建设的主要矛盾已经是农民对于民主、法治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农村法治建设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15]。面对这一矛盾,就必须找到切行有效的解决路径,通过完善农村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农村普法宣传工作,建立起一个有法可守、违法必究的农村法治环境,推进法治乡村发展进程。因此,我们应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面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找出乡村建设中的法治规范的缺失以及村民在乡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加强村民互联网法治宣传、培养村民法律文化素养、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以及构建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来推进法治乡村,以法治保障乡村振兴,推进农业、乡村、农民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